一直以来,我们一直在讨论食品安全的问题,比如,消费者在想什么样的食品是安全的,生产商在想如何做到食品是安全的,销售商在考虑如何让消费者觉得食品是安全的。于是乎,各种各样的措施政策出来了,各种各样的方法也出来了。消费者在学习如何辨别我买的食品是安全的,生产商在制订着各种措施实施各种体制来保证食品是安全的,比如ISO的导入,比如HACCP的导入。销售商也在对生产商进行着各种各样的考核,供应商考核的方法也是层出不穷,销售商对生产商的要求越来越高。
在这些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的情况下,我们制定了不少的法律、法规、要求等等,然而,在这些为食品安全努力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发现,其实我们很多时候都是在认为食品是不安全的,食品是需要防护的,在这样的思维下,其实我们已经从食品是安全的走向了食品是不安全的,是需要防护的境界。
这个事情,总是让我想起了人性说的两个方面。孟子说,人性善。《孟子·告子上》中,孟子提出 “水信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当然还有我们最熟悉的《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另一方面,比孟子小70岁的荀子则提出了人性本恶。《荀子·性恶篇》中,荀子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也。”两位古代的学者,分别从人性的两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就是说在人性问题上,孟子主张本善,荀子主张本恶。在人性向善的方法上,孟子主张通过教化,扶植和培养善的萌芽,使善性得以发扬光大;荀子主张通过教化,限制恶的趋势,使人性之恶向善转化。
回过头,我们去看看食品方面,主张食品安全的人,就是孟子的性本善论,主张通过各种各样的措施,扶植和培养食品安全,使食品更加安全;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政府和企业主张的食品防护体制,就是荀子的性本恶论,主张通过采用各种各样的措施,限制食品产生危害的趋势,使得食品有可能产生危害向安全转化。
那么什么是食品防护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食品安全与食品防护的对立
甲方(认为食品是安全的):人性本善
乙方(认为食品是不安全的,是需要防护的):人性本恶
甲方: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进
乙方:攻击质量管理体系,认为质量管理体系用处不大
甲方:有偶然的污染
乙方:存在故意地污染
甲方:食品的相关行为是可预知的
乙方:食品的相关行为是不可预知的
甲方:存在已知的物质
乙方:以外的物质
甲方:有食品的规章制度保证的
乙方:只有通过犯罪调查才能解决的
从上的对立的方面,我们可以看出,什么是食品防护,就是通过一定的措施,防护那些把食品通过非法的手段进行改造,并利用这些食品进行那些故意的污染,以及怀有恶毒的、违法的、恐怖主义的行为。而这其中,最让人防不胜防的就是食品的恐怖活动。食品的恐怖活动,就是使用含有生物的、化学的、物理的因子或放射性核污染的原料,故意造成人类消费的食物有污染性的行为或者威胁,从而达到人类伤害或致死,或者分裂社会、经济、政治的稳定性的目的。
从2001年9月11日,震惊全球的恐怖袭击之后,食品被公认为恐怖行为的下一个潜在的工具。从2002年美国开始建立生物恐怖主义法律以来,世界各国都在建立食品防护的机制。
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的其它事件:1984年美国,一部分宗教崇拜者在沙拉中投放沙门氏菌污染物;1996年美国,实验室技术人员食用了志贺氏菌污染的蛋糕;2003年中国,学校早餐中的鼠疫中毒;2003年美国,一个仓库职员在牛肉中投入了包含有尼古丁的杀虫剂;2006年伊拉克,一个自助餐厅的经理销售有毒食品;2008年日本,在加工食品中发现针;2008年日本,在从中国生产并进口的冷冻食品中检测中高浓度的杀虫剂。
正是由于以上种种的历史事件,使得我们对食品的概念,终于从食品安全走向了食品防护。那么怎样防护呢,很多大公司都有自己的政策,那不外乎以下几点:
1-分析和评估风险
2-采取必须的对策
3-对策的有效影响力以及不断的更新
4-向员工报告
我们的食品,从食品安全到食品防护,我是觉得有点悲哀,但是没有办法,人类只有吃一亏后才长一智,作为我们食品人,还是努力的做出安全的食品,因为我们自己本身也是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