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读一旧闻,想起个老话题,说来和大家讨论。
一专家到某县调查奶牛养殖和鲜奶质量,结果触目惊心。调查结束县领导亲自宴请,恳求专家修改结论,说否则该县的养殖业毁于一旦。并列举了1条主观5条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是养殖户眼里的是“奶水”不是“奶”,有量的概念无质的意识。即使有也根本没有能力没有水平去做。
客观方面首先,由于手工挤奶比重过大,致使原料奶质量与先进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而且我国制定的原料奶质量标准也相对偏低。在质量监测方面,只是少数大型加工企业在收购原料奶时做简单的质量检测,而第三方检测基本没有建立,难以确保鲜奶的质量。
其次,奶牛良种覆盖率低、单产水平不高,养殖年限较长,奶牛老化严重,平均养殖年限达18年。当年全国2005年虽然有存栏奶牛1216万头,但良种奶牛只有25%左右。由于牛源紧缺,良种奶牛数量少,导致种牛进口数量大幅度增加以及牛价上涨。我国荷斯坦牛平均产奶量仅4000公斤左右,仅为发达国家的1/2,奶水牛、牦牛、褐牛的产奶量更低。
第三,饲料饲草生产和加工体系建设滞后。青绿饲料和优质牧草是奶牛优质高产的基础,但全国当时都没有有专用饲草饲料种植基地。奶业生产用饲料及其加工水平低,饲养奶牛的场户仍以自拌料为主,品质差营养不全面。全价配合饲料的数量和品质不适应生产发展的需求。
第四,加工企业规模小。当时,我国乳品加工企业中,日处理能力在100吨以上的企业约占5%左右,日处理能力在20万吨以下的企业占一半以上。这与欧美及澳、新等乳品加工企业平均日处理规模均在2200吨左右形成鲜明对比。
第五,产业化程度不高。由于饲养分散,产业化组织程度低,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依然突出,相当一部分牛奶生产者没有与加工企业建立牢固而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生产与加工脱节,不利于生产的稳定、协调发展。
一席对话感受很深。虽然我本人对乳品行业很不了解,难辨真假。
1、一个地方官员能对当地的某个产业如此了解已属不容易了。
2、为了保护当地的市场采取这样的手段而不是考虑提升质量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无语呀。
3、落后的原料生产和所谓与国际接轨的标准的冲突靠什么解决?不能总靠那个三什么吧?
4、为什么受伤的总是生产企业?流通领域出问题,肯定是你生产的不合格!出厂检验把关不严!问题追溯到原料,也是你的问题,入厂检验不完善!原料不合格,拒收,伤害了广大养殖户的感情。(不合格的原料送来没伤害我的感情?)杀牛了你要负责。实在无奈了你选择进口,民族产业还是你扼杀的。
5、养殖户也无奈。首先是不懂,某些所谓的专家卖点换了包装的小苏打,告诉他们加到酸的坏奶里就能变“好”他们相信。其次是标准,虽然收鲜奶是有标准,但更多时候不同蛋白质的奶还是同样的价格。最后,饲料当然是投入越少越好了。
还有更明显的夹板,那就是标准。农业、卫生、质检还有行业各管一方,你要符合实际我要国际接“鬼”。出了问题他们都没事,企业夹中间。前段时间曾经在杰克长老的帖子里算过一个帐:浓缩果汁、白砂糖限量是0.5,水是0.01,合格的浓缩果汁做100%的果汁饮料(即使不加糖)砷可能达到0.255,超了,这次检的****的是30%,如果加8%的白砂糖,如果里面有蔬菜汁就很危险了。而很多实际生产里,投料是按果汁的比例投,调配的,经过脱气等,重金属含量只会加不会减。我毫不怀疑最后那个非常完美的检测结果!我想表达的意思是原料是符合标准的“合格”的原料,生产企业也没加重金属,咋就不合格了呢?
除了饮料俺还做过速冻食品,那就更别说了。鲜肉里面没有金葡的指标(除非特别约定,你肯定不能因金葡拒收,不过验也来不及),速冻的成品有,生产企业被夹在合格的原料与不合格的市场之间!
之所以特意强调是某些食品企业,是因为本人对食品行业的个别企业了解,仅仅是个案,不代表全部,但个别问题也是问题!
备注:以上评述仅代表网友个人观点,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食品伙伴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
还有更多网友参与了本话题讨论,部分观点如下:
毕玉峰:
低投入低水品低档次低质量决定了低收入,低收入没能力引进优质产品。悲哀。
xilinxu:
食品原料问题根源还是规模化滴问题,如果继续小农经济滴方法,食品行业就只能这样啊!!
隔壁是可乐:
确实原料的局限性带给企业很多弊端,成品卖得供不应求,但原料远远满足不了。当原料成了瓶颈,已明显跟不上生产量,为了企业的利润,大部分企业还是会降低原料验收标准。其实在食品企业做了一段时间,我对一些所谓XX检测中心出具的检验报告是持怀疑态度滴。
xilifida:
借用老赵的话说就是:水是有源的,树是有根的,企业发展不好那是有原因的。。。
1、我认为目前主要的原因是产品的同质化严重,产品在市场上都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但为了提高企业的利润,只能从原料和销售价格上调整,在产品大同小异的情况下,商家不会盲目提高自己产品的价格,那么就是降低加工成本,而原料成本占加工成本很高,所以原料质量下降成为必然,直接导致产品质量也下降;
2、原料市场的培育前期需要做太多的工作,而工作的成果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利用,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企业不愿意从解决原料的根本去解决的原因,比如:与农户签订养殖合同,但在产品原料收购时,如果产品原料的市场价+赔款差价大于公司收购价,农户就会供应市场!在政策的制定和研究过程中,有很多企业不愿意过多的投入人力和资金!
隔壁是可乐:
说这我们企业感触很深啊,原料养殖刚起步,周边有规模有备案的养殖场有几十个,但还是受诸多条件影响:
1、去年的原料价格一路走低(金融危机),对养殖户打击很大,大大打击了今年的养殖士气。
↓
2、原料量下降了,产品市场需求不降,明显原料要供不上了,同行业间对原料蜂抢。
↓
3、抢原料无一例外都是价格战,成本提了,市场价格又不变,企业为保住客户,为了员工不丢饭碗,不惜平本甚至亏本做。
↓
4、这样的艰难情况,有原料已经很不错了,还想对原料有更高要求,采购部会和品管部有打不完的仗。
这样的情景对企业对整个行业都是危险的,不管哪个企业出了问题,都是对整个行业的同种产品报怀疑态度。
安全妞:
现在的零散原料,第三方检验平均单位成本太高,过程难掌控,抽样比例增加,再加剧检验成本。
晕,俺自己都说糊涂了。
参与评论请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