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市(地)农业农村局9/p>
为推进全省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现将《黑龙江省乡村产业发?ldquo;十四?rdquo;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p>
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厄/p>
2021?2?4?/p>
黑龙江省乡村产业发展十四?rdquo;规划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乡村产业根植于县域,以农业农村资源为依托,以农民为主体,以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地域特色鲜明、创新创业活跃、业态类型丰富、利益联结紧密,是提升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产业。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和《黑龙江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文件,结合我省实际,特编制本规划、/p>
一 发展现状
(一)发展成效、/p>
十三?rdquo;期间,全省上下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目标,坚持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种养优势持续巩固,2020年,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产量连?年保持在1500亿斤以上。全省生鲜乳总产量达?00万吨,肉类总产量达?52万吨。农产品加工业质效提升?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实现营业收入2961.3亿元,同比增?.9%,实现利?99.6亿元,同比增?9.5%。乡土特色产业蓬勃发展。食用菌和雪花肉牛被列入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桦南紫苏、兰西民猪等51个特色产品和孙艳玲等10个能工巧匠入选国家名录,全省国家级一品村镇发展到82个。休闲农业快速恢复 全省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309家,接待人数2082万人次,营业收入41.7亿元,带?.25万户农民在产业发展中受益。乡村新型服务业持续繁荣 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74.9亿元,农村网络销售额达到31.1亿元。农业产业化深入推进?020年,全省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307家,其中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620家;全省农民合作社发展到9.5万家,其中省级以上示范社947家。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示范县25个。农村创新创业活力增加?020年,全省各类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达到149.5万人,实现创业收?86亿元;农民转移就业人?11万人,实现劳务收?002亿元、/p>
(二)面临挑战、/p>
十三?rdquo;期间,我省乡村产业发展仍然存在产业竞争不强、要素资源不活、基础设施短板、利益联结不紧等诸多方面问题、/p>
乡村产业发展滞后。农业大而不强,粮食产量虽多年位居全国第一,但发展效益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产业链条短,精深加工程度和附加值低。资源要素瓶颈依然突出。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仍有诸多障碍,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社会资本下乡动力不足,乡村人才外流较为严重。乡村基础设施存在短板。水利基础设施落后,大部分耕地没有灌溉水源或缺少基本灌排条件。农村公路通达率低,农村公共服务设施欠账较多,城乡公共服务仍有较大差距。农垦森工与地方融合发展不够。林区、垦区与地方发展自成体系,同一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生活水平差距明显,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还不能完全实现互联互通、共建共享、/p>
(三)有利机遇、/p>
十四?rdquo;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年,也是我省乡村产业能否实现转型升级、弯道超车的关键5年,面临着有力的发展机遇。政策驱动提速发展进程。省委出台《关于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新突破的决定》,对乡村产业发展作出了具体部署,全省城乡融合发展进程加快,乡村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市场转型增大发展空间。消费结构升级加快,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呈现个性化、多样化、高品质化特点,休闲观光、健康养生消费渐成趋势,乡村产业发展的市场空间巨大。科技创新加快发展升级。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生物技术等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积聚力量,催生大量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全省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机遇。农村改革破解发展瓶颈。农村改革深入推进,稳固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卓有成效,出台农村集体经济管理办法,省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投入运营,一些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壁垒逐步打破,全省乡村产业发展活力不断增强、/p>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p>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二届九次精神,抢抓新一轮东北振兴等重要机遇,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乡村产业,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实基础、/p>
(二)基本原则、/p>
市场决定、突出特色。突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坚持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加则加、宜游则游,发展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乡村产业、/p>
县域统筹、深度融合。引导资源要素向县城及中心镇(乡)集聚,促进城乡、区域、产业间的协调发展。按照全链协同、紧密相连的要求,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培育全新动能、/p>
以农为本、利益共享。以农民为主体,开发农业农村资源,把产业发展落到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上,让农民更多分享乡村产业振兴成果,培育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p>
生态优先、创新驱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的联动创新机制,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乡村产业提档升级、/p>
(三)发展目标、/p>
综合考虑现有条件基础和未来发展趋势,力争?025年,垦区和有条件的市县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产业振兴。全省乡村产业发展取得实质性成效,产业质效明显提升,产额有结构更加优化,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农民增收渠道持续拓宽,内生发展动力持续增强、/p>
压舱石地位持续巩固。全省粮食综合产能达?600亿斤以上、/p>
现代畜牧业稳步发展。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之比力争达?0%、/p>
农产品加工业实现突破。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0%以上,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150家、/p>
乡村特色产业深度拓展。培育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3个,国家?ldquo;一村一?rdquo;示范村镇发展?00?
乡村休闲旅游快速兴起。全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超过3000万,经营收入达到65亿元、/p>
乡村新型服务业繁荣发展。全省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达?50亿元、/p>
农村创新创业更加活跃。全省农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超过149.5万人、/p>
?ensp;????ensp; |
2020?ensp; |
2025平o:p> |
年均增长
|
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亿斤)? |
1500? |
1600? |
1.3%? |
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之比(%?ensp; |
29.7? |
40? |
?0.3?ensp; |
农产品加工转化率??ensp; |
63? |
70? |
??ensp; |
规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个)? |
1612? |
2150? |
5.9%? |
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数量(个)? |
2? |
3? |
??ensp; |
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个)? |
82? |
100? |
4%? |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接待人次(万人次?ensp; |
2082? |
3000? |
7.6%? |
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亿元)? |
41.7? |
65? |
9.3%? |
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亿元?ensp; |
174.9? |
250? |
7.4%? |
返乡入乡创新创业人员(万人)? |
149.5? |
165? |
2%? |
?注:【】为累计增加数?nbsp;
三、发掘特色资源,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高地
依托乡村特色优势资源,拓展乡村特色产业,建设富有特色、规模适中、辐射带动力强的乡村产业集聚区。打?ldquo;一县一?rdquo;多县一?rdquo;,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上培育产业集群,形?ldquo;一村一?rdquo;微型经济圈、农业产业强镇小型经济圈、现代农业产业园中型经济圈、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大型经济圈,构建乡村产?ldquo;?rdquo;状发展格局、/p>
(一)建?ldquo;一村一?rdquo;示范村镇。把一村一?rdquo;示范村镇建设作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点,依托龙江乡村资源优势,选准选好主导产业,建设一?ldquo;小而精、特而美?ldquo;一村一?rdquo;示范村镇,形成一村带数村、多村连成片的发展格局。到2025年,培育一批产值超1亿元的特色产业专业村、/p>
(二)培育农业产业强镇。充分发挥乡镇上连城市、下连乡村的纽带作用,把推进镇域产业聚集,作为优化乡村产业空间结构、科学合理布局的重要举措,立足镇域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聚?个主导产业,支持提升原料基地、仓储保鲜、加工营销等设施设备水平,加快全产业链、全价值链建设,构建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创业活跃、联农紧密的乡村产业体系。到2025年,培育一批产值超10亿元的农业产业强镇、/p>
(三)提升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种养为基础,通过科技集成、主体集合、产业集群,集聚现代要素和经营主体,加快产业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增值,促进产业格局由分散向集中、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产业链条由单一向复合转变,着力打造引领带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平台载体和农业现代化?ldquo;引擎。到2025年,培育一批产值超100亿元的现代农业产业园、/p>
(四)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依托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聚焦一个优势特色品种并突出重点县市,突出串珠成线、连块成带、集群成链,全产业链开发,全价值链提升,推动产业形态由小特?rdquo;转变?ldquo;大产?rdquo;,空间布局?ldquo;平面分散转变?ldquo;集群发展,主体关系由同质竞争转变?ldquo;合作共赢,打造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经济带。到2025年,重点培育食用菌、雪花肉牛、白鹅、中药材等国家级或省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p>
四、延伸加工链条,提升乡村产业增值增效新空间
坚持?ldquo;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大力发展食品和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努力打造第一支柱产业。重点立足县域布局农产品加工产能,推进农产品加工向产地下沉、与销区对接、向园区集中,延伸农业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增值增效链条,实现循环增值、梯次增值、全链增值、/p>
(一)优化产业发展布局。突出集群成链,努力打造县城、中心镇(乡)、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格局。突出县域统筹,充分发挥县域辐射作用,不断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逐步搭建研发、培训、营销、创业等平台。推进镇域产业聚集,引导农产品加工产业基础较好、优势特色明显的镇(乡)建设以所在地为中心的产业集群,鼓励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相近的镇共同建设产业集群。促进镇村联动发展。引导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采?ldquo;订单+收购、组建联合体等多种形式与农民合作社、农户联合建设高标准原料基地、加工车间等,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发展全过程,实现加工在镇、基地在村、增收在户。到2025年,培育一批以农业为主导产业、县域经济总量超百亿的县(市)、/p>
(二)加快发展精深加工。减少水稻、大豆等产业散乱、重复、无市场的低水平产能,淘汰能耗大、效率低、质量安全保障差的落后产能,积极发展专用米、专用油、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食品及保健、化工、医药等方面的先进产能。严格限制低水平屠宰产能扩张,扩大低温肉制品、调理肉制品、和牛等高端肉制品生产,稳定高温肉制品(精包装)生产。进一步提升乳品加工产能质量,确保高品质乳品的加工生产。延长加工产业链条,集中力量主攻农产品深度加工和多层利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到2025年,培育一批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和典型县、/p>
十百?rdquo;培育行动 (一)打造一?ensp;千亿级产?rdquo;。按照省委、省政府千亿级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推动水稻、玉米、乳品、肉?个千亿级产业。大力发展大豆、蔬菜、中药材等潜力产业,加快发展杂粮、马铃薯、木材等优势产业、o:p> (二)扶壮一?ldquo;百亿级龙?rdquo;。巩固提升九三、飞鹤等百亿级龙头,加快推动黑龙江烟草、东方集团粮油等企业营业收入超百亿,力争2025年营业收入百亿以上龙头企业达?个。培育中国(肇东)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打造立足东北亚、面向两个市场的国际领先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o:p> (三)培育一?ldquo;十亿级企?rdquo;。紧紧盯住大企业、行业领军企业和潜力企业,重点抓好现?0家主营收?0亿元以上或接?0亿元的骨干企业,积极推动农产品加工特别是玉米加工、乳制品、肉制品等新建大企业尽快达产达效,快速涌现出一?0亿级规模企业、o:p> |
(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大农业和农产品加工项目招商引资力度,围绕全省重点推进的玉米、水稻、乳、肉、中药材等产业,建链、补链、强链、延链,着力引进一批竞争优势明显和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促进优质资源与资本的精准对接。以国内农业企业500强为重点,确定招商引资目标企业,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积极参加外埠招商洽谈活动,利用哈洽会、绿博会、药博会、大米节、丰收节等活动推介招商项目,创新以商招商、中介招商、基金招商、云端招商等方式,推进招商工作、/p>
五、拓展休闲功能,营造乡村产业发展新亮点
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发掘农业产品供给、文化体验、生态涵养、休闲旅游、健康养?rdquo;等多种功能和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价值,以精品示范创建为抓手,鼓励经营主体开发形式多样、独具特色、个性突出的业态和产品,促进乡村休闲旅游转型升级、/p>
(一)建设休闲农业重点县。组织推动各县(市)以县域为单元,依托独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制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明确发展重点布局,持续提升休闲农业景区景点的水、电、路、通讯及网络建设,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造一批龙江一流、全国知名的休闲农业重点县。十四五期间,持续提升宁安市、铁力市等现?2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基础设施水平和知名度,同时,新申报创建一批高质量的重点县、/p>
(二)提升美丽休闲乡村。依托种养业、田园风光、绿水青山、村落建筑、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和人居环境等资源优势,结合我省美丽乡村建设布局,打造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实现产村融合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依托美丽休闲乡村,建设健康养生养老基地。十四五期间,加强对绥滨县中兴村、五常市新庄村、嘉荫县辽原村等现有中国美丽乡村的扶持建设和动态跟踪监测,同时,新申报创建一批高质量的中国美丽乡村、/p>
(三)推介精品景点线路。鼓励各市(地)、县(市)运用网络直播、图文直播、广播电视、互联网以及众多新兴媒体平台,多角度、多形式宣传一批有地域特色的休闲旅游精品线路,宣传推介地方品牌,培育区域品牌,引导消费,促进产业良性发展。开?ldquo;春观?rdquo;夏纳?rdquo;秋采?rdquo;冬农?rdquo;活动,融入休闲农业产品发布、美食活动评选等元素,做到视觉美丽、体验美妙、内涵美好,为城乡居民提供休闲度假、旅游旅居的好去处。十四五期间,结合我省自然资源、文化资源和美丽乡村,继续深入挖掘推介一批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p>
六、提升服务水平,注入乡村产业发展新活劚/p>
发展乡村新型服务业,主动适应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新变化,支持粮食、供销、邮政、农机、农垦等系统充分发挥为农服务作用,丰富业态类型、灵活经营方式、提升服务水平,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p>
(一)提升生产性服务业。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专业化、市场化服务组织开展农资供应、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统防统治、烘干收储等农业生产性服务。鼓励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开展托管服务、专项服务、连锁服务、个性化服务等综合配套服务。加快构建组织结构合理、专业水平较高、服务能力较强、服务行为规范、全产业链覆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p>
(二)稳步发展乡村流通业。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在城镇设立鲜活农产品直销网点,加强农商互联,密切产销衔接,发展农批、农超、农社、农企、农校、农餐等各类产销对接新型流通业态。加快农村市场和物流体系建设,加大农村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扶持力度,以农产品的主产区或集散地为重点,建设设施现代、功能完善、管理科学、服务规范、运营高效、带动全省、辐射全国的农村特色专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建设乡镇农村物流服务站,健全村级农村物流服务点,加快构建覆盖县、乡、村三级物流节点的农村现代物流网络体系、/p>
(三)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建设一批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市),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体系。引导大型电商平台和电商服务企业进农村,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设网店,支持有条件的县整合邮政、商贸、农业、交通、供销等资源,建设县域电商公共仓储设施,快递专业类物流园区。加快发展小康龙江、黑龙江大米网等一批电商平台,推进供销社基层网店、村邮站、乡村农家店改造升级、/p>
七、培育经营主体,构建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阴/p>
推进农业产业化,壮大龙头企业队伍,提升龙头企业层次水平,发挥龙头企业主力军作用,引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p>
(一)壮大龙头企业队伍。加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引导龙头企业通过上市、收购、兼并、参股、租赁、品牌联盟等多种形式做大做强,建立大型农业企业集团。深入推进北大荒三大一航母建设工程,以垦区集团化、农产企业化为主线,推动资源资产整合,产业优化升级,建设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企业、大产业,努力形成农业领域航母。有序推进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工作,打造乡村产业发展新雁阵。到2025年,全省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800家、/p>
(二)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实施家庭农场高质量发展培育计划,开展示范家庭农场和家庭农场示范县创建。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整县推进试点,鼓励农民合作社跨区域跨产业合作,依法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到2025年,发展示范家庭农场2万个,省级以上农民合作示范社1150个、/p>
(三)建设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扶持一批龙头企业牵头、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跟进、广大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构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抱团发展。引导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明确权利责任、建立治理结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持续稳定发展、/p>
(四)建立健全利益融合机制。引导农业企业与小农户建立契约型、分红型、股权型等合作方式,把利益分配重点向产业链上游倾斜,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推?ldquo;订单收购+分红?ldquo;农民入股+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多种利益联结方式。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农村资源资产,积极稳妥组织开展土地经营权入股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工作、/p>
八、推进创业创新,培育乡村产业发展新动胼/p>
推进农村创业创新,培育创业主体,优化创业环境,激发创业热情,为乡村产业发展增?ldquo;源头活水,形成以创新带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增收的格局、/p>
(一)大力培育创业主 。引导有资金积累、技术专长和市场信息的返乡农民工在农村创新创业;引导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军人、科技人员和工商业主等入乡创业。加大乡村能人培训力度,培育一?ldquo;田秀?rdquo;土专?rdquo;乡创?rdquo;等乡土人才,以及乡村工匠、文化能人、手工艺人等能工巧匠,领办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创办家庭工场、手工作坊、乡村车间等 积极壮大乡村企业家队伍、/p>
(二)积极搭建创业平台。按?ldquo;政府搭建平台、平台集聚资源、资源服务创?rdquo;的要求,引导各市(地)建设一批资源要素集聚、基础设施齐全、服务功能完善、创新创业成长快的农村创新创业园区,探索建立园中?rdquo;式农村创新创业园。依托各类园区、大中型企业、知名村镇、大中专院校等平台和主体,建设一批集生产+加工+科技+营销+品牌+体验于一体?ldquo;预孵?孵化?加速器+稳定?rdquo;全产业链的农村创新创业孵化实训基地、/p>
(三)强化创新创业指导。深入实施农村创新创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建立专家创业导师队伍、企业家创业导师队伍和带头人创业导师队伍,为农村创业人员提供各类指导性服务。支持地方依托县乡政府政务大厅设立农村创新创业服务窗口,发挥乡村产业服务指导机构和行业协会商会作用,培育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依托普通高校、职业院校、优质培训机构、公共职业技能培训平台等开展创业能力提升培训,让有意愿的农村创新创业人员均能受到免费创业培训、/p>
九、加强扶持力度,筑牢乡村产业发展新保際/p>
(一)强化组织领 。各市地要高度重视规划的落实和执行,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工作要求,逐级明确责任,有力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成立本级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对照规划内容,进一步落实任务目标,确定实施主体,完善考核机制,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农业农村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p>
(二)加强政策扶 。加快完善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支撑的政策措施,确保各项政策可落地、可操作、可见效。完善财政扶持政策,采取以奖代补、先建后?rdquo;等方式,支持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产业强镇、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及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强化金融扶持政策,引导县域金融机构将吸收的存款主要用于当地,建?ldquo;银税互动银信互动贷款机制。充分发挥融资担保体系作用,强化担保融资增信功能,推动落实创业担保贷款贴息政策。完善乡村产业发展用地政策体系,明确用地类型和供地方式,实行分类管理、/p>
(三)强化科技支撑 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与乡村企业合作,开展联合技术攻关,研发一批具有先进性、专属性的技术和工艺,创制一批适用性广、经济性好的设施装备。支持科技人员以科技成果入股乡村企业,建立健全科研人员校企、院企共建双聘机制。指导县(市)成立乡村产业专家顾问团,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p>
(四)营造良好氛 。挖掘乡村产业发展鲜活经验,总结推广一批发展模式、典型案例和先进人物。弘扬创业精神、工匠精神、企业家精神,激发崇尚创新、勇于创业的热情。充分运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解读产业政策、宣传做法经验、推广典型模式,引导全社会共同关注、协力支持,营造良好氛围、/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