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策法规? 地方法规?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通知 (京环发?017?3?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规划》的通知 (京环发?017?3?

扫描二维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2019-06-05 02:12:23 来源: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浏览次数9span id="hits">1431
核心提示:为进一步提升全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明确“十三五”期间本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任务,北京市环境保护局组织制定了《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规划》,对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进行规划、/div>
发布单位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发布文号 京环发?017?3叶/td>
发布日期 2017-09-04 生效日期 2017-09-04
有效性状?/th> 废止日期 暂无
属?/th> 专业属?/th> 其他,
备注
各区环保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局机关各处室、直属各单位9/div>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应用水平,明?ldquo;十三?rdquo;期间本市环境信息化建设工作主要任务,我局组织制定了《北京市十三?rdquo;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规划》,已经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div>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2017??8?/div>
(此文主动公开(/div>
北京?ldquo;十三?rdquo;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规刑/div>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
2017?朇/div>
彔/div>
?/div>
一 十二?rdquo;时期环境信息化工作主要成敇/div>
(一) 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 环境数据体系建设初见成效
(? 环保业务信息化能力逐步提升
(? 环保公众服务关注度逐渐增强
(? 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成
二 环境信息化发展问颗/div>
(一) 基础支撑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 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及利用能力亟待提卆/div>
(? 技术平台和业务系统功能有待增强
(? 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持续强化
(? 管理机制及技术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喃/div>
三 环境信息化发展趋劾/div>
(一) 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新形势与新要汁/div>
(? 环保工作压力增大,为环境信息化带来机遇与挑战
(? 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保公共服务受到重觅/div>
(?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推动环保信息化发展
(? 互联?行动为环境保护管理创新提供新手段
四 指导思路和发展目栆/div>
(一) 编制依据
(? 总体思路
(? 基本原则
(? 总体目标
(? 具体目标
五 重点任务
(一) 环境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讽/div>
(? 环境信息化重点业务应用建讽/div>
(? 环境信息化基础支撑环境建设
(? 环境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讽/div>
(? 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讽/div>
六 保障措施
(一) 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指寻/div>
(? 完善标准规范,促进集约共?/div>
(? 紧贴应用需求,推进业务协同
(?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能力水干/div>
(? 运用先进技术,提升服务质量
(? 突出安全保障,确保稳定可靟/div>
?/div>
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局(以下简?ldquo;市环保局?ldquo;十三?rdquo;时期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确定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为满足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对信息化的需求和要求,进一步提升市环保局环境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水平,十三?rdquo;期间环境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在北京市环境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指引下,建立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以及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加强数据整合与大数据分析应用,有效整合内部和外部数据,逐步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和数据资源集中统一,提高环境管理辅助决策科学化水平;助力环境监管业务协同,改善环境保护业务信息化手段,促进环境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提高环境监管精细化水平;推动政务信息公开?ldquo;互联?环保应用,提高公共服务规范化水平、/div>
十三?rdquo;期间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9/div>
一、加强信息资源建设应用,积极推进环境数据中心向环境资源中心升级转化,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环境监管、/div>
二、加大重点业务支撑力度,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升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管能力以及电子政务水平、/div>
三、提高服务公众水平能力,发挥政府网站宣传服务平台作用,推进面向社会公众的移动业务公共服务、/div>
四、完善基础支撑环境建设,构建一体化智能运维管理平台,提高运维管理精细化水平和服务保障能力、/div>
五、持续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建成云服务安全、移动服务安全等主动式防护安全体系,明显提升抗风险能力、/div>
一?ldquo;十二?rdquo;时期环境信息化工作主要成敇/div>
十二?rdquo;期间,市环保局按照国家环境信息化发展目标、本市环境保护工作重点,结合环境保护业务和管理工作具体需求,在环境信息化能力建设方面投入大量资金,持续加强环境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建成了环境数据中心,建设和升级改造了大量环境保护业务管理信息化系统,在数据计算、数据存储、网络支撑、安全保障、信息系统应用服务等能力建设方面取得大幅提升,服务保障了局日常工作和业务管理的顺利开展、/div>
(一)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十二?rdquo;期间,市环保局不断完善信息网络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了全市环境信息网络以及升级更新了覆盖全市环保系统的视频会议系统,建成了云服务虚拟化环境,基本满足局系统业务信息化系统运行计算能力的要求和数据存储的需求;网络和信息安全防护保障能力得到了加固和提升,各类信息化系统落实了信息安全等级保护要求。建设完成了全局网络管理平台、安全管理平台、云资源管理平台,实现了对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监控管理。局机关计算机机房的供电和照明系统、消防系统以及防雷系统完成了全面升级改造、/div>
(二)环境数据体系建设初见成敇/div>
十二?rdquo;时期,随着市环保局数据中心的建设,同步制定了相关数据管理、数据服务标准规范,建设了服务全局的污染源基本档案库和公共代码库,开发规范的数据服务接口,积极推进环境数据汇聚,为信息共享提供了标准支撑和技术支撑,为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及时更新、综合分析和辅助决策提供了应用管理平台,逐渐形成了市环保局环境数据管理、服务与共享体系,初步实现了市环保局与本市其他委办局以及各区环保局之间环境管理相关数据资源的交换共享,为下一步环境信息资源的共享、整合与深化应用打下了坚实基础、/div>
(三)环保业务信息化能力逐步提升
经过多年年的信息化建设,逐步建成了覆盖本市的重点污染源监测、空气质量监测、水环境质量监测、声环境质量监测、农村和土壤环境监测、辐射环境监管、固体废物监管、排污监管等多个业务应用系统,提供了辅助决策的数据和技术支持服务,基本实现了重要环保业务工作的信息化综合管理、/div>
建成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信息共享平台,实现了区域空气质量监测、重点污染源监管、法规标准、工作动态等环境信息交换共享,以及区域协同办公,为区域环境质量问题和开展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了技术支撑、/div>
(四)环保公众服务关注度逐渐增强
市环保局政务网站环境信息公开及时、网上办事服务便捷、政民互动交流顺畅,环保公众网和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网站为公众提供全面的环境质量和环保知识信息服务,市环保投诉举报管理系统为公众提供了畅通的环境污染投诉举报渠道,基于移动互联网开设了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和空气质量实时数据发布移动应用平台,受到社会公众广泛关注、/div>
(五)安全保障体系基本形戏/div>
开展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代码审计、安全等级保护测评、系统整改和安全加固等信息安全建设工作,制定了信息安全应急处置预案并定期组织安全应急演练,提升了信息安全风险防护能力,基本建立了市环保局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保障了全局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div>
二、环境信息化发展问题
随着环境质量改善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市环保局现有信息化保障手段和服务支撑能力与新形势、新任务下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要求相比,在信息资源利用、业务应用协同、公共服务等方面仍有较大差距、/div>
(一)基础支撑服务能力有待加强
环境信息化基础支撑服务体系尚不完善。在运维管理方面,分别建立了网络管理平台、安全管理平台、云资源管理平台、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等,但由于分期建设、各自独立,难以统一监管,亟待整合优化。网络管理平台仅实现了网络运行状态的基本监控,无法及时分析判断故障隐患和提供解决问题辅助手段,须提升能力和丰富手段。在应用支撑方面,技术支撑平台落后于当前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系统集成与整合复用能力较弱,尚不具备对重要应用系统运行状况的实时监控能力,迫切需要升级应用技术支撑平台,跟上计算机技术发展步伐。在基础设施方面,信息化基础资源尚未得到有效整合,管理手段尚显不足,应通过利用本市统一政务云的机会和条件,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基础资源监管平台建设,提高基础资源利用率、/div>
(二)信息资源共享整合及利用能力亟待提升
多年的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的环境信息数据,但这些数据相对分散,共享应用程度不高,信息孤岛现象依然存在。同时,环境信息资源综合利用建设滞后于日益增长的环境管理与决策支持的需要,大量环境数据仅停留在查询检索和统计功能上,未能为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具有深度分析和辅助决策的信息,由于业务系统互性不强、业务数据互通性不高,难以实现业务协同,制约了信息资源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综合利用,信息资源尚未转化为辅助决策管理和提供综合服务的资源化产品。应积极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的信息化技术手段,推进业务系统信息资源整合,推动环境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加强环境数据资源分析应用,提升环境数据中心综合服务能力、/div>
(三)技术平台和业务系统功能有待增强
市环保局综合办公平台在日常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应用需求的不断增加,多年来持续开展了功能完善和性能增强,但由于技术开发平台和应用平台多代异构混用、功能模块叠加衔接复杂,严重影响了功能性能和使用效率的发挥,急需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完善。环保业务应用信息化系统随着改革的深化,也需要不断调整完善和重新建设,适应需求变化、/div>
(四)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有待持续强匕/div>
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市环保局网络和信息安全系统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建设和加强,具备了较强的安全防护能力。随着网络和信息系统安全形势的日益严峻,无线网络、移动办公、虚拟化平台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出现,信息安全风险不断增多,以等级保护为核心的信息安全建设工作有待持续加强、/div>
(五)管理机制及技术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喃/div>
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建设不够健全,数据库标准、应用程序开发标准、信息共享接口等标准规范有待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工作管理机制不够健全,实现深层次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的体制机制仍存在一定障碍;各区环保局无信息化管理机构和专职信息化工作人员,技术力量薄弱,随着环保监测和监察业务垂直管理的改革进程,各区环保局环境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服务能力亟需加强、/div>
三、环境信息化发展趋势
十三?rdquo;时期,首都经济建设将持续发展,城市管理要求将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工作压力将继续加大,对环境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div>
(一)国家电子政务发展新形势与新要求
国家电子政务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电子政务发展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在信息安全方面,网络信息安全目前已被列入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将深度影响十三?rdquo;期间信息化应用的发展,国产化成为国家安全重要手段,为民族信息产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在基础设施方面,更加强调统筹协调、集约建设。在信息资源方面,向信息共享、深度综合应用方向发展,以满足决策层的需求。在业务应用方面,将更加凸显向业务协同、互通互联方向发展的趋势、/div>
(二)环保工作压力增大,为环境信息化带来机遇与挑戗/div>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北京市把环境保护摆在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十分重要的位置,全面加强了污染防治、环境安全和生态建设等工作,环境保护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div>
环境信息化是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和污染治理能力的重要技术支撑手段,能够有效提升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行政效率和业务能力,为政府宏观决策和加强环境监管提供重要辅助信息,环境保护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为环境信息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div>
(三)公众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保公共服务受到重视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信息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社会公众对政府工作知情、参与和监督意识不断增强,公众环境保护意识显著提高,主动参与和监督的愿望十分迫切。依托技术创新提升公众参与和体验已经成为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特点,以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为技术依托,以构建便捷惠民的公共服务为建设主题,逐渐从单一服务模式到以民众需求为导向的公共服务,是政府密切联系群众、转变政风的要求,是建设现代政府、提高政府公信力的重要举措、/div>
(四)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推动环保信息化发展
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信息技术和应用服务的发展为环保应用创新提供了有力手段,应充分利用新兴信息技术,依托云计算技术提升基础设施统一规划与部署能力,依托移动通信、物联网技术拓展信息化手段的应用形式和范围,为环保行政部门提供管理手段,有效提高环保部门的管理效率,依托大数据技术发现新知识、创造新价值,提升数据综合服务能力,推动政府治理精准化、/div>
(五?ldquo;互联?行动为环境保护管理创新提供新手段
当前,互联网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政府管理模式,国务院印发了《关于积极推?ldquo;互联?行动的指导意见》,互联?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管理方式变革,对于增强环保管理智慧化程度,提升环保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div>
四、指导思路和发展目栆/div>
(一)编制依?/div>
1.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法规:/div>
3. ?ldquo;十三?rdquo;国家信息化规划》;
4. 《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div>
5. 《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总体方案《/div>
6. 《北京市大数据和云计算发展行动计划《/div>
7.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8. 《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9. 《北京市十三?rdquo;时期信息化发展规划》;
10.《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11.《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环境保护部等九部门关于推进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改善区域空气质量指导意见的通知》;
12.《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13.《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14.《国家电子政务总体框架》;
15.《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信息化白皮书)》;
16.《全国环保系统环境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
17.《环境信息标准化手册》(共三卷):/div>
18.《环境信息能力建设技术指南(征求意见稿)》;
19.《北京市电子政务总体技术框架》;
20. 环境信息化相关标准规茂/div>
(二)总体思路
为满?ldquo;十三?rdquo;期间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对信息化的需求和要求,进一步提升市环保局环境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水平,十三?rdquo;期间环境信息化的总体设计思路是:
全面整合、广泛共享和充分利用环境信息资源,构建环保数据资源中心,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环境监管;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和应用支撑效能,加速推进信息化与环保政务、业务相融合;重点完善环保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促进优化业务管理流程;充分利用市级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资源,逐步适度向市级政务云平台迁移;强化环境管理创新与环保公共服务创新能力建设,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坚持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构建先进的环境信息化建设和管理体系、/div>
(三)基本原刘/div>
?ldquo;十三?rdquo;时期环境信息化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的过程中要切实把握以下三个基本原则:
统筹规划、平衡有序。坚持与国家级规划、市级规划的紧密衔接,坚持全局统筹、强化顶层设计,力求做到统筹规划、统筹管理、统筹资金、统筹建设,结合环境信息化投资计划部署和安排,在资金安排上突出重点、均衡发展、有保有压,合理掌握建设时序。实现环境信息化建设与支撑环保业务管理、支撑领导决策、满足社会公众诉求的融合渗透、同步协调与相互促进,让环境信息化发挥更大的带动和支撑作用、/div>
集成创新,加强指导。以集约、高效、创新为向导,统筹考虑政务、信息、应用、技术和机制等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推进环保各部门内部以及跨部门、跨层级资源整合、业务协同,进一步推动政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强化 以公众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探索信息技术手段对业务创新、服务创新、能力创新的引领和带动作用,积极推进体制与机制的改革与创新。按照顶层设计的工作思路,分类明确的重点任务,分层次统筹部署推进,适应首都发展新形势、新特征和新要求、/div>
分类聚焦,重点突破。高度关注首都环境保护发展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信息资源、关键应用、安全保障以及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为抓手,集中力量建设和完善一批环境信息化工程,促进环保业务管理、领导决策、公共服务等多方面的发展。同时,要将信息安全上升到城市安全高度,坚持自主可控、力求安全可信,推进国产化技术和产品应用,不断建立和完善与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相适应、满足信息化发展实际需求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div>
(四)总体目标
在环境信息化顶层设计的总体框架指引下,建立适应新时期环境保护工作需要的环境信息化管理体制,加强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以及运维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加强数据整合与大数据分析,有效整合内部和外部数据,逐步实现基础设施资源和数据资源集中统一,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环境监管,提高环境管理决策科学化水平;推动环境监管业务协同,改善环境保护业务工作,推动环境数据资源开放,提高环境监管精细化水平;推动开放政府数据和互联?应用,提高公共服务规范化水平、/div>
总体框架如下图所示:


? 顶层设计总体框架国/div>
总体框架包括一中心、三体系、三平台、三服务,一中心是指环境数据资源中心;三体系是指环境信息标准规范体系、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环境信息运维管理体系;三平台是指环境信息智能感知平台、环境信息基础支撑平台、环境信息综合应用平台;三服务是指综合决策服务、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社会公共服务、/div>
(五)具体目栆/div>
1.增强环境综合业务平台服务水平。以国产化技术和产品为基础,完善综合办公平台,加强业务应用整合,优化平台架构设计,提升平台性能。加强移动办公平台建设,提升信息沟通和办公效率。增强市环保局跨部门、跨层级业务协同力度、/div>
2.加强环境信息资源建设与应用,推进环境数据中心向环境资源中心升级转化。拓展环境数据资源应用的深度和广度,从主要服务支撑业务工作向全面服务支撑决策辅助、业务管理和日常行政工作提升。促进环境信息资源的部门间共享,深化政务资源整合,实现重点应用的基础对接,促进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加强环境大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挖掘数据价值,提高环境保护管理精准度、/div>
3.加大环境重点业务支撑力度。运用物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提升环境质量监测能力,支撑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水环境质量监测、声环境质量监测、生态、农村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提升污染源监管能力,加强环境质量与污染源资源整合与综合分析。提升环境监察执法能力,支撑固体废物监管、辐射安全监管、机动车和非道路机械排放污染监管、排污监察工作等,提升环境执法、环评审批管理和技术审核的信息化水平。加强环境应急信息化建设,提升环境应急管理能力、/div>
4.提高公众服务水平。积极发挥政府网站在政府信息公开、在线服务、政民互动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加强市环保局政务网站建设和管理,打造更加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政府信息发布平台。加强环保投诉举报服务体系建设,同时基于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开拓政务信息发布和与公众互动交流新渠道,推进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移动终端业务服务,提供多层面、多渠道、多样化、个性化的公共服务、/div>
5.提升环境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构建统一智能运维管理平台,整合优化运维管理平台,加强运维管理体系建设,加强信息化资产及系统运行监管,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持续完善环境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提高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能力。落实本市电子政务内网和党委系统信息化工?ldquo;十三?rdquo;规划要求,配套开展相关重点工程项目建设、/div>
6.环境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持续完善。进一步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全面落实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技术要求,提高无线网络、移动办公、虚拟化平台等新技术发展形势下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推进国产化技术和产品应用,建立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体系。加强信息系统安全体系建设,提升安全保障能力、/div>
7.建立更加完善的环境科研创新与技术支撑信息化管理体制,持续提高环境保护科研信息化水平和能力,建立健全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发挥科研信息化在管理信息化体系中创新引领地位,为全面提升本市在城市生态环境管理信息化、精细化、智慧化能力和发展方面奠定良好的科研基础、/div>
五、重点任加/div>
基于北京市环境信息化现状分析、问题分析、需求分析以及目标分析,按照建立互联?环保的信息化体系思路?ldquo;十三?rdquo;期间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任务如下图所示:
? 十三五环保信息化重点任务
(一)环境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1.综合办公平台升级,增强环境综合业务平台服务水干/div>
加强电子政务集约化、统筹化建设,推动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深化政务资源整合,研究制定业务协同规则和管理办法,实现重点应用的基础对接,促进业务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整合提升现有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功能,进一步推进业务系统横向融合和纵向延伸,进一步增强市环保局跨部门、跨层级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力度,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div>
完善优化综合办公平台技术架构,提升平台综合应用性能,以国产化技术和产品为基础,以适应应用平台发展趋势为目标,重新设计综合办公平台整体架构,对综合办公平台进行全面升级改造,提升系统性能、/div>
优化平台架构设计,重构平台用户管理、组织结构管理、权限角色管理等,进行单点登录方式重构并集成全局现有系统。完善优化应用功能及管理流程,建设统一督查督办管理、人事管理、月重点工作报送、平台文档管理、高速智能检索等功能;建设我局环境科技服务和外事管理及因公出国境工作管理系统。扩容网络传真板卡,升级短信系统、邮件系统、日程管理等功能,建设基于内部控制管理的审批及采购项目管理办公及业务流程控制平台。实现公文处理系统进行国产化改造、/div>
2.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建设,提升环境数据综合服务能劚/div>
进一步完善环境数据中心,积极推进数据中心向资源中心转化。深入推进环境信息资源开发、整合和利用,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拓展环境数据资源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推进环境数据库建设和完善,运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环境监管、/div>
?)环境数据中心升级。推动环境数据中心从主要支撑日常业务工作向全面服务支撑领导决策、业务管理和日常行政工作提升。基于环境质量管理、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辐射管理等环境管理业务领域,构建、完善专业的环境主题信息库。结合数据挖掘等技术,采用地理信息等多种展示方式,整合、展示相关主题应用的详细信息,便于决策和管理人员全面直观了解具体情况,为日常行政、业务管理和科学决策等工作提供有效辅助支撑、/div>
?)环境信息资源共享。以环境保护核心业务为主线,按照业务协同需求,推动环境信息资源共享。构建完善环境信息资源目录体系、标准规范和共享制度。建设环境资源共享库,逐步实现区域内空气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管、空气污染预报预警、水环境质量监测、环境应急响应、重大建设项目评审、行政执法处罚等信息的共享和应用,为环境污染预测预报、应急指挥、决策会商、联防联控、区域重大环境问题研究提供支撑、/div>
进一步加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信息资源共享等基础性工作,推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环保协同联动工作。按照区域、流域环境管理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要求,建立、深化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以实现区域环境信息共享为着力点,深化各省区市的信息沟通与内部合作,加强协调、集中资源、分工合作、攻坚克难,共同推进环保一体化进程、/div>
?)加强环境大数据分析。在数据资源建设与开放共享的基础上,加强环境大数据分析,加强数据的开发与利用,挖掘数据价值,将大数据作为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实现更精确的管理和服务,提升政府的环境治理能力、/div>
推动政府领导决策支持、风险预警大数据应用。统筹利用政府和社会数据资源,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决策支持、风险预警领域的大数据应用体系。完善相关数据的采集和利用机制,推进按照统一体系开展数据采集和综合利用,提升政府决策和风险防范能力、/div>
推动环境保护业务管理大数据应用。围绕环境保护业务管理领域探索开展一批应用试点,推进环境管理业务系统间融合和协同应用,实现合作开发和综合利用,构建环境管理大数据分析系统,打通各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实时采集并汇总分析各部门的数据,实现更精确的管理和服务,提高监管和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有效促进政府环境治理能力提升、/div>
?)环境数据资源服务。探索创新数据资源应用服务方式,盘活现有环境数据资源,提升数据资源有效利用程度。对不同用户的数据需求、用户行为进行有效分析,逐步实现由原有的数据查询服务模式向数据推送的服务模式转变,推进面向领导和业务处室的移动终端业务服务。探索面向社会公众开放部分非敏感数据的服务模式,借助社会化力量,盘活数据资源,创新数据应用服务模式,提升数据资源应用服务水平、/div>
3.整合移动应用服务,提升移动服务能劚/div>
从政务办公、监察执法以及环境应急等多个环境业务管理领域完善环境管理移动应用服务,拓展环境管理服务手段,提高业务管理的及时性、准确性,提升环境管理业务服务能力、/div>
?)移动办公平台升级。加强移动办公平台建设,提升信息沟通和办公效率。依托无线政务网络、移动应用等信息技术,积极推进市环保局移动业务办理应用系统建设。提升移动终端性能,扩大应用系统移动审批功能,实现云端文档的访问功能,开发云端笔记,为业务工作高效开展提供有效支撑。拓展移动办公平台接入范围,整合接入市环保局现有的移动业务应用,同时为新的移动业务应用建设提供支撑。加强移动安全体系建设,保障移动办公平台安全、/div>
?)移动监管平台升级。升级移动监察执法系统,改进环境执法模式、提高环境执法效率。一是升级移动执法应用系统。根据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功能,调整现场检查记录清单内容,提升执法效率。提高数据获取和统计分析能力,加强现场检查记录单管理和记录单信息数据的应用。实现与环境监察管理平台、综合平台等各相关系统的动态实时交互,实现现场检查信息的实时更新、动态查询、准确定位;二是升级移动执法系统硬件,根据现场执法需要,提高设备便捷性和网络接入速度,提高检查记录现场上传效率;三是加强移动执法系统运营维保工作,加强系统运行、人员培训、设备维护工作,提高移动执法应用软件升级调整效率、/div>
建设移动应急管理平台,加强环境应急隐患源日常检查,增强环境事故应急处理能力,提高环境监察执法与应急管理信息化水平,建设有效监管与服务并举的专业政府执法部门、/div>
4.拓展环境保护服务渠道,提高公众服务水干/div>
发挥政府网站在政府信息公开、在线服务、政民互动等方面的服务功能,加强市环保局政务网站建设和管理,打造更加及时、准确、公开、透明的政府信息发布平台,强化社会监督,促进环境监管。重新整合划分现有网站栏目框架,强化政府网站的信息公开功能,以浏览者的角度布局网站页面,提供更直观、更符合浏览习惯的网站页面,进一步增强政府网站的吸引力、亲和力、/div>
?)政务网站升级。建设市环保局网上服务大厅,为办事者提供一站式的网上服务大厅,确保公众能够及时便捷获得在线服务。规范和整合政民互动网络渠道建设,实现政府网站、公众网、政务微博以及网络即时通讯工具的有机衔接,形成统一的信息公开、网络咨询、服务体系、/div>
加强政务网站政民互动,拓宽网上互动渠道,充实意见征集、在线访谈、在线直播等互动栏目,接受公众建言献策和情况反映,有序引导公众参与。建设包含空气质量、污染源在线监控等在内的环境数据对外发布平台。依托移动通信技术,推进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移动客户端软件服务,积极探索利用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及时发布各类权威政府信息、/div>
加强网上办事的监察监督,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决策,在政府网站公开征求意见,及时公布意见采纳情况,对涉及政务活动的重要舆情和公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积极予以回应,及时发布权威信息、/div>
建设市环保局移动端政务网站。采用移动通信技术,进一步推进面向社会公众和企业的移动终端业务服务,促进公众参与环保渠道的多元化,提升公众的满意度、/div>
?)投诉举报网站系统升级。升级改造北京市环保投诉举报网站管理系统,提供基于移动终端的环保投诉举报服务,加强统一受理与分转业务,增加环保有奖举报、网信办理公开、短信自动告知等服务;以12369环保举报热线为信访处理核心,加强对群众环境信访和投诉举报处理过程的全程管理和科学监督,实现阳光信访,进一步畅通群众举报渠道,提高公众环保问题投诉服务水平、/div>
5.依托互联?,创新环境管理与环保公共服务手段
依托互联?技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环境管理和环保公共服务等领域深度融合,将互联网作为管理和服务的重要平台,推动管理效率提升和管理方式变革,提升环保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div>
?)加强基于互联网的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推动基于互联网的环境数据资源互联共享,将互联网作为数据共享的重要平台,营造开放、共享的数据资源使用环境,逐步实现环境信息的互联共享。建立环境信息数据共享机制,统一数据交换标准,推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通过互联网实现面向公众的在线查询和定制推送、/div>
加强数据安全管理。重视数据共享带来的安全风险,完善网络数据共享、利用等的安全管理和技术措施,确保数据安全、/div>
加强环境管理移动终端应用服务。以智能移动终端为依托,实现环境保护业务的一体化管理。充分利用互联网便捷性、开放性特点,打通线上业务通道,积极推进政务办公、监察执法、环境应急等重点项目的建设,搭建全业务、全流程、全覆盖、一体化?ldquo;开放、共?rdquo;的环境保护业务管理体系、/div>
?)构建面向公众的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创新基于互联网的面向公众的管理和服务。加快互联网与环保公共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促进环保公共服务创新供给和服务资源整合,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公共服务体系。在发挥好电视、报纸、广播、杂志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加快推进政务新媒体发展建设,积极探索APP、微信、微博、门户网站、多媒体资料库等多种途径,充分发挥互联网的高效、便捷优势,加强环保科普知识网络传播引导,推进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交流,提高服务效率,提升社会治理水平、/div>
6.加强环保科研信息化基础环境建设,助力科研创?/div>
基于现代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软硬件融合要求,建立环境科研信息化基础环境,为环境管理技术需求部门、技术提供部门以及科学家群体的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专业化、集成化、自助化的科研信息化服务平台,主要包括:以高速专用网络、高性能计算资源、科学数据海量存储资源等为代表的?rdquo;服务环境;以计算模拟软件、数据分析软件、观测数据和计算数据等为代表的数据中心和服务环境;以基于社会网络的社交和协同工作环境、硬件运维平台和资源统一调度平台为代表的运行管理和服务环境、/div>
(二)环境信息化重点业务应用建设
1.生态环保大数据建设,提升环境监管精细化能力
?)生态环保云平台资源集约化。按照北京市上云为常态、不上云为例?rdquo;的建设原则,生态环保大数据建设充分利用政务云平台资源,采用集约化的管理模式,整合环境信息化基础支撑服务体系,统一集成基础设施资源,加强安全管理力度,提高安全保障水平,优化基础设施资源,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率、/div>
?)生态环保资源服务标准化。建设生态环保大数据资源中心,制定大数据管理标准规范体系,完善环保大数据共享体系,推动大数据在生态环境管理科学决策的运用,实?ldquo;用数据决?rdquo;。加强生态环境数据资源规划,明确数据资源采集责任,提升数据资源获取能力。加强数据资源全面整合共享,统筹信息化项目建设管理,破除数据孤岛,实现系统内数据资源整合集中和动态更新。通过资源目录和多维度标准服务目录的建设,促进环境信息资源共享,加强环境数据资源分析应用,提升生态环保大数据资源中心综合服务能力、/div>
?)生态环保业务管理精细化。创新污染源监管模式,加大环境管理重点业务支撑力度,提升环境管理精细化能力。建立环境监测一体化平台,统筹环保业务建设,搭建环境综合决策应用平台,辅助支持宏观分析与决策,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促进公众服务的发展,满足公众环境信息需求、/div>
?)生态环保决策能力科学化。统一管理环境质量数据、污染源数据和社会舆情数据等,应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提升环保数据挖掘、分析和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提高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和展示能力,加强环境管理综合展示和分析能力,提升决策能力、/div>
2.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提升环境质量监管能劚/div>
?)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应用建设。按照《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要求,建设全市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加强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信息共享,汇集和管理市政府各部门获取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信息。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加强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资源开发与应用,为生态环境保护决策、管理和执法提供数据支撑、/div>
?)大气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建设大气监测网络,不断加强环境遥感监测;逐步形成项目全面、方法先进、时空覆盖度高的立体大气环境监测网络,提高市环保局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示范和辐射作用,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支撑。进一步提高空气质量日报、中长期预报的预测预警能力,加强数据采集、处理、报送等能力建设,为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及决策能力提供支撑、/div>
升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优化完善城市评价、交通、山区、农村等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增加空气自动监测站和大气降水监测点数量;积极开展PM2.5基准监测、近地面垂直监测、氨排放监测和大气综合观测;加强气象参数监测;增强交通环境专项监测能力和大气移动监测能力、/div>
?)水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建设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系统。健全以手工监测为主、自动监测为辅的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优化完善地表水自动监测网络,提升现场水质监测能力,加强地表水生态安全监测,开展水质趋势预测和风险预警,提升水环境预警能力。加强基于区域补偿断面水质监测的数据采集、处理、报送能力建设,建设面向社会化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div>
建设地下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系统。逐步建立市、区、乡镇级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地下水质量监测网,继续加强对加油站、填埋场等地下水污染高风险区域的特征污染物水质监测。扩充地下水监测数据管理业务应用,增强地下水评价能力建设、/div>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扩展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按照国家关于土壤环境质量点位布设的要求,在已开展布设国控点位的基础上,增加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市控点位。实现对耕地、饮用水源地等环境敏感地区的加密监测,对大型交通干线、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污水灌溉区、生态边界、加油站周边等未设置点位区域进行监测,促进土壤环境监测点位的全面覆盖。按照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有关要求,增加配备相关仪器设备,拓展土壤监测指标,在现有主要监测指标基础上,新增对石油烃、二噁英等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建立北京市土壤环境质量信息管理业务应用,提升土壤监测业务能力、/div>
建设农村环境和土壤监测系统,配置农村环境监测便携监测设备,配齐土壤环境质量监测设备,提升各区环境监测机构的农村环境和土壤主要监测指标监测能力、/div>
?)声环境质量监测能力建设。建设声环境监测系统。优化完善噪声自动监测网络,对快速路以上道路、轨道交通、机场及群众反映强烈的单位等重点区域噪声监测点位进行优化或加密,增加对重点噪声源、热点和敏感地区噪声污染状况的移动监测能力,形成以功能区环境噪声自动监测为主,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手工监测为辅,移动监测为补充的环境噪声例行监测网络,更新现有环境噪声自动监测站设备,加强噪声手工监测能力。加强声环境数据整合能力,进一步提升声环境数据管理水平、/div>
?)建设农村环境监测网络。在全市主要郊区选择部分村庄,统筹考虑经济发展程度和环境污染程度,选取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分布相对集中且涵盖生态型、种植型、养殖型、牧业型、工业型、旅游型和其他类型的代表性村庄,建设固定监测站点,开展村庄环境空气质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土壤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与评价、/div>
?)污染源监管能力建设。升级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用云计算、数据挖掘、GIS等技术手段强化系统数据分析模块和信息展示模块的建设使用,充分发挥自动监控系统的综合决策服务能力、/div>
建设污染源数据分析应用平台,实现污染源信息库动态更新、污染源清单核算、污染源模型整合、基于大数据的环境统计调查数据处理等功能。制定完善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报告制度,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数据传输与管理制度,进一步深化数据应用。建立源排放清单动态更新机制,推进编制源清单工作、/div>
完善污染源排放监测技术水平,重点加强低浓度污染物、VOCs等污染物监测能力建设以及源成分谱等监测技术方法研究。加强污染源现场监测手段,逐步实现特征污染物监测指标的全覆盖,进一步推进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项目建设工作,扩大自动监控范围,加快重点污染源监管模式向以自动监控为重点的转变。加强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维护,定期组织各级环境监察部门对已有自动监控设施进行有效性审核,保证数据可靠性,为环境监察执法提供科学依据、/div>
?)遥感监测应用能力建设。建设遥感卫星接收地面站,实现数据预处理。建设遥感监测管理系统,利用遥感监测数据,开展北京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成分和污染过程的实时动态遥感监测;建立对于多种卫星遥感数据、激光雷达数据、地面太阳光度计、浊度计、能见度仪等多种监测数据汇总处理和产品应用开发;
建立集大气、生态、面源等环境遥感监测信息采集、传输、存储、应用、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平台,提升环境遥感监测信息综合服务能力水平、/div>
?)环境质量与污染源信息综合管理能力建设。建设环境质量与污染源信息综合管理系统,在提升环境质量与污染源监测能力的基础上,根据大气、水、噪声、生态,以及污染源、应急等各类监测业务的需求,建成以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环境综合监测信息、生态评价信息等为基础的信息管理平台,支撑环境质量指标和污染源信息的关联分析和展示发布,开展多层次多种类的环境监测辅助决策模型研究,实现环境监测和污染源监?ldquo;一张图,为环境管理提供支持、/div>
?0)环境监测信息管理能力建设。建立更加完善的监测管理信息化系统,升级实验室管理系统,对现场监测数据实时采集、社会化实验室数据同步及监控等功能进行拓展;建立完善的环境质量监测业务及实时发布系统,支持环境质量手工监测及自动监测仪器设备管理、数据管理、运行管理,并支持与各媒体对接完成环境质量数据发布、/div>
在质量管理方面,建设持证上岗考核试题库管理、质量管理文件动态管理、研究课题及论文信息管理等信息化系统;在内部控制管理方面,建设针对内控审批流程控制及采购项目实施管理的办公及业务流程控制平台、/div>
3.环境管理体系升级,提升环境监察能劚/div>
?)固体废物监管能力建设。建设危险废物和固体废物监管系统,实现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基于物联网和GIS等技术手段,实现危险化学品环境安全信息共享,推动建立社会源危险废物及其处置全过程监管、/div>
建设固体废物管理信息化,建立并完善包含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化学品环境管理、电子废物管理、污染场地管理、固废系统清洁生产管理、固体废物地理信息等在内的固体废物环境管理数据库,实现固体废物数据的汇总和综合利用、/div>
?)辐射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升级辐射安全监管系统,进一步完善辐射环境管理工作电子化、辐射环境管理信息资源化、辐射管理决策支持科学化和辐射环境信息服务规范化;加强辐射类行政许可与日常监管的紧密衔接、/div>
引导企业利用信息化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建设并完善视频监控、远程检测、自动报警、智能识别等安全防护系统,提升企业自我监督、监控和事故风险防控能力。建设辐射监察系统,实现对涉源单位的信息化现场检查,加强对辐射安全现场检查工作的信息化管理、/div>
建设辐射安全监管平台,推广伽玛探伤机放射源的定位系统建设,推进对放射源生产、进出口、销售、运输、使用、贮存、处置的全过程监控,推进一类源运输的视频监控以及运输现场的监督检查;研究建立全市医疗非密封源物料平衡使用和废物解控全程管理系统,提高全市辐射安全管理水平;加强放射性废物监管信息化建设,建立放射性废物管理信息系统,严格放射性废物的安全管理与收贮,对放射性废物产生、处理、转移、贮存、排放和处置实施动态管理、/div>
升级改造市区两级辐射安全许可证管理系统网络平台,整合放射性废物收贮与管理、核与辐射事故应急、放射源跟踪监视等管理系统,构建统一的全市辐射安全管理平台,促进监管工作联动迅捷有效、/div>
巩固、完善、提高市级辐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核与辐射应急管理系统,建立应急决策支持系统和应急指挥平台。完善辐射应急体系,提高辐射事故应急能力。完善移动污染源(机动车和非道路机械)污染排放监管。建立各区辐射应急体系,按照属地第一响应要求,完善应急预案、配齐应急装备、落实应急职责和队伍,提升各区快速响应各类辐射事故和妥善处置一般辐射事故能力、/div>
?)机动车综合管理信息化建设。升级车型目录管理系统,进一步推进新车目录申报审查和企业自查报告收集,加强机动车和非道路机械等移动污染源污染排放监管信息化建设,完善目录车型网络申报、审核,做好与上级部门、企业的数据对接,综合分析车型排放状况,提升全市移动污染源监管能力,为加强执法和监管工作提供支持、/div>
建立非道路机械数据库,将本市在用的非道路机械登记造册,包括机械信息和车主信息,并实现统计分析等功能,为非道路机械排放管理提供基础;加强业务数据分析基础性工作。开展一致性试验、符合性检查和其他试验,作为其他业务数据分析的基础数据,提高试验能力、/div>
建设油气回收监管系统,实现油气回收在线监测设备的数据采集与实时上报,避免出现持续带病运行超标排放的情况、/div>
建设在用车辆监管系统,采用RFID等物联网技术,统一检测场前端检测设备软件程序,实现可疑数据的自动分析与筛选,全面掌握全市车辆大户动态;基于固定遥感设备的数据实时传输与GPS定位能力,实现全市车辆监管任务的统一下与统一指挥,进而实现对北京市高污染车辆的全面监管。加强数据综合应用,基于GIS技术展现全市流动源监管工作情况,与其他部门实现车辆维修、车辆基本信息、安检信息、转入转出报废信息等数据的共享应用,综合应用各项数据评估分析机动车排放污染情况和政策效果。建设完善国家省市三级机动车环保信息联网,推动全市机动车检测维修信息联网,建立全市进京口检查监管平台、道路机动车排放遥感监测执法平台和重点行业车辆排放监管平?/div>
?)强化排污监管信息化建设。建设污染源排放清单核算软件及数据库,实现数据录入、审核、计算等功能,并与环境统计、排污申报登记等系统的数据实现相互对接;同时,开发建设项目总量指标审核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div>
?)进一步完善环境监察管理平台。围绕污染源全过程监管,完善环境监察管理平台。一是健全环境监察基础信息,建立全市统一的环境监察人员信息库,通过整合排污申报收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等资源,进一步完?ldquo;一厂一?rdquo;污染源信息档案;二是调整平台任务管理功能,建立完善全?ldquo;双随?rdquo;抽查管理系统及配套的环境监察人员和污染源信息库;三是提高污染源监管信息全过程统计分析能力,实现污染源基本信息、现场执法情况和行政处罚信息等相关数据的匹配对接,为全市环境监察工作督查与稽查考核提供数据支撑、/div>
4.环境应急系统升级,提升环境应急管理水干/div>
?)建立全市空气重污染应急一体化信息平台,包括空气重污染预警发布、解除;应急协同指挥调度系统;重污染天气应急数据交换平台;重污染天气应急模拟演练系统等、/div>
?)基于物联网感知、空间可视化监管、远程视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建立全市环境应急一体化信息平台,包括应急资源库、环境风险源一源一?rdquo;、预测预警系统、智能分析决策系统、应急处置远程指挥系统、事后调查系统。建立市级环境应急一体化信息平台与各区、重点工业园区和重点风险源单位的互联互通机制,实现环境风险点源精准化、环境应急处置智能化、环境应急资源可视化、环境风险防范应急处置一体化的目标,提升环境应急管理能力、/div>
(三)环境信息化基础支撑环境建设
1.整合优化运维管理平台
建设统一运维管理平台,整合现有的网络管理平台、安全管理平台、云资源管理平台、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等,实现现有管理平台的优化整合、统一监管。提高运维工作效率,有效支撑日常运维管理工作,提高网络和基础设施服务保障能力、/div>
2.加强信息化资产及系统运行监管
加强对市环保局信息化资产及系统运行的监管工作,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对设备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达到无人或少人值守的状态,提高保障能力,为高效管理和安全运营提供有力保证。建设应用性能监测平台,实现对系统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控,实现对监控对象的智能分析,对潜在风险进行有效预警,及时发现系统故障并快速定位,实现对复杂多维度性能问题的实时监控与辅助解决,实现对全局信息化系统运行状态的全面监控与智能分析,提高管理的精细化、智能化水平、/div>
3.完善环境信息化应用支撑平?/div>
持续完善环境信息化应用支撑平台,遵循规范的应用支撑技术路线,通过数据交换与共享、用户身份认证、地理信息系统、工作流引擎等各类环境信息化项目的共性建设方式,不断提高信息系统集约化建设能力。提供统一的信息访问、传递、协作的集成化环境,并支持个性化业务应用的高效开发、集成、部署与管理,增强市环保局各应用系统之间的关联性,提高应用系统集成与整合能力,避免重复建设、/div>
4.加强基础设施统筹管理
顺应云计算发展趋势,提高基础设施的统一规划与部署能力,充分利用市级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和资源,逐步适度的向市政务云平台迁移、/div>
(四)环境信息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按照国家等级保护和涉密信息分级保护的有关要求,构建完善的等级保护工作机制,落实涉密信息系统分级保护制度,规范涉密信息系统使用管理。及时对原有信息安全设备及系统进行升级、更新和维护,保障政务信息系统安全,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点信息系统安全、/div>
2.提升信息安全防护能力
完善信息安全技术体系,全面落实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主机安全、应用安全和数据安全等技术要求,保障各类重要信息系统平稳运行、安全可控,进一步提高传统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技术服务水平;提高新技术发展形势下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持续追踪当前的信息安全技术发展,加强对无线网络、移动办公、虚拟化平台等新技术、新应用的安全保障、/div>
3.加强信息系统安全运营能力
环境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为整个环境信息化建设和运行提供全方位的安全保障,加强信息系统安全运营体系建设,有助于提升市环保局信息系统安全运营能力。建设安全运营平台,将现有安全技术体系、运维体系、管理体系融入运营平台;完善现有市环保局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完善信息系统安全检查制度,优化现有安全工作流程,构建局信息系统运行安全服务体系,加强信息安全检查工作力度,加强对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的安全管理,不断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div>
(五)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环境信息标准规范与制度是环境信息化建设的基础,由一系列标准、协议、规范和制度组成?ldquo;十三?rdquo;时期将继续完善建设市环保局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制定十三?rdquo;时期环境信息化建设规范;同时,对环境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环境信息化管理等提出明确要求,为市环保局信息化建设提供指导,为信息资源整合提供保障、/div>
六、保障措於/div>
(一)强化顶层设计,加强统筹指导
继续完善市环保局环境信息化顶层设计,健全信息化重点工程的前期研究和设计机制;强化统筹管理,进一步强化北京市环境信息中心对环保信息化工作的统筹职能,负责组织研究制定市环保局信息化及电子政务工作的发展战略、总体规划、方针政策和法规标准,指导监督阶段实施方案,组织协调市环保局十三?rdquo;信息化重大工程实施、/div>
(二)完善标准规范,促进集约共享
更新完善环境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框架,积极推进信息安全和政务网络等管理标准的建设。制定和完善环境信息化项目建设、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以及环境信息化项目管理等建设管理规范。充分发挥政府机关、行业协会、企业、科研单位等机构的监督指导作用,开展信息化标准服务,推动信息化标准的试点示范应用,完善信息化标准服务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市环保局信息化领域的跨部门协同、业务衔接和资源共享,逐步消除信息孤岛,深入推进环境管理业务综合应用,实现环境信息资源高效整合、/div>
(三)紧贴应用需求,推进业务协同
打通业务壁垒,强化部门协同,根据具体业务需求定义参与协同的各业务项和触发条件,构建相关部门工作协调机制在业务协同支撑平台上进行统一管理和调度,进行轻量级的业务流程重组,实现有效的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提高针对突发环境问题的快速响应能力。确保环境管理工作的有机整合,在综合考虑环保信息化建设的全局布局和推进路径的基础上,共同协商项目立项审批、资金保障、运行管理等环节的问题和应对措施,实现全局环保信息化的统筹安排和协调推进、/div>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能力水平
加强环境管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培训,加强各级环境信息技术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特别是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环境管理工作人员和环境信息技术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技术水平、/div>
完善信息化人才服务体系和引进计划,加大专业环境信息队伍建设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稳定队伍,避免专业人才流失。形成思想觉悟高、业务能力强、技术过硬的环境信息化技术队伍。做好信息化系统应用培训工作,积极引导工作人员运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提升工作人员服务水平、/div>
(五)运用先进技术,提升服务质量
采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型技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慧手段开展应用建设工作。以用户体验、用户反馈、用户需求来定义新的信息化建设,时刻与用户保持沟通、分享与互动,根据用户的意见不断修正和更新业务系统建设;打造政府、企业和用户之间随时随地沟通、分享、互助、共赢的平台,在应用建设领域,打造服务于组织内部、组织与组织、组织与社会之间无缝对接平台,随时随地共同学习、分享、沟通、互助;借助大数据分析工具,充分发掘用户行为信息,可对环境保护管理进行准确预测和判断,通过对应用数据的进一步采集、管理、开发和运用,可以对建设工作开展更科学的分析,实现更精确的管理和服务,进而提升环境保护管理服务质量、/div>
(六)突出安全保障,确保稳定可靠
依托北京市电子政务云平台专项建设,根据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相关要求,突出市环保局信息化建设安全保障体系,实现环境信息化的和谐发展,提高应对突发信息安全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体现信息化的服务保障作用,在云计?rdquo;的大背景下,确保市环保局信息化建设稳定可靠,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率、/div>
地区9/font>北京
标签9/font>十三?nbsp;规划环境保护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br/>电询?535-2129301
QQ?891238009
食品标法? border=
实时把握 食品标法动?/span>
请扫码关?span class="color2">食品标法圇/span>

声明9/p>

凡本网所有原?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br>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br> 邮箱:law#www.sqrdapp.com(发邮件时请?换成@ QQ?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加入收藏] [ 告诉好友]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按分类浏觇/strong>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074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85 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