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策法规? 地方法规?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鄂政发?017?7?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湖北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鄂政发?017?7?

扫描二维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2017-08-24 10:40:30 来源9a href="http://gkml.hubei.gov.cn/auto5472/auto5473/201706/t20170615_1006444.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湖北省人民政庛/a> 浏览次数9span id="hits">3137
核心提示:现将《湖北省“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div>
发布单位
湖北省人民政
湖北省人民政庛/div>
发布文号 鄂政发?017?7叶/td>
发布日期 2017-06-01 生效日期 2017-06-01
有效性状?/th> 废止日期 暂无
属?/th> 专业属?/th>
备注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现将《湖北省十三?rdquo;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div>
  一?ldquo;十二?rdquo;节能减排工作成效显著。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把节能减排作为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各项工作积极有序推进?ldquo;十二?rdquo;时期,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2.78%,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分别减少12.25%?0.61%?3.95%?8.49%,超额完成节能减排预定目标任务,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经济结构调整、环境质量改善、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重要贡献、/div>
  二、切实增强做?ldquo;十三?rdquo;节能减排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新常态下,我省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能源消费增速放缓。但必须清醒认识到,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持续升级,我省能源需求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趋紧,节能减排依然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各地各部门不能有丝毫放松和懈怠,要进一步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下更大决心,用更大气力,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措施,切实将节能减排工作推向深入、/div>
  三、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要切实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着力健全激励约束机制,落实各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节能减排负总责、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是第一责任人的工作要求。要进一步明确企业主体责任,严格执行节能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细化和完善管理措施,落实节能减排目标任务。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大市场化机制推广力度,真正把节能减排转化为企业和各类社会主体的内在要求。要努力增强全体公民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意识,实施全民节能行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促进节能减排的良好氛围、/div>
  四、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组织领导。要严格落实目标责任,省人民政府每年组织开展市(州)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年度考核、目标责任考核、绩效考核、任职考察、换届考察的重要内容。发挥省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省发展改革委负责承担领导小组的具体工作,切实加强节能减排工作的综合协调,组织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省环保厅主要承担污染减排方面的工作;省国资委要切实加强对国有企业节能减排的监督考核工作;省统计局负责加强能源统计和监测工作;其他各有关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密切协调配合。各市(州)人民政府要立即部署本?ldquo;十三?rdquo;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明确相关部门责任、分工和进度要求,狠抓贯彻落实,强化考核问责,确保实?ldquo;十三?rdquo;节能减排目标?017???/div>
  湖北?ldquo;十三?rdquo;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
  根据《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rdquo;节能减排综合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016?4号)精神,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div>
  一、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栆/div>
  (一)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围?ldquo;五位一?rdquo;总体布局?ldquo;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湖北实施,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动力,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驱动、社会参与的工作格局,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完?ldquo;十三?rdquo;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双赢,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支撑、/div>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15年下?6%,能源消费总量控制?8904万吨标准煤以内。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8.84万吨?0.24万吨?4.08万吨?1.2万吨以内,比2015年分别下?.9%?0.2%?0%?0%。全省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总量?015年下?0%以上、/div>
  二、优化产业和能源结构
  (三)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中国制?025湖北行动纲要》,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的若干意见》(鄂政发?016?2号)精神,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促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构建绿色制造体系,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不断优化工业产品结构。支持钢铁、有色、建材、石油、化工、电力等重点行业改造升级,鼓励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鼓励和支持我省钢铁、水泥、通信、汽车、电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纺织服装等优势企业在境外投资办厂和建设产业园区。严禁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核准或备案产能严重过剩行业的增加产能项目。强化节能环保标准约束,严格行业规范、准入管理和节能审查,引导电力、钢铁、建材、有色、化工、石油石化、船舶、印染、造纸、制革、染料、焦化、电镀等行业中,环保、能耗、安全等不达标或生产、使用淘汰类产品的企业和产能,通过主动压减、兼并重组、搬迁改造、国际产能合作等形式依法依规有序退出。(牵头单位:省经信委、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能源局,参加单位: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质监局等)
  (四)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深度对接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政策和重大科技专项,加强政策集成和资源整合,围绕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推进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推动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基本建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加快推进襄阳、宜昌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支持襄阳、宜昌、孝感、荆门、随州、仙桃等国家高新区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绿色低碳和数字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领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进一步推广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应用,新建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能源利用效率(PUE)值优?.5。支持技术装备和服务模式创新。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咨询、系统设计、设备制造、工程施工、运营管理、计量检测认证等专业化服务。开展节能环保产业常规调查统计。打造一批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培育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大型节能环保企业,壮大产业规模、拓宽发展领域、提升竞争水平。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和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分别提高到23%?8%,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参加单位:省环保厅、省统计局、省质监局、省能源局等)
  (五)推动能源结构优化。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的指导意见》(鄂政发?015?号)精神,推广使用优质煤、洁净型煤,推进煤改气、煤改电,鼓励利用可再生能源、天然气、电力等优质能源替代燃煤使用。有序发展水电和天然气发电,协调推进风电开发,推动太阳能大规模发展和多元化利用,增加清洁低碳电力供应。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600万千瓦左右。对超出规划部分可再生能源消费量,不纳入能耗总量和强度目标考核。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建燃煤发电机组供电煤耗必须低?00克标准煤/千瓦时,污染物排放达到燃气机组排放水平。加快现役燃煤发电机组(包括热电联产机组)环保设施升级改造,使所有现役电厂平均煤耗低?10克标准煤/千瓦时,淘汰关停不达标的小型燃煤发电机组。全省范围内退出煤炭生产,做好钢铁、建材等主要耗煤行业的清洁生产,减少污染。在居民采暖、工业与农业生产、港口码头等领域推进天然气、电能替代,减少散烧煤和燃油消费。到2020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下降?4%以下,电煤占煤炭消费量比重提高到3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15.5%,天然气消费比重提高?%左右。(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能源局,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水利厅、省质监局、省统计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三、加强重点领域节胼/div>
  (六)加强工业节能。实施工业能效赶超行动,加强高能耗行业能耗管控,在重点耗能行业全面推行能效对标,推进工业企业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推广工业智能化用能监测和诊断技术。到2020年,工业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化水平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8%以上,电力、钢铁、有色、建材、石油石化、化工等重点耗能行业能源利用效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提升工业生产效率和能耗效率。开展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推动可再生能源在工业园区的应用,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指标纳入工业园区考核体系。(牵头单位:省经信委,参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环保厅、省质监局、省能源局等)
  (七)强化建筑节能。推广绿色、节能建筑和建筑材料,实施建筑节能先进标准领跑行动,开展超低能耗及近零能耗建筑建设试点,推广建筑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落实绿色建筑建设标准,开展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示范,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以及武汉市全域和襄阳市、宜昌市中心城区的保障性住房要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到2020年,城镇绿色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重提高到50%。实施绿色建筑全产业链发展计划,推行绿色施工方式,推广节能绿色建材、装配式和钢结构建筑。强化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新增居住建筑改造面?00万平方米以上。推动建筑节能宜居综合改造试点城市建设,鼓励老旧住宅节能改造与抗震加固改造、加装电梯等适老化改造同步实施,新增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00万平方米以上。推进利用太阳能、浅层地热能、空气热能、工业余热等解决建筑用能需求。(牵头单位:省住建厅,参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林业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八)促进交通运输节能。发挥交通区位优势,优化配置运输资源,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促进各种交通运输方式协调发展,发挥不同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和组合效率,推广甩挂运输等先进组织模式,提高多式联运比重。积极发展铁路和内河运输,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进武汉公交都市创建活动,到2020年大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达到30%。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汽车、新能源汽车、天然气(CNG/LNG)清洁能源汽车、液化天然气动力船舶等,并支持相关配套设施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工具能效水平,?020年新增乘用车平均燃料消耗量降至5.0?百公里。推进飞机辅助动力装置(APU)替代、机场地面车?ldquo;油改?rdquo;、新能源应用等绿色民航项目实施。推动铁路编组站制冷/供暖系统的节能和燃煤替代改造。推动交通运输智能化,建立公众出行和物流平台信息服务系统,引导培?ldquo;共享?rdquo;交通运输模式。(牵头单位:省交通运输厅,参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环保厅、省能源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武汉铁路局、民航湖北监管局等)
  (九)推动商贸流通领域节能。推动零售、批发、餐饮、住宿、商贸物流等企业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建立绿色节能低碳运营管理流程和机制,加快淘汰落后用能设备,推动照明、制冷和供热系统节能改造。贯彻绿色商场标准,开展绿色商场示范,鼓励商贸流通企业设置绿色产品专柜,推动大型商贸企业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完善绿色饭店标准体系,推进绿色饭店建设。加快绿色仓储建设,支持仓储设施利用太阳能等清洁能源,鼓励建设绿色物流园区。(牵头单位:省商务厅,参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旅游委、省质监局等)
  (十)推进农业农村节能。加快淘汰老旧农业机械,推广农用节能机械、设备和渔船,发展节能农业大棚。推进节能及绿色农房建设,结合农村危房改造稳步推进农房节能及绿色化改造,推动城镇燃气管网向农村延伸和省柴节煤灶更新换代,因地制宜采用生物质能、太阳能、空气热能、浅层地热能等解决农房采暖、炊事、生活热水等用能需求,提升农村能源利用的清洁化水平。鼓励使用生物质可再生能源,推广液化石油气等商品能源。鼓励农村居民使用高效节能电器。到2020年,全省农村地区基本实现稳定可靠的供电服务全覆盖,全省清洁能源入户普及率达到4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以上。(牵头单位:省农业厅,参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住建厅、省能源局等)
  (十一)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公共机构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新建建筑全部达到绿色建筑标准。推进公共机构以合同能源管理方式实施节能改造,积极推进政府购买合同能源管理服务,探索用能托管模式,实施20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020年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和人均综合能耗、人均用水量分别?015年降?0%?2%?5%。推动公共机构建立能耗基准和公开能源资源消费信息。实施公共机构节能试点示范,创建95家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遴?家能效领跑者。公共机构率先淘汰老旧车,率先采购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省直机关、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城市的政府部门及公共机构购买新能源汽车占当年配备更新车辆总量的比例提高到50%以上,新建和既有停车场要配备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或预留充电设施安装条件。公共机构率先淘汰采暖锅炉、茶浴炉、食堂大灶等燃煤设施,实施以电代煤、以气代煤,率先使用太阳能、地热能、空气能等清洁能源提供供电、供?制冷服务。(牵头单位:省机关事务管理局,参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能源局等)
  (十二)强化重点用能单位节能管理。组织开展重点用能单?ldquo;百千?rdquo;行动,征集纳?ldquo;百千?rdquo;行动的重点用能单位名单,按照属地管理和分级管理相结合原则,由省、市(州)、县(市、区)分别对重点用能单位进行目标责任评价考核。纳?ldquo;百千?rdquo;行动的重点用能单位要围绕能耗总量控制和能效目标,对用能实行年度预算管理。推动重点用能单位建设能源管理体系并开展效果评价,健全能源消费台账。按标准要求配备能源计量器具,进一步完善能源计量体系。依法开展能源审计,组织实施能源绩效评价,开展达标对标和节能自愿活动,采取企业节能自愿承诺和政府适当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大力提升重点用能单位能效水平。严格执行能源统计、能源利用状况报告、能源管理岗位和能源管理负责人等制度。(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教育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资委、省质监局、省统计局、省能源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十三)强化重点用能设备节能管理。加强高耗能特种设备节能审查和监管,构建安全、节能、环保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组织开展燃煤锅炉节能减排攻坚战,推进锅炉生产、经营、使用等全过程节能环保监督标准化管理?ldquo;十三?rdquo;期间全省燃煤工业锅炉实际运行效率提高5个百分点,到2020年新生产燃煤锅炉效率不低?0%,燃气锅炉效率不低于92%。普及锅炉能效和环保测试,强化锅炉运行及管理人员节能环保专项培训。开展锅炉节能环保普查整治,建设覆盖安全、节能、环保信息的数据平台,开展节能环保在线监测试点并实现信息共享。开展电梯能效测试与评价,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永磁同步电机、变频调速、能量反馈等节能技术的集成应用,开展老旧电梯安全节能改造工程试点。推广高效换热器,提升热交换系统能效水平。加快高效电机、配电变压器等用能设备开发和推广应用,淘汰低效电机、变压器、风机、水泵、压缩机等用能设备,全面提升重点用能设备能效水平。(牵头单位:省质监局,参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能源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四、强化主要污染物减排
  (十四)控制重点区域流域排放。推进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和预警城市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新建耗煤项目实行煤炭消费等量或减量替代;加快发展热电联产和集中供热,利用城市和工业园区周边现有热电联产机组、纯凝发电机组及低品位余热实施供热改造,淘汰供热供气范围内的燃煤锅炉(窑炉)。结合环境质量改善要求,实施行业、区域、流域重点污染物总量减排,在宜昌、十堰等城市实施总磷排放总量控制。对重点行业的重点重金属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加强我省境内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实施长江中游、汉江中下游、清江、丹江口库区、三峡库区、漳河水库等重点流域区域水环境分区管控,对不达标水体制定并实施达标方案。严格控制长江中游、汉江中下游、清江、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等干流沿岸的石油加工、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医药制造、化学纤维制造、有色金属冶炼、纺织印染、制浆造纸等项目。分区域、分流域制定实施钢铁、水泥、石化、有色、平板玻璃、锅炉、制浆造纸、印染、化工、氮磷肥、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等重点行业、领域限期整治方案,升级改造环保设施,确保稳定达标。实施重点区域、重点流域清洁生产水平提升行动。城市主城区内的现有火电、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冶炼、水泥、平板玻璃等污染较重的企业应有序实施环保搬迁或改造。(牵头单位:省环保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质监局、省能源局,参加单位: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十五)推进工业污染物减排。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加强工业企业无组织排放管理。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等量或减量替代。建立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源环境管理体系。继续推行重点行业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制度,逐步扩大总量减排行业范围。以削减挥发性有机物、持久性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物为重点,实施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工业特征污染物削减计划。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加快燃煤锅炉综合整治,大力推进石化、化工、包装、印刷、工业涂装、电子信息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现有企业达标排放,落实涂料、油墨、胶黏剂、清洁剂等有机溶剂产品挥发性有机物含量限值强制性环保标准,控制汽车、船舶制造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推动有关企业实施原料替代和清洁生产技术改造。强化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等工业聚集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及污染治理。加强工业企业环境信息公开,推动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建立企业排放红黄牌制度。(牵头单位:省环保厅,参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质监局、省能源局等)
  (十六)促进移动源污染物减排。实施清洁柴油机行动,全面推进移动源排放控制。加快推广新能源汽车。加速淘汰黄标车、老旧机动车、船舶以及高排放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逐步淘汰高油耗、高排放民航特种车辆与设备?017年底前基本淘汰全省范围内黄标车。加强渣土运输车辆监管。强化在用机动车和检验机构的监督管理,有效衔接机动车排放检验和安全技术检验制度。加快船舶和港口污染物减排,在长江、汉江等主要港口推广使用液化天然气等清洁燃料,积极推进码头岸电设施建设和油气回收工作;主要港口大型煤炭、矿石码头堆场全面建设防风抑尘设施或实现煤炭、矿石封闭储存。加快油品质量升级,推进储油储气库、加油加气站、原油成品油码头、原油成品油运输船舶和油罐车、气罐车等油气回收治理工作。加强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环保达标和油品质量监督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牵头单位:省环保厅、省公安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能源局,参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工商局等)
  (十七)强化生活源污染综合整治。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发展进行填平补齐、升级改造,完善配套管网,提升污水收集处理能力。在城镇密集区域和有条件的地方,鼓励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联合建厂,逐步实现区域设施共享。合理确定污水排放标准,2017年底前,敏感区域(列入国家重点湖泊、重点水库)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实现污水处理厂全面达标排放。加大对雨污合流、清污混流管网的改造力度,优先推进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污水截流、收集、纳管;加快汉江中下游、清江流域、三峡库区、丹江口库区等区域内污水收集管网特别是支线管网建设。强化农村生活污染源排放控制,采取城镇管网延伸、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等多种形式,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改厕。促进再生水利用,完善再生水利用设施。注重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理处置,杜绝二次污染。到2017年,武汉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到2020年,全省所有县城和乡镇具备污水处理能力,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污水基本实现全收集、全处理,城市、县城、乡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5%?5%左右;地级以上城市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0%,其他城市达?5%,县城力争达?0%。加快建立垃圾分类制度,努力扩大垃圾分类覆盖范围。加快城镇生活垃圾收集、转运和处理设施建设。扎实开展简易和非正规垃圾填埋场治理。重点推进全省设区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工作;治理餐饮服务、集体供餐、食品生产加工等活动油烟污染。实现行政村保洁全覆盖,提高乡村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水平和无害化处理率。到2020年底,武汉市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00%,其他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以上、县城建成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城市基本建立餐厨废弃物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建制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0%以上?0%以上行政村的生活垃圾得到处理。家具、印刷、汽车维修等政府定点招标采购企业要使用低挥发性原辅材料。严格执行有机溶剂产品有害物质限量标准,推进建筑装饰、汽修、干洗、餐饮等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牵头单位:省住建厅、省环保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能源局,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十八)重视农业污染排放治理。大力推广节约型农业技术,推进农业清洁生产。促进畜禽养殖场粪便收集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建设秸秆、粪便等有机废弃物处理设施,规划和调整养殖区域布局,加强分区分类管理,依法关闭或搬迁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小区)和养殖专业户并给予合理补偿。新建、改建、扩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小区)要实施雨污分流、粪便污水资源化利用。开展农膜回收利用,?020年农膜回收率达到80%以上。深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和农药减量减污,到2020年,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覆盖率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开展禁止投肥养殖行动,2017年底前全面拆除江河湖库围网养殖。(牵头单位:省农业厅、省环保厅、省能源局,参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质监局等)
  五、大力发展循环经浍/div>
  (十九)全面推动园区循环化改造。按照空间布局合理化、产业结构最优化、产业链接循环化、资源利用高效化、污染治理集中化、基础设施绿色化、运行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加快对现有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升级,延伸产业链,提高产业关联度,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对综合性开发区、重化工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等不同性质的园区,加强分类指导,强化效果评估和工作考核。到2020年,全省75%以上的国家级园区?0%以上的省级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超过90%的省级以上(含省级)重化工园区实施循环化改造。(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环保厅、省商务厅等(/div>
  (二十)加强城市废弃物规范有序处理。推动建筑垃圾、园林废弃物、城市污泥和废旧纺织品等城市典型废弃物集中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推进燃煤耦合污泥等城市废弃物发电。开展资源循环利用示范基地建设,完善城市废弃物回收利用体系。(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参加单位:省科技厅、省民政厅、省环保厅、省农业厅、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二十一)促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提质升级。依托谷城再生资源园区、荆门格林美城市矿产资源循环产业园、大冶有色再生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园等国?ldquo;城市矿产示范基地,促进资源再生利用企业集聚化、园区化、区域协同化布局,提升再生资源利用行业清洁化、高值化水平。推动太阳能光伏组件、碳纤维材料、生物基纤维、复合材料和节能灯等新品种废弃物的回收利用,推进动力蓄电池梯级利用和规范回收处理。加强再生资源规范管理,发布重点品种规范利用条件。大力发展再制造产业,推动汽车零部件及大型工业装备、办公设备等产品再制造。规范再制造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再生产品、再制造产品的推广应用机制。鼓励专业化再制造服务公司与钢铁、冶金、化工、机械等生产制造企业合作,开展设备寿命评估与检测、清洗与强化延寿等再制造专业技术服务。到2020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产值超?000亿元。(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商务厅等(/div>
  (二十二)统筹推进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加强共伴生矿产资源及尾矿综合利用。推动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副产石膏(磷石膏)、冶炼和化工废渣等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开展大宗产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建设。推进水泥窑协同处置危险废物、污水处理厂污泥、垃圾焚烧飞灰和生活垃圾。大力推动农作物秸秆、林?ldquo;三剩?rdquo;(采伐、造材和加工剩余物)、规模化养殖场粪便的资源化利用,因地制宜发展各类沼气工程和燃煤耦合秸秆发电工程。到2020年,全省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9%以上,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力争达?5%。(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省林业厅、省能源局等)
  (二十三)加快互联网与资源循环利用融合发展。支持再生资源企业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优化逆向物流网点布局,建立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在地级及以上城市逐步建设废弃物在线回收、交易等平台,推?ldquo;互联?回收新模式。建立重点品种的全生命周期追溯机制。在开展循环化改造的园区建设产业共生平台。鼓励相关行业协会、企业逐步构建行业性、区域性、全国性的产业废弃物和再生资源在线交易系统,发布交易价格指数。支持汽车维修、汽车保险、旧件回收、再制造、报废拆解等汽车产品售后全生命周期信息的互通共享。到2020年,初步形成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等高值废弃物在线回收利用体系。(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环保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湖北保监局等)
  六、实施节能减排工稊/div>
  (二十四)节能重点工程。组织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电机系统能效提升、绿色照明、节能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能量系统优化、煤炭消费减量替代、重点用能单位综合能效提升、合同能源管理推进、城镇化节能升级改造、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示范工程等节能重点工程,推进能源综合梯级利用,形成2000万吨标准煤左右的节能能力。(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国资委、省质监局、省能源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二十五)主要大气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积极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工程,?018年底前,全省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不含W型火焰锅炉和循环流化床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限期淘汰单机5万千瓦及以下的纯凝煤电机组、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单?0万千瓦以下的纯凝煤电机组、大电网覆盖范围内单?0万千瓦及以下设计寿命期满的纯凝煤电机组。实施电力、钢铁、水泥、石化、平板玻璃、有色等重点行业全面达标排放治理工程。扩大城市高污染燃料禁燃区范围,逐步由城市建成区扩展到近郊,推进散煤清洁化治理,结合城中村、城乡结合部、棚户区改造,逐步推行以天然气或电替代煤炭,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使用太阳能、生物质能、电能、地热能、燃气等清洁能源替代散煤。加快推进挥发性有机物减排项目建设,实施石化、化工、工业涂装、包装印刷等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整治,到2020年上述重点行业企业基本完成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牵头单位:省环保厅、省能源局,参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国资委、省质监局等)
  (二十六)主要水污染物重点减排工程。加强城市、县城和其他建制镇生活污染减排设施建设。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建设,实施城镇污水、工业园区废水、污泥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工程,推进再生水回用设施建设,2020年底前达到相应排放标准或再生利用要求。敏感区域(列入国家重点湖泊、重点水库)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应于2017年底前全面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新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需强化脱氮除磷。集中治理工业集聚区水污染,强化现有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园区)管控力度,新建、升级工业集聚区应同步规划、建设污水和垃圾集中处理等污染治理设施;2017年底前,全省所有工业集聚区应按规定建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并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全面整治重污染行业,制定造纸、磷化工、氮肥、有色金属、印染、农副食品加工、原料药制造、制革、农药、电镀?ldquo;十大重点行业专项治理方案?017年底前,造纸行业力争完成纸浆无元素氯漂白改造或采取其他低污染制浆技术,钢铁企业焦炉完成干熄焦技术改造,氮肥行业尿素生产完成工艺冷凝液水解解析技术改造,印染行业实施低排水染整工艺改造,制药(抗生素、维生素)行业实施绿色酶法生产技术改造,制革行业实施铬减量化和封闭循环利用技术改造。加快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污染治理,到2020年,全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粪便利用率达?5%以上、治污设施达标配置率达到75%以上。(牵头单位:省环保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住建厅,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农业厅等(/div>
  (二十七)循环经济重点工程。组织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业废弃物综合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ldquo;互联?资源循环、再生产品与再制造产品推广等专项行动,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体系。到2020年,再生资源替代原生资源量达?000万吨。(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农业厅、省商务厅等(/div>
  七、强化节能减排技术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
  (二十八)加快节能减排共性关键技术研发示范推广。加强节能减排科技资源集成和统筹部署,优化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与转化的政策环境,加快资源环境高技术领域创新团队和研发基地建设,推动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节能减排技术创新体系。开展节能减排科技战略研究和专项规划编制工作,继续组织实施节能减排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加快高超超临界发电、低品位余热发电、小型燃气轮机、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细颗粒物治理、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汽车尾气净化、原油和成品油码头油气回收、垃圾渗滤液处理、多污染协同处理等新型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推广高效烟气除尘和余热回收一体化、高效热泵、半导体照明、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成熟适用技术。遴选一批节能减排协同效益突出、产业化前景好的先进技术,推广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牵头单位:省科技厅,参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能源局等)
  (二十九)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系统集成应用。推进区域、城镇、园区、用能单位等系统用能和节能。选择具有示范作用、辐射效应的园区和城市,统筹整合钢铁、水泥、电力等高耗能企业的余热余能资源和区域用能需求,实现能源梯级利用。大力发?ldquo;互联?智慧能源,支持基于互联网的能源创新,推动建立城市智慧能源系统,鼓励发展智能家居、智能楼宇、智能小区和智能工厂,推动智能电网、储能设施、分布式能源、智能用电终端协同发展。综合采取节能减排系统集成技术,推动锅炉系统、供?制冷系统、电机系统、照明系统等优化升级。(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科技厅、省能源局,参加单位: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质监局等)
  (三十)完善节能减排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立完善节能减排技术评估体系和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绿色技术服务平台,推动建立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的检测认证服务机制。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节能减排科技企业和服务基地,建立一批节能科技成果转移促进中心和交流转化平台,组建一批节能减排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研究基地(平台)等。积极组织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申报。加快引进国外节能环保新技术、新装备,推动省内节能减排先进技术装?ldquo;走出?rdquo;。(牵头单位: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环保厅,参加单位: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质监局等)
  八、完善节能减排支持政筕/div>
  (三十一)落实价格收费政策。按照国家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部署,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严格落实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政策,清理高耗能企业优惠电价政策。落实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制度。落实水泥、钢铁、电解铝等行业阶梯电价政策,促进节能降耗。完善天然气价格政策。完善居民阶梯电价(煤改电除外)制度,全面推行居民阶梯气价(煤改气除外)、水价制度。深化供热计量收费改革,完善脱硫、脱硝、除尘和超低排放环保电价政策,加强运行监管,严肃查处不执行环保电价政策的行为。鼓励各地制定差别化排污收费政策。研究扩大挥发性有机物排放行业排污费征收范围。落实环境保护费改税,推进开征环境保护税。落实污水处理费政策,完善排污权交易价格体系。加大垃圾处理费收缴力度,提高收缴率。(牵头单位: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参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能源局等)
  (三十二)落实财政税收激励政策。加大对节能减排工作的资金支持力度,统筹安排相关专项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能力建设和公益宣传。创新财政资金支持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项目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推广节能环保服务政府采购,推行政府绿色采购,完善节能环保产品政府强制采购和优先采购制度。清理取消不合理化石能源补贴。对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完成较好的地区和企业予以奖励。落实国家支持节能减排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等优惠政策。根据国家统一部署,全面推进资源税改革,逐步扩大征收范围。继续落实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从事国家鼓励类项目的企业进口自用节能减排技术装备且符合政策规定的,免征进口关税。(牵头单位: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参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省住建厅、省国资委、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三十三)健全绿色金融体系。推进绿色金融业务创新,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给予多元化融资支持。健全市场化绿色信贷担保机制,对于使用绿色信贷的项目单位,可按规定申请财政贴息支持。对银行机构实施绿色评级,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机制,支持以用能权、碳排放权、排污权和节能项目收益权等为抵(质)押的绿色信贷。推进绿色债券市场发展,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发行绿色金融债券,鼓励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研究设立绿色发展基金,鼓励社会资本按市场化原则设立节能环保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节能减排项目通过资本市场融资,鼓励绿色信贷资产、节能减排项目应收账款证券化。在环境高风险领域建立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制度。推动绿色金融领域国际合作。(牵头单位:人行武汉分行、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湖北银监局、湖北证监局、湖北保监局(/div>
  九、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刵/div>
  (三十四)建立市场化交易机制。健全用能权、排污权、碳排放权交易机制,创新有偿使用、预算管理、投融资等机制,培育和发展交易市场。继续推进碳排放权交易,探索建立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适时开展用能权交易试点。加快实施排污许可制,建立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继续推进排污权交易。(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厅)
  (三十五)推行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推广工程,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创新服务模式,为用户提供节能咨询、诊断、设计、融资、改造、托管等一站式合同能源管理综合服务。取消节能服务公司审核备案制度,任何地方和单位不得以是否具备节能服务公司审核备案资格限制企业开展业务。建立节能服务公司、用能单位、第三方机构失信黑名单制度,将失信行为纳入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落实节能服务公司税收优惠政策,鼓励各级政府加大对合同能源管理的支持力度。政府机构按照合同能源管理合同支付给节能服务公司的支出,视同能源费用支出。培育以合同能源管理资产交易为特色的资产交易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建立节能服务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节能服务公司发行绿色债券。创新投债贷结合促进合同能源管理业务发展。(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财政厅、省国税局、省地税局,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住建厅、人行武汉分行、省机关事务管理局、湖北银监局、湖北证监局等)
  (三十六)加强绿色标识监管。落实国家能效标识、绿色建筑标识、绿色建材标识和节能低碳环保产品有关规定,根据国家统一部署,逐步将目前分头设立的环保、节能、节水、循环、低碳、再生、有机等产品统一整合为绿色产品,建立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推进能源管理体系认证和节能低碳环保产品认证,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标识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虚标企业。开展能效、水效、环保领跑者引领行动。(牵头单位:省质监局、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环保厅,参加单位: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水利厅、省商务厅等(/div>
  (三十七)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鼓励在环境监测与风险评估、环境公用设施建设与运行、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等领域推行第三方治理。根据国家统一部署,落实第三方治理项目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加大财政对第三方治理项目的补助和奖励力度。鼓励各地积极设立第三方治理项目引导基金,解决第三方治理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引导市州县政府开展第三方治理试点,建立以效付费机制。提升环境服务供给水平与质量。到2020年,环境公用设施建设与运营、工业园区第三方治理取得显著进展,污染治理效率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环境公用设施投资运营体制改革基本完成,涌现出一批技术能力强、运营管理水平高、综合信用好、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环境服务公司。(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等(/div>
  (三十八)加强电力需求侧管理。推行节能低碳、环保电力调度,建设省级电力需求侧管理平台,推广电能服务,实施工业领域电力需求侧管理专项行动,引导电网企业支持和配合平台建设及试点工作,鼓励电力用户积极采用节电技术产品,优化用电方式。加强储能和智能电网建设,增强电网调峰和需求侧响应能力。(牵头单位:省能源局,参加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电力公司等)
  十、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仺/div>
  (三十九)健全节能减排计量、统计、监测和预警体系。健全能源计量体系和消费统计指标体系,完善企业联网直报系统,加大统计数据审核与执法力度,强化统计数据质量管理,确保统计数据基本衔接。完善环境统计体系,补充调整工业、城镇生活、农业等重要污染源调查范围。建立健全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和污染源自动在线监测系统,对重点用能单位能源消耗实现实时监测,强化企业污染物排放自行监测和环境信息公开?020年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有效传输率、企业自行监测结果公布率保持?0%以上,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结果公布率保持?5%以上。定期公布各地区、重点行业、重点单位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发布预警信息,及时提醒高预警等级地区和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强化督促指导和帮扶。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评价,落实市(州)报告、省级核查、国家审查的减排管理机制,鼓励引入第三方评估;加强重点减排工程调度管理,对环境质量改善达不到进度要求、重点减排工程建设滞后或运行不稳定、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的地区及时预警。(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统计局,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资委、省质监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四十)合理分解节能减排指标。实施能源消耗总量和强?ldquo;双控行动,改革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制度。强化约束性指标管理,健全目标责任分解机制,将全省能耗总量控制和节能目标分解到各市(州)、主要行业和重点用能单位;各市(州)要根据省下达的任务层层分解落实,明确下一级政府、有关部门、重点用能单位责任,逐步建立省、市、县三级用能预算管理体系,编制用能预算管理方案。各市(州)十三?rdquo;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分解任务按照《省人民政府关于分解下达十三?rdquo;空气环境质量和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任务的通知》(鄂政发?016?8号)执行。(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能源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四十一)加强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强化节能减排约束性指标考核,坚持总量减排和环境质量考核相结合,建立以环境质量考核为导向的减排考核制度。省人民政府每年组织开展市(州)人民政府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将考核结果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继续深入开展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试点。对未完成能耗强度降低目标的市(州)人民政府实行问责,对未完成省下达能耗总量控制目标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和约谈,实行高耗能项目缓批限批。对环境质量改善、总量减排目标均未完成的地方,暂停新增排放重点污染物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暂停或减少财政资金支持,必要时列入环境保护督查范围。对重点单位节能减排考核结果进行公告并纳入社会信用记录系统,对未完成目标任务的暂停审批或核准新建扩建高耗能项目。落实国有企业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将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作为企业绩效和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对节能减排贡献突出的市(州)、单位和个人以适当方式给予表彰奖励。(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省委组织部,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国资委、省统计局、省质监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十一、强化节能减排监督检?/div>
  (四十二)完善节能环保法规标准。落实国家节能环保方面的法律制度,抓紧制定、修订完善相关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依法制定更加严格的节能环保标准,鼓励制定节能减排团体标准。(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环保厅、省质监局、省政府法制办,参加单位: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统计局、省能源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四十三)严格节能减排监督检查。组织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检查,督促各项措施落实。强化节能环保执法监察,加强节能审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大对重点用能单位和重点污染源的执法检查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用能和环境违法违规行为,依法公布违法单位名单,发布重点企业污染物排放信息,对严重违法违规行为进行公开通报或挂牌督办,确保节能环保法律、法规、规章和强制性标准有效落实。强化执法问责,对行政不作为、执法不严等行为,严肃追究有关主管部门和执法机构负责人的责任。(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环保厅,参加单位:省住建厅、省质监局等)
  (四十四)提高节能减排管理服务水平。建立健全节能管理、监察、服?ldquo;三位一?rdquo;的节能管理体系。建立节能服务和监管平台,加强政府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继续推进能源统计能力建设,加强工作力量。加强节能监察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市、县三级节能监察体系。健全环保监管体制,开展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试点,推进环境监察机构标准化建设,全面加强挥发性有机物环境空气质量和污染排放自动在线监测工作。开展污染源排放清单编制工作,出台主要污染物减排核查核算办法(细则)。进一步健全能源计量体系,深入推进城市能源计量建设示范,开展计量检测、能效计量比对等节能服务活动,加强能源计量技术服务和能源计量审查。建立能源消耗数据核查机制,建立健全统一的用能量和节能量审核方法、标准、操作规范和流程,加强核查机构管理,依法严厉打击核查工作中的弄虚作假行为。推动大数据在节能减排领域的应用。创新节能管理和服务模式,开展能效服务网络体系建设试点,促进用能单位经验分享。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府节能减排管理部门、节能环保执法机构、重点节能减排单位相关人员的培训。(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环保厅,参加单位:省人社厅、省住建厅、省统计局、省质监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等)
  十二、动员全社会参与节能减排
  (四十五)推行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推动全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更加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坚决抵制和反对各种形式的奢侈浪费。开展旧?ldquo;零抛?rdquo;活动,方便闲置旧物交换。积极引导消费者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高效家电、节水型器具等节能环保低碳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限制过度包装,尽可能选用低挥发性水性涂料和环境友好型材料。加快畅通绿色产品流通渠道,鼓励建立绿色批发市场、节能超市等绿色流通主体。大力推广绿色低碳出行,倡导绿色生活和休闲模式。到2020年,能效标识2级以上的空调、冰箱、热水器等节能家电市场占有率达到50%以上。(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参加单位: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交通运输厅、省商务厅、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
  (四十六)倡导全民参与。推动全社会树立节能是第一能源、节约就是增加资源的理念,深入开展全民节约行动和节能进机关、进单位、进企业、进军营、进商超、进宾馆、进学校、进家庭、进社区、进农村?ldquo;十进活动。制播节能减排公益广告,鼓励建设节能减排博物馆、展示馆,创建一批节能减排宣传教育示范基地,形成人人、事事、时时参与节能减排的社会氛围。发展节能减排公益事业,鼓励公众参与节能减排公益活动。积极参与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国际合作。(牵头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参加单位:省教育厅、省经信委、省财政厅、省住建厅、省外侨办、省国资委、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省质监局、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
  (四十七)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各种媒体作用,报道先进典型、经验和做法,曝光违规用能和各种浪费行为。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扩大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知情权,维护公众环境权益。依法实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的行为可依法提起公益诉讼。(牵头单位: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环保厅,参加单位:省总工会、团省委、省妇联等)
地区9/font>湖北
标签9/font>十三?nbsp;节能减排工作方案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br/>电询?535-2129301
QQ?891238009
食品标法? border=
实时把握 食品标法动?/span>
请扫码关?span class="color2">食品标法圇/span>

声明9/p>

凡本网所有原?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br>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br> 邮箱:law#www.sqrdapp.com(发邮件时请?换成@ QQ?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加入收藏] [ 告诉好友]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按分类浏觇/strong>
推荐地方法规
点击排行
按国家或地区浏览

法规中心 关于我们 广告业务 联系我们 信息服务

Processed in 0.215 second(s), 10 queries, Memory 4.8 M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