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政策法规? 地方法规?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晋政发?016?7?

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的通知(晋政发?016?7?

扫描二维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2017-05-18 03:34:57 来源9a href="http://www.shanxi.gov.cn/sxszfxxgk/sxsrmzfzcbm/sxszfbgt/flfg_7203/szfgfxwj_7205/201607/t20160722_219835.s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山西省人民政庛/a> 浏览次数9span id="hits">5715
核心提示:现将《山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div>
发布单位
山西省人民政
山西省人民政庛/div>
发布文号 晋政发?016?7叶/td>
发布日期 2016-07-06 生效日期 2016-07-06
有效性状?/th> 废止日期 暂无
属?/th> 专业属?/th> 其他
备注 http://www.shanxigov.cn/sxszfxxgk/sxsrmzfzcbm/sxszfbgt/flfg_7203/szfgfxwj_7205/201607/t20160722_219835.shtml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9/div>
  现将《山西省十三?rdquo;服务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div>
  山西省人民政庛/div>
  2016???/div>
  山西?ldquo;十三?rdquo;服务业发展规刑/div>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在经济新常态下,事关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是我省推动六大发展、实现富民强省达小康的重要引擎和主要抓手。根据国家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总体要求、《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晋政发?016?2号)及有关专项规划、政策,编制本规划、/div>
  一、发展回顽/div>
  (一)发展基础、/div>
  十二?rdquo;期间,全省围?ldquo;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文化强省、旅游强?rdquo;的目标,将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突破口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战略重点,呈现出规模迅速壮大、质量效益不断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div>
  产业规模迅速壮大?ldquo;十二?rdquo;以来,我省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迅速壮大。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逐年提高,由2011年的35.7%提高?015年的53.0%,年均增?.8%,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9个百分点,高于工业和农业增?.0?.2个百分点。服务业投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9.6%,占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稳定在50%以上,成为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和新引擎、/div>
  内部结构逐步优化。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旅游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快速成长,文化体育行业主体户数增幅超过100%,科技服务行业主体户数增幅达到74%。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一批传统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快速拓展产业链条,向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续服务延伸,信息、技术、品牌、管理、人才等高技术服务企业发展迅速,成为全省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div>
  就业能力不断增强 2014年,全省服务业产业活动单位从业人员总数占全省产业活动单位从业人员总数比重?0.86%,分别比农业、工业高?2.65?.93个百分点,较2010年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增加5.71个百分点?014年,全省从事服务业的法人单位数占全部法人单位数比重为66.98 %,从业人员人数占全部法人单位从业人员人数比重?9.03%,较2010年提?.1个百分点。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省增加就业的主渠道、城镇化的巨大推手、/div>
  空间布局日趋合理?ldquo;十二?rdquo;以来,我省积极鼓励和引导资源要素向重点区域集聚,培育具有显著外部性的各类服务业集聚载体,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城、大学城、保税区、商务区、物流园、交易中心等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相继建成。各地充分发挥自身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服务业,大力提升服务业与各类园区、开发区和重点产业、企业的融合式发展,?ldquo;五化同步推进,打造服务业发展高地和优势板块,空间集聚效应、扩散辐射能力逐渐提升,成为区域均衡发展、融合发展的主要动力、/div>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ldquo;十二?rdquo;期间,我省积极推进以综改区建设为统领的重点领域改革,多元化投资雏形显现,行业过度垄断破冰,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部分重点服务业企业勇于走出?rdquo;开展国际战略投资,积极引进?rdquo;强化本地技术和管理水平提升,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等一批产业发展服务平台逐步成型,服务业外向型经济格局开始显现、/div>
  (二)存在问题、/div>
  十二?rdquo;期间,我省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地区和先进省份,我省服务业发展在规模、结构、竞争力、专业化程度、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相当多的制约因素。突出表现在,一是规模总量有待提升?015年,服务业增加值总量?790.2亿元,排全国?0位。二是产业结构尚需优化。生活性服务业大而不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缓慢,知识密集、高技术含量的现代服务业规模不大,区域和城乡发展仍不平衡。三是竞争能力亟需加强。市场化、专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集中度较低,自主创新能力不足,有影响的品牌较少,利用外资总量不大,参与国内国际竞争能力不强。四是资源要素有待健全。精通法律、国际贸易等领域的国际型、开放型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信息通讯、科技共享等基础设施尚不健全,客流、物流、资金流、技术流等要素流动缓慢。五是配套改革亟待深入。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尚未完全理顺,市场准入、监管体制、运行机制和体系建设等综合配套改革亟待进一步深入、/div>
  二、机遇挑戗/div>
  (一)发展机遇、/div>
  从国际环境看?ldquo;十三?rdquo;时期,全球经济增长有望在深度调整中曲折复苏,对外贸易正处于从货物贸易为主向以服务贸易为重点的转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产业高端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新一轮产业变革和科技革命方兴未艾,区域经济合作蓬勃发展,总体有利于我省参与服务业国际分工,有利于我省以更为便捷的条件、更为低廉的价格,引进国外资金、技术、人才、管理和营商模式,有助于我省发挥比较优势,扩大文化旅游、劳务合作、工程承包等服务贸易额度、/div>
  从国内环境看,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实施?ldquo;四个全面战略部署等,使经济发展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为我省经济复苏提供了强力保障?ldquo;一带一?rdquo;、京津冀协同发展、环渤海合作发展、促进中部崛起等国家战略?ldquo;中国制?025、创新创业及互联?等重大举措,进一步促使经济增长模式转到内需主导、消费拉动、科技驱动的轨道上来,为我省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全面深化改革破冰,加强供给侧改革,促进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等一系列打破行政垄断和市场垄断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使服务业市场开放成为市场化改革?ldquo;最大红?rdquo;,有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将使我省服务业在促进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防风险、保民生方面的战略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重要性进一步凸显,服务业发展活力将进一步增强、/div>
  从省内环境看?ldquo;六大发展?ldquo;三大突破、煤与非?ldquo;两篇大文?rdquo;等战略举措,为我省加快发展服务业明确了方向和重点,为服务业集聚资本、吸引人才、合理配置市场要素资源,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优良环境。我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愈加紧迫,顺应由生产型制造开始向服务型制造转变的大趋势,服务业与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相互融合、良性发展,将催生出巨大的服务需求,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中小微企业发展及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将进一步放大市场主体作用,释放制度红利,有利于焕发各种所有制、各市场主体发展服务业的活力,激发创新创业热情和动力。创新驱动战略及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将极大促进现代科技在服务业领域的推广应用,云计算、互联网、物联网等各种新技术、新手段将助推服务业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为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新兴服务业提供了技术支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一体化发展,将大幅提升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改变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消费结构正处于从物质型消费为主向服务型消费为主的转型,绿色消费、品牌消费、休闲消费、保健消费、教育消费、文化旅游消费等新的消费需求,将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空间、/div>
  (二)面临挑战、/div>
  我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地区和中部欠发达省份,在发展服务业方面还有不少难题和矛盾。多年发展积淀的结构刚性、发展定式和路径依赖,依然对服务业发展具有制约作用。在参与国际国内竞争方面,自身实力不足,改革开放的胆量不大,面对日益复杂多变的形势和逐渐细化的规则,预判性、灵活性不够。发达地区服务业竞争优势明显,对提升我省服务业对外开放质量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发展基础方面,服务业要素配置不够、人才科技实力不足,行业和部门垄断依然存在,部分领域市场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还未真正形成,市场活力不够,整体竞争力不强。在发展环境方面,促进服务经济发展的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社会诚信体系还不健全,服务业信息化水平和标准化建设有待提升,深化服务业体制机制改革的任务十分艰巨、/div>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div>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五句?rdquo;总要求,推进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廉洁和安全发展,主动适应生活性服务业转型升级、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的现实态势和客观需求,注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供给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以改革体制机制激发新活力,以改善发展环境和规范市场秩序释放新空间,以打造新模式、新业态、新产品、新产业拓展新领域,以满足有效需求和品质提升创造新供给,实施创新驱动产品升级和产业发展、/div>
  (二)基本原则、/div>
  1.坚持改革开放。充分发挥转型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优势,着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努力构建新供给形成新动力的良好环境和长效机制。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强省内外、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扩大服务业引资引智规模,积极探索我省服务业利用省外市场、省外资源加快发展的新路径、/div>
  2.坚持创新驱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全面创新,加快现代技术、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的推广应用,培育形成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增加优质新型服务产品和服务方式等有效供给,满足不同群体、不同产业不断升级的个性化、多样化消费需求、/div>
  3.坚持市场主导。以新需求为牵引,加快形成需求引领投资、激励创新、推动转型、改善民生的良性循环机制和市场环境。以公平竞争为宗旨,加快推进统一市场建设,清除市场壁垒,维护市场秩序,促进服务、资源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高效配置,最大限度地激发市场主体创新创造活力、/div>
  4.坚持统筹协调。以构建现代服务业新体系为方向,统筹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以及二者内部相互间协调发展。以满足大众旅游、娱乐、健康、养老等新型消费为重点,推进传统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协调发展。以服务现代农业、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为突破口,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协调发展、/div>
  5.坚持集聚发展。适应我省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趋势和空间布局要求,因地制宜引导服务业在中心城市、新型能源基地、制造业集中区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以及有条件的城镇等区域集聚,实现规模效益和特色发展、/div>
  6.坚持突出重点。以显著提升产业发展整体素质和产品附加值为重点,围绕全产业链的整合优化,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的带动作用。以不断满足人民生活需求和提高生活品质为重点,围绕传统服务业新型化和新兴服务业规模化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生活性服务业的引领作用、/div>
  (三)发展布局、/div>
  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产业特点,围绕服务对象空间格局,进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优化,形?ldquo;天字?rdquo;?ldquo;网格?rdquo;的服务业布局、/div>
  1.生产性服务业?ldquo;天字?rdquo;布局、/div>
  以我?ldquo;一核一圈三?rdquo;城镇体系为依托,以大秦线、石太线、大西客运专线、太焦线等重大交通轴线和东西相连、南北贯通的高速公路交通运输大通道为支撑,依据区域比较优势,遵循服务业发展规律和我省工业基地化、园区化、集群化布局趋势,重点布局一个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三个区域性中心区,打?ldquo;一核引领、三区提升、轴带支?rdquo;?ldquo;天字?rdquo;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格局、/div>
  一核引?rdquo;,即打造太原城市圈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核心区,以太?mdash;晋中同城化发展为契机,辐射忻州市、阳泉市、吕梁市。太原市要充分利用人才、技术、物流、信息、资金等相对集中的优势,依托科技城、大学城和高新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技术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检验检测认证、节能环保、人力资源服务和品牌建设等行业,建设国家现代交通运输体系核心区,探索建立地方期货交易所,支持太原率先建成智慧城市,打造现代物流枢纽、金融高地、低碳技术中心和总部经济核心区、/div>
  三区提升,即构建三个区域性生产性服务业中心区,包括以大同市、朔州市为主体的晋北服务业发展中心区;以临汾市(侯马)、运城市为主体的晋南服务业发展中心区;以长治市、晋城市为主体的晋东南服务业发展中心区、/div>
  晋北发展中心区:充分发挥大同市、朔州市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涉煤产业发展优势,以及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优势,结合晋北现代煤化工基地建设和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等要求,打造以煤炭现代物流、商务服务、电子商务、金融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为主的晋北服务业发展中心区、/div>
  晋南发展中心区:充分发挥临汾市(侯马)、运城市发展基础和优势,强化区域合作,积极融入关中天水经济区,加快推进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协调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打造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高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商务、农产品加工服务为主的晋南服务业发展中心区、/div>
  晋东南发展中心区:充分发挥长治市、晋城市发展基础和优势,积极融入中原经济区,打造以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电子商务为主的晋东南服务业发展中心区、/div>
  轴带支撑即依托大秦线、京包线、同蒲线、太焦线、太中银线、石太线、中南部大通道、大西客运专线、石太客运专线等重大交通轴线和东西相连、南北贯通的高速公路交通运输大通道,围绕晋北、晋中、晋东煤电基地及各类制造业基地布局,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着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加快形成以点集聚、沿线展开?ldquo;天字?rdquo;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布局形态、/div>
  2.生活性服务业?ldquo;网格?rdquo;布局、/div>
  依据生活性服务业的产业特征,依托全省城镇体系布局,以满足物品与服务快速通达为目的,形成以太原为中心?0个设区市为节点、百县(市)为支点的各具特色、竞相发展的网格?rdquo;生活性服务业格局、/div>
  一个全省生活性服务业辐射核心:即把太原打造成具有内生动力、能够辐射引领、示范带动全省的生活性服务业核心区。要充分利用客流、物流、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中心的优势,以物联网、互联网+为技术手段、以城市综合体等为主要业态,以物品和服务快速集散为主要功能,着力壮大规模、加快速度、提升质量,建立引领全省新兴生活性服务业发展的新标杆,建设国际网购物品集散中心和快递转运集散交易中心、/div>
  10个生活性服务业主要节点:即?0个设区市打造成区域性服务业主要节点。主动承接太原市核心区服务业辐射,培育市场服务主体,健全快速转运通道,发展新型业态,形成中继快递节点和区域性消费中心、/div>
  100多个生活性服务业消费网点:即?00多个县(市)打造成全面服务百姓生活的服务业消费网点。以大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骨干,积极对接节点城市服务业延伸,对接消费群体需求,形成终端消费网点、/div>
  (四)发展目标、/div>
  ?020年,打造成具有山西特色的服务业板块,力争形成在全国有相当影响力的服务业领军企业,逐步缩小与服务业发达地区的差距,建成中部地区文化旅游强省,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在全国有影响力的金融大数据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div>
  服务业比重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投资年均增速稳步增长,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逐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0%以上、/div>
  服务业结构日趋优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在服务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升,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中的新业态、新领域快速成长,发展速度快于服务业发展平均速度,所占比重不断提升、/div>
  服务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业新型业态和新兴产业不断涌现,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水平不断提升。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创建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建设一批带动作用强的服务业发展示范区、/div>
  服务业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市场机制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企业主体地位逐步提升,适应新型服务业态和新兴服务产业发展的市场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发展环境逐步改善、/div>
  四、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十三?rdquo;期间,全省重点推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服务外包等11个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文化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体育服务、法律服务、批发零售服务、住宿餐饮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10个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发展,结合产业发展基础、发展条件和发展趋势,服务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分为做大做强、做专做精、优化提升、培育成长等4个层次、/div>
  (一)做大做强七大行业、/div>
  依托我省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深度挖掘发展潜力,加快推动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文化服务、旅游服务、养老服务、健康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七个行业,培育形成一批富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具备较强产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的集聚区,不断做大产业规模,丰富服务供给,夯实服务业发展基础,加速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增强全省经济综合竞争实力、/div>
  1.现代物流、/div>
  以信息技术为先导、基础设施为支撑,坚持市场化导向、区域化推进,建设一批物流总部基地、功能聚集区及快递物流园区,实施一批重点工程,推动物流业社会化、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发展,加快构建现代物流产业体系、/div>
  依托铁路交通轴线、高速公路网及普通干线公路运输通道,大力发展多式联运,主动对接京津冀一体化、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欧亚贸易通道、中原经济区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重点打造三大现代物流业密集区。加快推进铁路、公路、航空物流通道建设,优化通道结构,完善内畅外联的物流通道网络体系。在晋南、晋中、晋北先行培育打造以物流园区为依托的物流中心,依托大同空港物流园区、晋中经济开发区、侯马经济开发区和运城空港开发区等,布局建设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面广的省级示范物流园区。加快开发临空经济,支持太原建设国际网购物品集散中心和快递转运集散中心,推进太原枢纽中鼎物流园、太原武宿保税区、大同晋北综合物流产业园、运城晋南综合物流产业园等园区建设;支持中心城市和制造业基地周边建设一批现代化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城市社区和村镇布局建设共同配送末端网点,提高最后一公里服务能力,推?ldquo;快递下?rdquo;工程和城市快递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层级合理、规模适当、需求配送、覆盖全省的物流配送网络。以互联?快?rdquo;为发展方向、拓展完善服务网络,加强快递服务供给能力,大力促进快递业发展。继续做强以晋能集团、山煤集团、能投集团等以煤炭物流为主体的现代物流企业集团,支持省内大型物流企业跨区域发展;积极引进国际国内知名第三方物流企业来我省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鼓励参与本地物流企业重组;推进物流企业与各类市场主体的战略性重组,支持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深化合作,推动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现代物流企业集团,全面提升物流企业竞争力。加快快递物流与电子商务协同发展,鼓励快递物流企业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跨境电子商务业务。大力发展绿色物流,加强多种运输方式无缝衔接,提高通道运输集约效应,加快太原西南货运枢纽、阳泉晋东现代货运枢纽等公路货运站场建设,大力发展绿色物流,积极采用甩挂运输、共同配送、统一配送等先进物流组织模式,推广集装单元化技术。建立基于互联网的物流公共管理信息平台和物流信息交换平台,推进云计算、物联网、北斗导航及地理信息等技术在物流智能化管理方面的应用,利用条形码、电子数据交换、货物跟踪系统、配送需求计划、自动分拣等先进物流技术,提升物流产业的信息化水平和技术装备的现代化水平,推动线上线下组合流通。在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中启动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促进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加快推进农产品物流工程等八大工程建设、/div>
  ?020年,全省物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0%左右,形成以煤炭物流、保税物流、大宗商品物流为龙头,快递物流、制造业物流、城乡集散配送物流等为重点,其他专业物流协调发展的规模化、专业化、网络化现代物流产业体系,基本实现建设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的发展目标、/div>
  专栏:三大物流业密集匹/div>
  中部现代物流业密集区。依托铁路太中银线、石太线、瓦日线、太兴线、大西客运专线、石太客运专线和京昆高速、青银高速、二广高速等交通轴线,结合太原市、晋中市、阳泉市和吕梁市的生产力布局以及战略定位,打造功能齐全、集聚辐射能力强的现代物流业密集区,成为我省打造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的核心载体。北部现代物流业密集区。依托贯通东西的铁路大秦线、京包线、大张客专和宣大高速、荣乌高速、忻阜高速、忻保高速、灵河高速及连接南北的铁路北同蒲线、大西客运专线和二广高速等交通轴线,充分发挥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资源优势和涉煤产业发展优势,建设煤炭集散、中转煤炭储配中心、省外煤焦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形成产运需有效衔接、省内外市场相互贯通,生产、运输、储备、配煤相互支持、整体推进的煤炭物流网络,打造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的重要支撑。南部现代物流业密集区。依托铁路南同蒲线、太焦线、侯月线、侯阎线、大西客运专线和京昆高速、二广高速、青兰高速等交通轴线,充分发挥长治市、晋城市、临汾市、运城市自身发展基础和优势,强化区域合作,打造我省现代物流业对黄河中游地区开放与合作的桥头堡,成为链接我国东部沿海大通道的现代物流基地、/div>
  专栏:八大物流业工程
  农产品物流工程。围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小杂粮、棉花、干鲜果、中药材、畜禽鲜活产品、蔬菜等较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依托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具有较大规模的农产品物流基地。资源型产品物流工程。依托我省丰富的煤炭资源,围绕三大煤炭基地,大力发展以煤炭、焦炭等为主的资源型产品物流。加快完善煤炭输送通道,整合铁路、公路物流资源,加快推进战略装车点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完?ldquo;天字?rdquo;铁路物流通道。商贸物流工程。着力完善各地的商贸业集聚街区和大型批发市场物流服务功能,建设一批具有展示交易、现代仓储、加工配送、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商贸物流中心,构建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主业突出、功能完善、相互补充的现代商贸物流体系。制造业物流工程。围绕我省装备制造、冶金建材、食品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煤化工、节能环保等重点产业集群对制造业物流的需求,大力发展与之配套的现代物流业,重点推动装备制造物流、钢铁物流、冷链物流、建材物流、化工物流等专业化物流业态发展。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工程。吸引电子商务、快递物流巨头布局建设区域物流节点,构建支撑电子商务发展的快递物流服务体系,支持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企业加强物流配送网络建设,鼓励电子商务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开展深度合作,科学布局快递物流园区,实现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的集成发展。加快大同市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建设和侯马开发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再生资源回收物流工程。加快建立再生资源回收物流体系,积极培育发展回收物流企业,促进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保税物流工程。加快山西保税物流体系建设,推动晋北、晋南、晋东南建设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快推动临汾综合保税区申建工作,加快推进晋城兰花保税物流中心封关运营,加快太原枢纽(北六堡)物流中心中鼎保税港等规划项目建设。应急物流工程。建立完善应急仓储、中转、配送设施,提升物流设施设备的标准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强应急物资储备能力建设,有效利用公共资源与社会资源,实现应急物流专业化与社会化的有机结合、/div>
  2.现代金融、/div>
  按照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思路,不断壮大地方金融实力,加快金融创新步伐,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全面提升我省金融业竞争力、/div>
  充分发挥银行业主渠道作用,支持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扩大驻晋分支机构业务规模。推动我省城市商业银行扩大省内业务和网点覆盖面,支持符合条件的城市商业银行上市,把晋商银行打造成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现代化商业银行。支持晋城银行、长治银行、大同银行、晋中银行巩固和夯实基础,支持阳泉商行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加快风险处置,逐步培育一批深耕本地市场、经营稳健、服务领先的现代化商业银行。大力发展农村中小银行,全面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加快农村商业银行组建步伐,培育条件成熟的农村商业银行上市,鼓励发展村镇银行;加快发展保险业,支持中煤财险增资扩股和网点布局,打造全国保险品牌。加快成立我省人身保险法人机构,支持符合条件的地区探索建立村镇保险公司,鼓励发展新型保险企业组织形式,不断壮大地方保险机构。积极引进健康保险、养老保险、责任保险、汽车保险、信用保险、农业保险等专业性保险机构,推动险资入晋。不断拓宽保险服务和投资领域,力?ldquo;十三?rdquo;末保险深度达?%,保险密度达?500?人;规范发展准金融机构,按照控制总量、注重质量、合理布局、防范风?rdquo;的要求,促进融资担保机构、再担保机构、小额贷款公司等准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稳步发展新型金融业态,稳妥发展第三方支付、互联网众筹、P2P和互联网理财等业务,推进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推动各设区市设立城镇化私募基金和各类产业发展基金,大力推广融资租赁业务;加大金融市场创新,支持银行业机构通过联合授信、银团贷款、票据市场运作、发行大额同业存单、绿色金融债券和再贴现、再贷款等多种方式扩大信贷规模。加快发展直接融资,扩大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超短融及其他债务性融资工具发行规模,推动债券发行和上市融资。做大做强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加快股权融资发展,支持提升山西股权交易中心功能,建设成为以资本要素为特征的金融综合交易平台;加快发展期货交易市场,支持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逐步建设成为能源衍生品交易市场;加快推进股权、农村集体产权、集体林权、知识产权、碳排放权、土地交易、能源交易等要素平台建设;引导民间融资健康发展,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创投基金、私募股权基金、产业基金等,推进民营银行试点。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健全地方金融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市场化方式,逐步整合各类金融牌照,形成集银行、证券、保险、信托、金融租赁、资产管理、担保、要素交易、互联网金融等金融业态于一体的综合性地方金融业,努力将山西金融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打造成为有影响力、有竞争力、有管控力、有服务力的各种要素于一体,有较强影响力的省属金融投资控股集团。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加强对科技创新、中小微企业?ldquo;三农、大学生创业、下岗再就业、保障房建设、棚户区改造以及农村水利建设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融资服务,全面推广金融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一卡多用,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支持在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科技金融集聚区、/div>
  ?020年,全省金融业增加值突?600亿元,占GDP的比重超?0%,社会融资达?900亿元,金融机构实力明显增强,将太原打造成为在中西部地区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活跃区域,构建起体系健全、竞争有序、运行规范、监管科学、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div>
  3.文化服务、/div>
  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激发人民群众文化创造活力为中心环节,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充分发挥我省文化底蕴厚重、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不断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加快构建我省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便利化,大幅提升文化产业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div>
  鼓励各地发展工艺品、演艺娱乐、特色节庆、特色展览等传统文化产业,大力推进文化与旅游、科技、体育、工业、建筑、会展、商贸、农业等领域的融合。加快发展动漫游戏、文化创意、数字内容等新兴文化产业,支持太原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动创意设计与三晋文化有机结合;加强创作引导,支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企业深层次开发利用内容资源,提高内容生产能力,推动传统出版与新型出版、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支持以太原高新区为中心的动漫产业基地建设,构建集创作、研发、制作、加工、出版、发行、教育培训、播出和衍生产品开发为一体的完整产业体系。积极打造国际能源产业博览会、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装备制造业博览会、平遥国际摄影节、山西文化产业博览会等专业精品展会。继续加强佛教与边塞文化、晋商文化、根祖文化、太行文化、黄河文化等五大特色文化产业区建设,加快山西省文化保税区、山西省文化产业园等重点文化项目建设,加大红色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力度,推动形成一批优秀文化产品、规模文化企业、特色文化产业基地,实现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实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工程,建设一批文化特点鲜明和主导产业突出的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乡镇、特色文化街区、特色文化乡村。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支持山西出版传媒集团、山西日报传媒集团、山西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等通过兼并、联合和重组,打造旗舰型文化企业。加强文化交流和对外宣传,推动山西文化融?ldquo;一带一?rdquo;和环渤海地区,积极参?ldquo;环渤海地区文化产业园区联?rdquo; 互办文化艺术节,树立山西形象,讲好山西故事,唱响山西品牌、/div>
  十三?rdquo;期间,文化产业增加值稳步增长,?020年将我省打造成为中部文化强省,太原打造成为中部地区文化中心、/div>
  4.旅游服务、/div>
  遵循旅游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规划引领、保护优先、以人为本,大力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体制机制和产品创新、金融创新,以游客需求为导向,丰富旅游产品,改善市场环境,推动旅游服务向观光、休闲、度假并重转变,提升旅游的内涵和附加值、/div>
  鼓励引导红色经典、宗教古建、晋商文化、寻根问祖、黄河风情、太行山水、吕梁风光等旅游板块的产业集聚、品牌塑造和精品线路的打造。引导健康的旅游消费方式,创新旅游新产品、新业态,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研学旅游、工业旅游,推动体育运动、健身休闲、养生度假、文化创意、商务会展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重点培育打造一批文化旅游特色产品和智慧文化旅游示范工程,规划建设一批具备休闲、度假、运动、养生、娱乐、生态等功能的旅游综合体。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引领,充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开发一批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产品,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和休闲观光农业示范点。选择晋源区、浑源县、右玉县、五台县、盂县、平遥县、交城县、壶关县、陵川县、吉县、永济市等旅游资源禀赋突出、交通便利、基础条件较好的县(市、区)作为试点,开展旅游综合改革,推进重点旅游县建设。对标国际一流景区,加强资源整合力度,提高运营管理水平,集中力量打造云冈石窟、五台山、平遥古城三大世界遗产旅游目的地。加强旅游厕所、旅游停车场、旅游公路、景区垃圾污水处理、安全消防等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适应房车、自驾车等新兴旅游业态发展需要,合理规划配套设施建设。开发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旅游服务产品,积极推进旅游公共服务智能化,建设全省旅游产业云数据库,全省联网?2301旅游咨询投诉热线,基于智能手机的为游客提供在线服务的山西旅游APP,推进智慧旅游和智慧景区建设,满足个性化、便利化需求,深化旅游体验。总结太行山大峡谷旅游资源整合经验,探索推动雁门关广武、历山、南太行山、关帝山、管涔山、沁河古堡等旅游资源采取市场化方式实施整合和一体化开发经营。支持组建大型旅游产业集团公司,通过兼并重组、投资合作和上市等途径,促进规模化、品牌化经营,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型旅游企业;鼓励中小旅游企业组建多种形式的旅游联合体。依托我省与有关省(区、市)联合成立的美丽中国古老长?rdquo;美丽中国天下黄河美丽中国陆上丝绸之路等旅游联盟,开展国内区域旅游合作,打造高铁旅游走廊,推动区域旅游一体化。加强太原、大同、运城、长治、晋城等旅游中心城市建设,树立旅游城市品牌、/div>
  ?020年,全省接待旅游总人次达?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年均增?5%?
  专栏:五台山发展提升工程
  立足五台山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和发展成果,充分发挥自身的宗教文化、自然风光、清凉气候、地质科考等优势,加强五台山文化、景观等宣传、推介,完善旅游服务设施,围绕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新趋势、新特点打造新业态,形成新优势,支持景区及景区内企业做大做强。推广景区在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建设、旅游经济优化升级、遗产和资源保护、文化传承、管理服务方面取得的成效,为全省景区及文化旅游产业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和模式。把五台山打造成全省文化旅游业的样板和典型、/div>
  5.养老服务、/div>
  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为重点,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发展,基本建成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机构托养相结合,医护、社保和养老相衔接,连锁化、网络化和数据化相融合的养老服务新体系、/div>
  支持个人举办家庭化、社会力量举办规模化和连锁化养老机构,扶持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融合发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建设,逐步形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会养老服务组织、家政服务、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多形式、多层面的居家养老服务渠道,打?ldquo;一刻钟养老服务圈;支持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等机构在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网点,开办老年餐桌、日间照护、文化娱乐等形式多样的养老服务项目;支持利用社区网络化平台或设置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运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创新居家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家政预约、健康咨询、物品代购、辅具配置、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法律服务、紧急救援等适合老年人的服务项目;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重点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等加强合作,建立业务协作机制,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积极推进专业养老机构建设,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托底保障作用,引导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鼓励境外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参股等方式投资养老服务业,支持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设施,逐步实现由政府举办养老服务机构为主向社会力量多元投资转变。推进养老服务产业化发展,鼓励有实力、竞争力强的养老服务企业走集团化、连锁化发展道路。鼓励养老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创新,促进房地产、会议中心、厂矿医院及各种休闲娱乐中心转型,建设健康养老与康复护理、亲情探视、旅游休闲、乡村体验于一体的养老基地和特色乡镇。扶持老年用品用具、食品、服装等生产企业,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的储蓄、保险、投资、以房助养等金融产品。积极做好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幸福工程、城市社区日间照料养老服务幸福工程、/div>
  ?020年,基本建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养老服务体系?
  专栏: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城市社区日间照料幸福工稊/div>
  农村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幸福工程项目建设要利用农村闲置的村委会等场地和房屋,立足村级主办、自主参与、互帮互助、量力而行,要坚持长效机制,杜绝一哄而上,实行村委会集体管理,探索多渠道管理运营模式,到2020年,农村60%以上社区完成日间照料幸福工程,逐步解决农村空巢、高龄计划生育特殊家庭和五保老人的吃饭和日间照料等基本养老需求。城市社区日间照料养老服务幸福工程要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社会养老服务组织,利用政府提供、购置或租赁房屋,开展各种形式的日间照料工作,支持养老服务组织、机构和个人,利用闲置资源和自有住房,开展日间照料、老年餐桌和文化娱乐活动。到2020年,119个县(市、区)全部建立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城市社区全部建成日间照料机构?0%以上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div>
  6.健康服务、/div>
  围绕提升全民健康素质和水平,统筹推进基本和非基本健康服务,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创新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加快推进健康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div>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合理制订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每个设区市至少?所三甲综合医院?所三级中医院,各县(市、区)重点办好县级综合医院、县级中医院、县级妇幼保健院、县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计生综合监督执法机构,大力支持社会资本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优化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配置,促进优质资源向落后地区和农村延伸,力争十三?rdquo;末全省在省市三级医院、县区级医院、城乡医疗机构之间建?0个左右的医疗联合体,提高全省地区间、城乡间医疗资源均衡发展水平;推动发展专业、规范的护理服务,鼓励发展康复护理、老年护理、家庭护理、体育健康等适应不同人群需求的护理服务,提高规范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社区健康养老服务,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居民家庭。发挥商业健康保险功能。鼓励发展与基本医疗保险相衔接的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大幅提高影响力、吸引力和参保人数;探索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合作的机制,鼓励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具有资质的商业保险机构开展各类医疗保险经办服务。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特色优势,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加快构建覆盖城乡的中医药医疗服务体系;大力推广科学规范的中医保健知识及产品,打造和培育具有山西特色的中医药品牌和服务机构。促进母婴照料服务业规范发展。支持发展多样化健康服务。创新发展数字健康、远程医疗、基因检测等新兴健康产业,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发展全民体育健身,引导体育健身消费,推进实现全民健身基础设施全覆盖。培育健康文化产业和健康旅游产业、/div>
  ?020年,全省基本建立起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体系、/div>
  7.节能环保服务、/div>
  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和可持续发展要求,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节能和环保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不断创新服务模式,拓宽服务领域,促进节能环保服务业和各个行业的深度融合和共生、/div>
  加快发展节能服务业,完善第三方节能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从事能源审计、节能量审核、节能评估等业务的专业咨询机构。大力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在推进工业领域的基础上,逐步向建筑、交通、公共机构、商业等其他领域拓展。鼓励节能服务公司以节能效益分享型、节能量保证型、能源费用托管型等多种方式与用户合作,创新商业服务模式。加快发展环保服务业,培育一批以污水垃圾处理、脱硫脱硝、环境监测等为重点的专业化环保设施设计、投资、建设、运营和管理等为一体的第三方治理企业。加快培育企业环境顾问、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等新兴环境咨询服务、/div>
  ?020年,全省形成20家左右年产值超?亿元,集评估、咨询、检测、设计、运营等于一体的节能环保服务企业、/div>
  (二)做专做精六大行业、/div>
  适应定制生产和消费结构升级新需要,积极开发多样化、个性化潜在服务需求,加快推进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电子商务、体育服务、法律服务等六个行业向精细化、品质化、专业化发展,着力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培育一批骨干企业,优化服务供给结构,进一步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div>
  1.研发设计服务、/div>
  围绕做好煤和非煤两篇文章,加快建设一批研发设计中心,培育一批骨干优势企业,全面提升研发服务竞争力,促进研发设计服务与产业转型升级相耦合、/div>
  突出抓好山西科技创新城建设,着力引进研发总部及工程中心,努力打造成为全省研发设计服务的聚集区。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研资源,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服务。鼓励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支持产业联盟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业技术研发机构面向产业集群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发展产品研发设计服务,促进研发设计服务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提高设计服务能力。加强科技资源开放服务,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运行机制,引导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向社会开放服务。大力发展工业设计,促进工业企业与工业设计机构合作,支持煤电铝传统产业,节能环保、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业、生物、新能源等新兴产业,老陈醋、法兰盘、玻璃器皿、面食等特色产业建立研究机构和设立研究设计服务平台,大力推动产业设计化、设计产业化和设计人才职业化、/div>
  ?020年,全省构建起功能社会化、经营产业化、管理现代化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明显提升、/div>
  2.信息技术服务、/div>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促进作用,以打造智慧城市为引领,以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和软件设计为主攻,大力推进信息技术服务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div>
  积极发展软件设计,大力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软件设计企业发展,突出发展大数据服务、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嵌入式软件以及工业传感器系统及数控系统、DSC(集散控制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等,提高信息技术咨询设计、集成实施、运行维护、测试评估和信息安全服务水平,促进工业生产流程再造和优化,提供行业应用整体解决方案。发展新型信息技术服务,加快推进百度云计算中心、森蓝格尔云计算数据中心、吕梁云计算中心、太原高新区物联网云服务基地建设等云计算和物联网项目建设,加强物联网基础软件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创新面向专业领域的信息服务方式,拓展云服务领域,推动信息技术服务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企业智能化水平;引进大数据上下游产业,逐步把太原打造成为全国具有较强影响力的金融大数据中心。积极打造智慧城市,加快推进太原、阳泉、晋城、长治、大同、朔州等智慧城市创建试点建设,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传感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城市管理各个方面的综合应用。持续深入落?ldquo;宽带中国战略,加快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宽带网络普及和4G网络覆盖率。扩大电信市场开放,大力引进民间资本。鼓励创新驱动、智能转型、跨界融合,形成互联网+新业态、/div>
  ?020年,全省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明显增强,传统行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全省信息技术实现主营业务收?500亿元、/div>
  3.居民和家庭服务、/div>
  围绕不断增强的居民多样化服务需求,努力健全城乡居民家庭服务体系,推动家庭服务市场多层次、多形式发展,提高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div>
  在供给侧重点推动社区家庭服务网点建设,发展满足家庭特色需求的家庭用品配送、婴幼儿看护、护理、美容美发、家用电器修理等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推动房地产中介、房屋租赁经营、物业管理、搬家保洁、家用车辆保养维修等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鼓励在乡村建立综合性服务网点,提高农村居民生活便利化水平。实施家庭服务信息平台建设工程,开发家庭服务APP,打造面向家庭的手机移动智能终端,设立统一的家庭服务电话号码,最终实现一网多能、跨区域服务。加强家庭服务业规范化建设,建立家庭服务业市场准入和企业备案制度,探索建立家庭服务业质量评价体系,健全失信惩戒和守信褒扬机制,将家庭服务供需各方诚信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推广家政服务机构职业责任险,鼓励为工伤保险法定实施范围之外的从业人员投保人身意外伤害险。引导房地产市场从注重住房数量、面积向注重质量和功能转变,鼓励发展经营性房地产和利用存量商品房开展旅游地产、老年公寓等项目,支持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发展,着重培育与其相关的房产交易、咨询、房产评估等现代服务业,拓展增值领域,逐步形成以房地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之势、/div>
  ?020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家政服务网络中心,培育一批具有知名品牌的大型龙头家政服务企业和中小型专业家政服务企业,房地产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供给规模和服务质量基本满足居民生活性服务需求、/div>
  4.电子商务、/div>
  依托我省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深化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推进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实施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加强电子商务技术创新,推动网络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为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div>
  依托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焦炭交易中心等行业电子商务平台,规范发展集交易、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物流服务、信用评估等服务于一体的第三方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积极引导中小微企业利用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开展业务。推动太原、侯马等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支持太原市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开展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加快建设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和综合保税区跨境电子商务展示中心,支持企业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进口业务。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开展模式创新、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培育若干个先进适用、资源整合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电子商务示范企业。完善电子商务支撑体系,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构建的具有购物、交易、支付及相关商务功能的综合信息服务业,完善配送聚集区、配送中心、邮件快递处理中心、末端网点城市配送网络体系,加强信用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推动信息进村入户,改善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环境,支持利用电子商务平台宣传和销售地理标志产品,鼓励电子商务平台服务一村一?rdquo;,加强互联网与农业农村融合发展,促进品牌农产品走出去。加强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关键技术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建设开放式电子商务快递服务信息平台和社会化仓储设施网络、/div>
  ?020年,电子商务物流成本明显下降,流通效率明显提高,建成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风险可把控、责任可追究的电子商务诚信体系、/div>
  5.体育服务、/div>
  按照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协同发展的思路,大力促进体育市场繁荣有序,加速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体育服务新体系、/div>
  加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设区市的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在县城的社区建设10分钟健身圈,对乡镇、行政村现有的公共体育设施进行提档升级,在城市社区大力建设足球场、多功能运动场地、城市健身步道等公共体育设施,大力建设县级公共体育场(馆)、中(小)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推进公共体育场(馆)向公众免费和低收费开放。培育体育中介市场,发挥体育中介组织和体育经纪人在体育技术、信息咨询、体育保险、赛事推广等方面的作用。探索综合性运动会的市场开发和运作模式,鼓励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赛事和举办商业性体育比赛、开发体育表演市场、做大品牌体育赛事。大力推进我省职业体育俱乐部建设,培养高水平职业运动员,参加全国有关职业联赛,带动体育广告、赞助、播映权转让、体育专用标志经营开发等相关产业发展、/div>
  ?020年,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5平方米,群众体育健身和消费意识显著增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100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20亿元、/div>
  6.法律服务、/div>
  加快推进法律服务网络建设、资源整合、业务拓展、质量提升、保障加强等各项工作,建设规模适度、结构合理、服务优良、运行有序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div>
  大力发展县域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基层法律服务所、人民调解组织、司法鉴定机构、法律援助机构,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法律服务中心、站、点,努力实现基层法律服务全覆盖。搭建法律服务信息化平台,畅通连接省、市、县、乡四级的法律服务信息化网络。大力发展知识产权、金融、教育、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等民生领域的法律服务。推进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拓展和规范非诉讼法律服务领域、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加强公职律师和公司律师工作,形成社会律师与公职律师、公司律师结构合理、优势互补的律师队伍。积极稳妥推进法律服务制度和法律服务工作改革,完善法律服务制度规范,适时建立法律援助事项范围和经济困难标准的动态调整机制,建立完善重大项目、重点工程、重要活动和涉法涉诉信访案件、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和代理,由律师等专业队伍参与提供法律服务的运行和保障机制、/div>
  ?020年,法律服务覆盖面、层次和质量有较大突破,各类法律服务运行机制和工作环境得到健全完善,法律服务机构、队伍不断壮大,成为一支促进经济发展、保障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法治力量、/div>
  (三)优化提升两大行业、/div>
  抓住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新机遇,积极推广应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推动批发零售服务、住宿餐饮服务两个行业加快业态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不断改进服务流程、拓展服务维度、精细服务环节,提升传统服务业发展层次,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div>
  1.批发零售服务、/div>
  按照优化城市流通网络、畅通农村商贸渠道的思路,大力发展现代经营方式,推动批发零售服务特色化、品牌化、连锁化、便利化发展,构建现代批发零售服务体系、/div>
  鼓励发展商贸综合服务中心、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以及重要商品储备设施、大型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农村邮政物流设施、快件集散中心、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依托太原、晋北、晋南、晋东南商业功能区,吸引国内大型商贸集团建设现代大型商品流通配送中心。着力完善各地商贸业集聚街区和大型批发市场物流服务功能,建设一批集展示交易、现代仓储、加工配送等功能于一体的商贸物流中心。支持长治太行山物流园区、太原丈子头农产品物流园、运?ldquo;黄河金三?rdquo;、大?ldquo;长城金三?rdquo;等鲜活农产品现代冷链物流中心建设,对全省30个区域性农产品产地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在全省蔬菜、果品、马铃薯、食用菌等生产大县建?00个田头批发市场示范点。探索依托供销合作社在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公益性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试点。支持建设一批高标准的粮食交易中心或批发市场,完善粮食市场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城乡商贸流通网络和节点的规划建设,继续发展农超对接,深入推?ldquo;快递下?rdquo;工程,加快建设以市级商业中心为主导、以社区超市和便利店为基础、以商业街和商品交易市场为特色,工业品下乡与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的城乡一体化商品流通网络。推动各类批发市场等传统商贸流通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利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进行升级改造,发挥实体店的服务、体验优势,与线上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提高仓储、采购、运输、订单等环节的科学管理水平。在百城千店示范企业基础上,加快创建一批集门店节能改造、节能产品销售、废弃物回收于一体的绿色商场、/div>
  ?020年,全省形成规划科学、布局合理、城乡统筹、主体多元、业态新型、功能完善的商贸流通发展新格局、/div>
  2.住宿餐饮服务、/div>
  加快发展面食餐饮和住宿业,注重强化服务民生的基本功能,加快推动形成以大众化市场为主体、适应多层次多样化消费需求的住宿餐饮业发展新格局、/div>
  积极打造晋菜品牌,弘扬山西面食文化,推进餐饮业品牌化、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经营,培育一批跨区域经营的餐饮连锁示范企业。丰富餐饮经营业态,发展与早餐、快餐、团餐、特色正餐、地方小吃、社区餐饮、外卖送餐、美食广场、食街排档、有机餐饮、农家乐、商务餐饮、婚寿宴、家庭聚餐、旅游团餐、老年人餐、中小学生餐、病人餐等细分市场相适应的业态。发挥区域美食特色,鼓励省内有条件的中心城市建设美食街和餐饮集聚区,提升太原食品街等饮食文化美食街和餐饮集聚区品牌形象和吸引力。积极发展经济型、文化主题型、乡土民俗型、家庭旅馆等特色酒店,建立满足不同层次需求的住宿服务网络。大力推进住宿餐饮业连锁化、品牌化发展,促进线上线下互动发展,创建绿色饭店,提高住宿餐饮服务的文化品位、便利水平和绿色安全保障能力。到2020年,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00亿元、/div>
  (四)培育成长六大行业、/div>
  适应专业化分工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促进商务咨询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教育培训服务、售后服务、服务外包等六个行业成长,推动完善服务标准和职业化发展,健全服务业发展体系、/div>
  1.商务咨询服务、/div>
  以引导商务咨询集聚发展、融合发展、开放发展为导向,加快推进全省商务咨询服务专业化、多样化、网络化发展、/div>
  加快培育和引入一批知名商务服务企业和品牌,建设一批商务服务中心,提升商务咨询业的集中度和服务水平,力争把我省建成中部商务服务好、环境优、成本低的省份。大力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市场调查、管理咨询等商务咨询业务,积极发展资产评估、会计、审计、税务、商法、勘察设计、工程咨询等专业咨询服务。大力发展知识产权代理、法律、信息、咨询、培训等服务,提升知识产权分析评议、运营实施、评估交易、保护维权、投融资等服务水平,构建全链条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打造现代会展产业体系,拓展商务咨询服务范围。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引进国际高端商务咨询龙头企业,提升我省商务咨询企业能力和水平、/div>
  ?020年,全省初步构建起种类齐全、分布广泛、功能完善的现代商务咨询服务体系、/div>
  专栏:打造现代会展产业体糺/div>
  以彰显山西产业、文化、资源优势为宗旨,建设空间布局合理、线上线下结合、绿色低碳环保的专业化和国际化的现代会展产业体系。把太原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周边辐射带动力的综合会展中心城市,培育大同、运城成为我省特色展览业发展重点城市。鼓励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多种合作方式在我省设立专业策展、办展机构。引导社会各方投资组建大型国际会展集团,培育一批具有先进办展理念、管理经验和专业技能的会展龙头企业。鼓励本地企业与国内外行业组织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承接与我省产业转型升级关系密切的品牌展会,提升展会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水平。倡导互联?绿色会展发展模式,鼓励线上线下相结合,加?ldquo;一站式展会服务,支持会展产业链上下协同、会展资源综合利用、/div>
  ?020年,全省年展会数量突?50场(次),年展览面积突破100万平方米,会展业直接收入达到5亿元、/div>
  2.人力资源服务、/div>
  以增加人力资源服务供给为目标,积极推进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和平台建设,提升人力资源服务水平、/div>
  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合资、收购、参股、联营等多种形式,进入人力资源服务领域,加快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综合型、专业型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发展中高端服务项目,侧重客户导向,提高人力资源服务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发展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发展小型微型人力资源服务企业。加快建立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和从业人员提供包括技术传播、品牌提升、课程体系、能力测评和就业服务等各项服务。积极鼓励人力资源外包、高级人才寻访、人才测评、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div>
  ?020年,全省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统一规范、信息共享的人力资源服务体系、/div>
  3.检验检测认证、/div>
  充分利用和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积极推进完善以省级检验检测认证机构为龙头、市级为骨干、县级为基础、第三方为补充的检验检测认证体系,推动检验检测认证能力基本满足监管和产业发展需要、/div>
  建立健全药品、医疗器械、农产品质量安全、食品安全等检验检测体系,推进相关技术机构资源整合,优化检验检测资源配置,建设社会公共检测平台和检测资源共享平台。加强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发展面向安全监管、公共服务、设计开发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标准、认证等服务。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标准化实验室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在线、在用检测,完善检验检测技术支撑。推动省内各类产业园区、重点行业与省外其他地区建立区域性检验检测互认共享机制、/div>
  ?020年,全省形成完善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网络体系,建成一批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服务机构和平台、/div>
  4.教育培训服务、/div>
  充分发挥各类教育资源的作用,发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推动职业培训集约发展、内涵发展、融合发展、特色发展、/div>
  充分利用各类图书馆、各种讲坛等公共资源搭建开放性终身教育网络学习和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引入行业组织参与开展社区教育项目,为社区居民提供科学技术、幼儿教育、职业技能等方面的教育服务。发挥社会各类培训资源作用,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运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机制。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技能型专业人才培养。以机构数字化学习平台与个人学习空间为基础,探索数字化教学新模式。加快教育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托省级教育数据中心,以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为核心,外延建设各类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应用系统,以云的方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和教学资源共建共享。探索基础教育优质资源遴选机制和市场化推广方式,建立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学习者信息库、学分互认管理系统和学分互认机制,建立资源共建共享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div>
  ?020年,全省初步形成覆盖学前教育、考试服务、网络教育、民办高校、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和其他培训的多层次、多元化教育培训体系、/div>
  5.售后服务、/div>
  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和支持多方参与,积极发展多样化、专业化、社会化售后服务,着力增强服务功能,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质量,完善服务体系、/div>
  积极发展第三方维护维修服务,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机构)内设机构向服务于社会的专业维护维修公司转变。推动产品配送、安装调试、以旧换新等售后服务发展,积极发展远程检测诊断、运营维护、技术支持等售后服务业态。鼓励开展设备监理、维护、修理和运行等全生命周期服务。推动建立以用户为导向的服务系统和服务标准,完善售后服务信息管理系统,搭建生产企业、消费者和售后服务从业人员交流平台;开发智能化服务应用平台,通过手机在线保修、手机在线接派单、手机在线支付、手机在线评价,为顾客提供多种服务;出台家电维修、空调室外机安装、家用商用饮用水设备安装维护等服务规范,提高售后服务水平、/div>
  ?020年,全省专业化和社会化的售后服务功能和服务网络进一步完善,服务质量进一步提升、/div>
  6.服务外包、/div>
  适应生产性服务业社会化和专业化发展需要,积极扩大服务外包主体,拓展服务外包领域,培育服务外包市场,提升外包产业发展水平、/div>
  鼓励发展服务外包业,促进企业优化生产流程、突出核心业务。着力培育和引进一批高端服务外包的龙头企业,提升承接服务外包的能力和水平。在太原、晋中等市探索设立服务外包产业示范园区,推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积极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业务,推动有条件的生产性服务企业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鼓励政府机构和事业单位购买专业化服务,加强管理创新;鼓励企业购买专业化服务,构建数字化服务平台,实现包括产品设计、工艺流程、生产规划、生产制造和售后服务在内的全过程管理。鼓励我省具备条件的高校设立服务外包相关专业,支持服务外包企业与有关院校、专业培训机构开展人才定制培训,优化服务外包人才专业和结构、/div>
  ?020年,形成一批基于信息网络技术的服务外包提供商,服务外包业务范围不断拓展,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实现突破、/div>
  在推动上述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的同时,加强服务业其他领域的引导和支持,鼓励创新发展、融合发展,努力增加服务供给、丰富服务种类、提升发展水平、/div>
  五、发展举措和政策支撑
  着眼于放宽市场准入,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集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div>
  (一)实施创新驱动战略、/div>
  围绕服务业商业模式和业态创新,统筹推进技术、产业、企业组织方式等全面创新,增强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进服务业创新发展。通过政府引导,制定支持服务业企业自主创新的政策,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着力营?ldquo;崇尚创新、敢为人先、宽容失?rdquo;的文化氛围,树立创业致富的价值导向,支持一批创新型服务业企业率先发展。加快发?ldquo;众创空间,形成一批有效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具有较强专业化服务能力的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推动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服务业创新体系,促进服务业重点领域技术自主创新,努力在科技服务、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技术服务等关键技术专项上取得突破,加快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服务业的普及和应用。鼓励企业积极引进和创新服务方式和业态,挖掘发展潜力,延伸服务内容,提高服务附加值、/div>
  (二)建立融合发展机制、/div>
  促进现代服务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互联网向服务业各领域加速渗透,加快发展快递业、网上交易、网上医院等新业态,加快智慧景区、智慧城市和智慧旅游企业建设。推进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引导生产性服务企业创新商业模式,加大与制造企业在物流、信用、认证、标准、支付等业务整合、分离、外包和平台建设;鼓励制造企业围绕产品功能拓展,发展故障诊断、远程咨询、呼叫中心、专业维修、在线商店、位置服务等新兴服务业态,从提供设备,向提供设计、承接项目、实施工程、项目控制、设施维护和管理运营等一体化服务转变;推进航空体育与通用航空社会服务融合发展、/div>
  推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农村现代流通等农村现代服务体系,提高科技、信息、金融、保险、物流、商贸等为特色农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服务能力。推进文化、旅游、体育等服务业产业内部融合发展、/div>
  (三)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div>
  按照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加快推进我省服务业对外开放,创新开放模式,搭建共享平台,支持具备条件的服务?ldquo;走出?rdquo;。深化区域合作,积极参与一带一?rdquo;建设,深化与京津冀、环渤海等地协同发展,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积极推进服务业领域开展多层次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鼓励省内大型服务业企业与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加快推进服务环节外包、剥离和转型,扩大服务业发展空间,壮大服务业发展规模,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加大服务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引进国内外的资金、管理、技术及服务品牌,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民生服务等领域,增强服务业发展内生活力。积极拓展国内国际市场,积极承接国际国内服务业转移,鼓励引进国内?00强企业来晋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等。大力推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div>
  (四)开展品牌塑造工程、/div>
  树立品牌即市场、品牌即效益理念,以企业为主体,以政府政策支持为导向,努力塑造几个国际知名、几十个全国知名、一批省内知名的品牌产品和企业,以品牌为引领做大做强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服务业龙头企业和集团。支持太重、太钢?ldquo;五大煤炭集团、汾酒等大型著名制造业企业剥离研发设计、现代物流、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管理咨询等业务,组建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企业,以制造企业品牌影响力带动服务业企业品牌建设。鼓励服务业企业以品牌为纽带,与生产企业开展合作,实现服务品牌带动产品品牌推广、产品品牌带动服务品牌提升的良性互动发展。建立自主品牌价值评价机制。鼓励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积极创建知名品牌,以品牌引领消费,带动生产制造,推动形成具有山西特色的品牌价值评价机制。以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和品牌化为目标,着力推进国家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工作、/div>
  (五)健全人才支撑体系、/div>
  适应服务业发展需要,创新人才政策,加快服务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全面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和素质,为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强化院校对服务业人才的培养,根据市场需要,有计划地在现有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开设服务业急需的专业,扩大家政、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专业人才规模,加强物流、金融、技术信息服务、教育、医疗、文化、旅游、环保等领域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更多既懂农业生产又懂电子商务的新型农民。推动医疗、教育、科技等领域人才以多种形式充分流动。完善医疗、养老服务护理人员职业培训补贴等政策。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创造宽松便利条件等措施,积极引进服务业所需人才,推进高端服务业人才的交流合作,招揽国内外高端服务行业领军人才;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入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招揽人才;以重点科研开发、大型服务业项目为纽带,开展招财引智,营造良好的服务人才创业环境、/div>
  (六)加大财税政策倾斜力度、/div>
  加大对服务业特别是健康养老、技术外包、设计研发、物联网等新兴服务业的财政支持力度,更好发挥财政政策对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行为的导向作用。全面落实国家和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积极探索对重大服务业项目和重点企业投资补助、财政贴息、以奖代补等有效措施。完善地方税体系,落实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健全政府采购政策体系,逐步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支持民办社会事业、创新产品和服务、绿色产品等发展。完善消费补贴政策,推动由补供方转为补需方,并重点用于具有市场培育效应和能够创造新需求的领域、/div>
  (七)创新投融资保障机制、/div>
  优化政府投资结构,聚焦提供适应新消费新投资发展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创新投资方式,更好发挥政府投资的引领、撬动和催化作用。强化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作用强、有望形成新增长点的重大科技工程项目的支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对创新创业、技术改造、质量品牌建设等的带动作用。拓宽服务业投融资渠道,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境内外投资共同参与的服务业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积极引导各类资金投向服务业。推动地方政府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从贷款增信、贷中担保、贷后风险补偿等多个环节发力,强化机制保障;完善信用评级体系,强化与相关部门沟通合作,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加大失信行为惩戒力度,依法维护银行债权。鼓励保险机构开发更多适合医疗、养老、文化、旅游等行业和小微企业特点的保险险种。同时,鼓励符合条件的服务业企业进入境内外资本市场融资。积极拓宽股票上市、企业债券、项目融资、产权置换等筹资渠道。鼓励服务企业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行跨地区、跨行业兼并和重组。创新适合服务业发展的创业风险投资,扶持前景好、吸纳就业多以及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的中小服务企业发展、/div>
  (八)完善土地政策、/div>
  按照优化用地结构、提升利用效率的要求,创新建设用地供给方式,更好满足新消费新投资项目用地需求。优化新增建设用地结构,加快实施有利于服务业新业态发展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用地政策,重点保障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交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设施等用地,适当扩大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科研机构及科技企业孵化机构发展用地,多途径保障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等小型配套基础设施用地。优化存量建设用地结构,积极盘活低效利用建设用地。推广在建城市公交站场、大型批发市场、会展和文体中心地上地下立体开发及综合利用。鼓励原用地企业利用存量房产和土地发展研发设计、创业孵化、节能环保、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服务业。依法盘活农村建设用地存量,重点保障农村养老、文化及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用地,合理规划现代农业设施建设用地、/div>
  (九)优化发展环境、/div>
  切实完善和落实国家及省有关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扶持政策,清理各种政策制约和体制障碍,合理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范围,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将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并放宽工商登记其他条件,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经济兴办服务企业,努力形成多种所有制平等准入、竞相发展的良好局面。积极推进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引入竞争机制,逐步放开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探索推行特许经营制度,实现服务业投资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积极推进服务价格和服务收费改革,完善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调整税费和要素价格政策,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深化商事改革,为创业和新业态发展提供便利化服务。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化中小企业注册审批、纳税申报与征收程序,大力推进网上审批、网上登记和网上年检。进一步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的信用记录,推进行业信用建设、/div>
  (十)强化项目支撑、/div>
  围绕全省发展布局,不断增强和完善服务链,提升服务基础设施自动化、智能化和互联互通水平。在科技服务、旅游文化、教育体育、健康养老、家政服务等领域,尽快组织实施一批重大工程。结合全省规模企业和品牌企业的培育,以综合体、集聚区和专业园区等为主要形式,积极建设一批产业联动性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服务业项目。鼓励中小企业运?ldquo;互联?手段,创建连锁配送等新型服务项目,扩大农村、社区服务领域。将服务业项目纳入各级重点调度项目范畴,持续强化项目管理、跟踪和服务,认真落实项目建设环境评价制度,及时协调解决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div>
  六、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本规划提出的发展总体思路和主要任务,是对市场的预期导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提出的支撑体系,是对政府部门的具体要求,各级各部门要在党委的领导下,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和服务提供,优化资源配置,努力创优环境,保障规划顺利实施、/div>
  (一)加强组织领导、/div>
  建立健全各级党委调研、决策、实施、考核、监督、奖惩等一整套组织领导体系,规范提升领导服务业发展的工作水平。完善加快服务业发展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加强对全省服务业发展重大问题研究、重要政策制定、重点项目推进的统筹指导。各县(市、区)政府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服务业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及时研究解决服务业发展和改革中的重大问题,细化政策措施,科学组织推进、/div>
  (二)加强分工协作、/div>
  各地各部门应在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协调下,以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为指导,建立分工明确、无缝对接、合力推动的工作机制。要把实施服务业规划与编制行业年度工作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的有关要求,结合本地实际,抓紧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任务书、路线图和时间表,根据任务序列和目标时序安排工作,做到目标任务化、任务项目化、项目责任化、责任具体化、/div>
  (三)加强评估考核、/div>
  要尽快建立适应服务业发展现状的统计调查制度,加强服务业运行的监测分析。在制定并完善服务业发展评价体系基础上,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制,对规划的主要目标完成情况、重点任务实施情况、重大政策落实情况等进行绩效评估,评估结果在主要媒体公开发布。各市、县(区、市)要将服务业重要指标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考核体系,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别服务业发展的具体要求,实行分级分类考核,并自觉接受人大监督,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考核结果作为各级政府领导班子调整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奖励惩戒的重要依据、/div>
  附件:政策措施任务分工表 1.jpg, 2.jpg, 3.jpg

地区9/font>山西
标签9/font>十三?nbsp;服务?nbsp;发展规划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br/>电询?535-2129301
QQ?891238009
食品标法? border=
实时把握 食品标法动?/span>
请扫码关?span class="color2">食品标法圇/span>

声明9/p>

凡本网所有原?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br>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br> 邮箱:law#www.sqrdapp.com(发邮件时请?换成@ QQ?39307733

[ 政策法规搜索] [ 加入收藏] [ 告诉好友]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