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t

30个地方在市场监管领域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受到国务院督查激励

     5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对2020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在市场监管领域真抓实干受到督查激励的共30个地方,其中北京市通州区等20个地方因“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受到通报激励,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等10个地方在“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方面获得督查激励。这些地方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按照市场监管总局工作要求,积极开拓创新,勇于攻坚克难,相关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为激发市场活力,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秩序,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较大贡献,得到社会普遍认可。现将这些地方主要做法和成效予以公布,供各地学习借鉴。
 
    下一步,总局将按照国务院部署,落实好《市场监管工作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督查激励实施办法》规定的各项督查激励措施,总结推广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经验做法,带动全系统围绕经济社会发展中心工作和市场监管重点任务,形成真抓实干、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确保党中央、国务院各项重大政策措施落实落地。
 
    2020年市场监管领域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名单及主要做法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落实事中事后监管等相关政策措施社会反映好的地方
 
    1.北京市通州区:将行动统一到推动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大局上,加快构建副中心现代化市场监管体系。探索智慧监管新模式,推进市场监管远程监测指挥调度中心体系建设,开发远程视频监测模块、信息数据分析模块、调度指挥模块、自主学习模块,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实施远程监测,实现监管靶向定位、监管决策、预警提示,延伸了监管触角。依托市场监管远程监测指挥调度中心,向物业、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提供企业驻所信息登记、企业评价、提示预警、行业协会监督管理等线上手段,促进协同共治。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打治结合、联动作战、务求实效”的原则,推动部门协同发力,打击侵权假冒工作成绩显著。
 
    2.天津市滨海新区:面对疫情突发的情况,攻坚克难、敢作敢为,以民生所需为重点,制定价格监管“四必查”、价格监测“两采集”,加强民生商品和防疫用品价格监测,严厉打击疫情期间哄抬价格等违法行为。妥善处置各类舆情,出色完成价格监管工作任务。同时着力降低企业成本,增进民生福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组织清理转供电不合理加价工作,指导督促转供电主体退还电费1527.33万元,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价格环境。
 
    3.吉林省长春市:坚持协同推进、全面覆盖、规范透明、清单管理、分类监管,基本实现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全覆盖、常态化,进一步减轻市场主体负担,降低监管成本,提高行政执法效能。2020年,全市366个部门全部纳入双随机监管平台,336个有联合检查事项的部门全部参加部门联合监管,158747项抽查结果全部向社会公示,推动实现阳光监管,避免任性执法;全市制定双随机抽查计划2346个、执行4064次,其中,部门联合抽查任务执行次数2576次,占总任务数的63.4%;全市部门联合抽查事项11515个,占全部抽查事项的70.6%,联合监管比例保持较高水平。
 
    4.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以高效为企业和群众办好“一件事”为目标,从整合零售药店、食品经营小作坊等关乎民生重点领域高频事项的办理入手,探索一窗受理、合并审查,相关许可“告知承诺”办理、“证照同办”一次完成、一口出件,并逐步拓展到“证照分离”改革涉及的25类36个业态,大幅提升准入准营便利度,进一步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在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中,齐齐哈尔市相关典型经验做法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5.上海市徐汇区: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成效突出,市场监管领域所有行政审批事项100%实现全程网办,所有审批事项纳入区行政服务中心“综合窗口”,30项事项情形实现长三角地区异地办理。市场治理体系比较先进,建立区城运中心大市场板块,首创“网格长制”,构建公平竞争、智慧食安、智慧电梯等“10大场景”,创新推出网络订餐“食安锁”、零售药房智慧监管系统。疫情防控扎实有效,推出沿街商铺疫情防控“三色公示单”和智慧商铺“汇商码”,实现管理端、商铺端和市民端三码合一。
 
    6.江苏省徐州市:积极回应市场主体诉求,主动作为,打造市场主体便利化退出“徐州模式”,使注销“整件事”便利度得到大幅提升。通过建立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助力退;通过实施创新举措,开展“证照一体化”注销,提供“三个一”优质高效服务,实现便捷退;通过创新监管模式,强化信用监管,实现促进退;通过媒体报道、实地走访等形式宣传信用制度,实现主动退。探索在简易注销登记过程中,适用确认制登记原则。市场主体退出“徐州模式”使要素资源得以高效盘活优化,推动了经济高质量发展。
 
    7.浙江省舟山市:舟山市聚焦浙江“全覆盖、零许可、数字化、强监管”改革目标,以激发市场活力为出发点,以告知承诺事项扩面提质为着力点,以标准规范和闭环监管为关键点,率先打造告知承诺“一表一书”新模式,在告知承诺事项突破百项的同时又实现最简审批, 最大程度释放了“证照分离”改革红利,最大限度激发了市场创业创新活力,为疫情影响下助推当地经济企稳回升,为全省乃至全国有效解决“准入不准营”难题提供了舟山实践、舟山方案。
 
    8.安徽省六安市:创新构建“双随机+”监管体系。实施“双随机+流程整合”,统一监管边界范围,整合抽查任务事项,优化任务发起方式;实施“双随机+部门联合”,作为全省部门联合抽查试点单位,率先出台跨部门联合随机抽查事项清单和实施办法,2020年全市共组织发起联合抽查任务416个,占全部任务的51.7%,位居全省第一;实施“双随机+信用融合”,在全省率先出台企业信用风险分类双随机抽查实施办法,建立多维度基础性分类管理制度,实施重点领域风险分级管理,2020年全市共发起403个信用风险分类抽查任务,占全市抽查任务总数50.1%,位居全省第一,问题发现率较2019年提高11%。
 
    9.福建省厦门市:以信用信息分类应用赋能市场监管。全面推动信用信息归集共享及应用,注册登记、许可审批等18个类别的信用信息分门别类记入相应市场主体名下,实现快速查看了解市场主体完整画像;对餐饮、食品、药品等31个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实施分级分类监管,把信用风险分类管理与“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紧密结合,实施差异化监管;建立失联企业、登记异常等风险预警模型,对重点行业领域和群体自动监测预警,2020年依托失联企业风险预警模型筛查出一批失联企业,最终由市场监管部门确认吊销7700余户;在连续两年的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厦门市市场监管指标均位居全国前列。
 
    10.江西省鹰潭市月湖区:积极探索智慧市场监管新模式,坚持综合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理念和方式,深化以信用监管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实现“一增两减翻三番”。“一增”,即市场主体连年两位数增长。2020年在疫情影响下,全区实有市场主体数同比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07个百分点。“两减”,即检查频次减少(多部门多次分头检查压减为跨部门一次性综合检查,人海式检查变为专业精干检查,减少了检查频次),户均检查时间减少(减少三分之二)。“翻三番”,即2020年度归集的各类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同比增长557.9%,增幅在全省领先。
 
    11.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推进信用数据归集常态化、事中事后监管差异化、长效信用治理标准化,构建市场监管信用治理体系。制定信用信息数据归集清单,涵盖区直35个行政执法部门,明确行政处罚等8类2219项信用信息数据的归集规范,实现对全区6万户市场主体的精准信用画像;自主开发应用威海市文登区市场监管平台,将市场主体、执法办案、抽查检验、投诉举报、信用监管、风险防控等业务标准、数据和工作流程嵌入系统,全面应用市场主体标准化信用信息数据。
 
    12.河南省驻马店市:围绕实现“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网通办、一次办妥”目标,在全省率先推行“企业开办+N项服务”,打通部门协同壁垒,全程助推企业健康发展。市区一般经营项目的企业开办“当场办结”率达95%以上,企业开办时间走在全省前列。着力助推转型升级,积极推进“创生个”“个转企”,促进小微企业做大做强。通过开展政银战略合作,共为小微企业发放贷款305.2亿元,有效解决融资难题。在疫情影响下全市市场主体数量仍保持10%以上增长,2020年度驻马店城市品牌、GDP总量双双进入全国百强。
 
    13.湖北省襄阳市: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在主动帮助市场主体开展信用修复、助力市场主体发展上出实招。出台主动帮扶企业开展信用修复试行办法,对信用修复的对象、工作流程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并在全市开展“三心”服务(主动提示“热心办”、线上修复“省心办”、绿色通道“暖心办”),主动帮助企业开展信用修复。2020年,累计帮助全市4420户失信市场主体完成信用修复,帮助企业在参与招标投标、争取资金及税收优惠等方面免于失信惩戒,支持企业复工复产。该项工作作为全市优化营商环境“金牌服务”,被省优化营商环境领导小组办公室作为第二批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向全省复制推广。
 
    14.湖南省长沙县: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上勇闯新路。聚焦优化流程,打造“7310模式”,即企业开办不超过7份材料、3个环节、1个工作日,0收费。聚焦便捷办理,推行“就近办”“智慧办”,实现个体工商户经营事项在镇街即可办好。聚焦规范服务,创新出台企业开办标准化服务规范34条,办事效率明显提升。聚焦惠民惠企,向申请人提供免费公章刻制、免费邮寄、帮办代办等特色服务。全县市场主体总数连续六年保持20%以上高增长率,县域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持续攀升,跻身2020年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百强第4位。
 
    15.广东省深圳市: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重大历史机遇,借鉴港澳先进经验,大力推动市场准入规则对接,在全国率先创设商事主体除名、依职权注销、歇业登记和商事登记管理联系人等制度,加大虚假注册惩戒力度,探索推行商事登记行政确认制,形成一批可借鉴的制度创新成果。优化政府管理和服务,在全国率先应用涉港商事登记摘要版公证文书和跨境信息共享,有效提升企业登记便利化水平。
 
    16.海南省文昌市:结合海南自贸港建设,持续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压缩企业开办时间,全面推行“一窗受理、首问负责、并行办理、限时办结、一窗出件”服务,企业开办时限由原来5个工作日压缩到2个工作日,实行“全岛通办”“异地办理”。搭建“银企直通”工商便利通平台,实现与企业设立登记合并受理。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将55项中央层面设定的涉企经营许可事项由“优化准入服务”改为“实行告知承诺”,不断破解“办照容易办证难”的突出问题。大力推动电子营业执照应用,将电子营业执照作为市场主体唯一合法有效身份证明,逐步取消第三方电子认证服务,实现“互联网+”环境下的“一照走天下”。
 
    17.重庆市大渡口区:创新监管方式,强化科技赋能,以智慧监管促安全生产,取得明显成效,为转变监管方式提供新路径。特别是首创“互联网+特种设备”监管云平台,在规范企业从业人员行为、督促企业制度落实、方便企业办事、降低企业成本和提升管理部门风险研判能力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创建“智慧监管”农贸市场,提升了监管效能。
 
    18.四川省攀枝花市:聚焦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新领域,推行“预服务”工作机制,畅通企业群众办事“审批前一公里”,打通准入即可营的“事前事中全流程”。将23大类218项行政审批事项纳入“预服务”工作体系,申请人可通过自公告平台发布拟申请事项需求,审批服务人员在线指导完成申请资料、现场核查等前期筹备,并与“一窗通办”审批服务高效衔接。确保申请人提交申请材料“不往返”“不跑路”,在更深层次、更宽领域真正实现了创业经营简手续、降成本、提速度。
 
    19.陕西省安康市:通过实施“五窗服务”“四式监管”和“三个保障”的“三轮驱动”创新模式,深入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促进小微企业发展。通过营造良好营商环境、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助力产业扶贫,持续打造“中国毛绒玩具文创产业新都”,累计发展以毛绒玩具为主导的新社区工厂763家,吸纳就业21705人,产值41.38亿元,实现搬迁群众安居乐业。相关经验作为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典型经验做法在全国通报表扬,“安康新社区工厂”入选全国精准扶贫十佳典型经验。
 
    2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推动实现“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常态化。着力抓好“六个全覆盖、三个规范开展”,全市25个部门通过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新疆)制定部门内部抽查任务并公示检查结果。实行市场主体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对不同信用等级市场主体实施差异化抽查比例。通过加大联合抽查力度,较好解决涉企现场检查事项多、频次高等问题:2020年市场监管部门通过合并检查计划,将检查户次由18211户次减少到4413户次,减少76%;通过联合抽查将检查户次由2390户次减少到359户次,减少85%。相关工作作为国务院第七次大督查发现的地方典型经验做法受到通报。
 
    二、推进质量工作成效突出的地方
 
    1.北京市西城区:西城区将提高政府工作质量作为质量提升的主要抓手,切实把质量建设渗透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推动西城经济发展进入质量时代。全面部署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建立区、街道、社区质量安全三级联动监管机制。充分发挥标准引领作用,以国家级标准化示范试点建设带动全区各领域质量管理模式创新,建成政务、商贸、养老、城市管理等领域5个示范试点;大力推进标准制定,已有团体标准近30个,其中巡视探访、养老服务、文化出版等领域发布的团体标准均为全国首创。大力实施质量品牌战略,加大对老字号扶植力度,累计获得4个中国质量奖项和5个北京市政府质量管理奖项。深化服务业扩大开放,出台“金开十条”,发挥金融服务业优势,推动金融街论坛升级为国家级论坛。发挥“中国金融改革发展风向标”作用,积极服务金融业新生板块落地,新引进重点金融机构45家,注册规模1177亿元。推动5G、区块链、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政务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推行“9+1”区块链应用场景,建成全市首家全生命周期“微信办照”平台。持续的质量创新推动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市民质量满意度连续三年位居北京市首位;近年来在区政府质量工作评议考核中位于全市前列。
 
    2.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包头市以夯实质量基础设施建设为着力点,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数据优势、科技优势和共享经济模式,率先在自治区建设运行了首个质量基础设施线上服务平台——“包检道”,平台融合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等要素为一体,提供涵盖强检计量器具管理、企业标准自我声明、质量惠民服务、质量公益培训以及质量信用评价、行业政策推送、公共服务资源查询等质量技术服务。目前,已有23家实力检测机构的入驻,注册企业达到1976家,累计为各级市场监管部门提供基础数据10078条次,办结各类质量技术服务和咨询4260件(次),受理质量惠民服务7510人次,为企业免费检定各类计量器具34万台件,减免费用共计3000余万元。大力开展企业质量帮扶,设立包头装备制造园区、土右旗知识产权指导服务站12家,组建了包头市场监管系统服务企业质量提升专家组,平台服务半径逐步拓展到包头乃至内蒙古周边地区。服务企业数量、效能和平台的品牌效应日趋突出。从战略高度持续深入推进质量提升工作。将质量工作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实绩考核体系,构建了目标指引、部门担责、层层传导压力、狠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有力地推进了质量提升工作。
 
    3.辽宁省沈阳市:沈阳市以“质量创新+”战略引领转型升级,争当东北振兴排头兵,大力补齐体制机制和营商环境短板,率先开展“质量创新+营商环境”行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打通营商环境建设“最后一公里”,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为加快振兴发展注入新动力。作为全省唯一“提升公共服务质量”试点城市,注重顶层设计,从全市层面构建起提升公共服务质量推进体系、指标体系、制度体系和督考体系,制定74个方面107项提升措施,解决了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公共服务领域突出问题,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创新建立了沈阳服务、沈阳民生、沈阳环境3个领域公共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城市营商环境评价指南》地方标准填补国内空白。通过狠抓行动落实,推动政策落地,沈阳市公共服务质量水平明显提升。社会保障更加便捷高效,成为全国首批、省内唯一自助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服务国家试点,异地就医直接结算3.2万人次,医疗总费用7.3亿元;民生保障更加坚实有力,实施“暖房子”工程205万平方米,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覆盖率达到100%;创业环境更加优化完善,依申请类事项网上可办率达到100%,150项便民服务实现“掌上办”,发放创业担保贷款8.6亿元,实现创业带动就业1.7万人。在国家发改委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沈阳市成为全国15个标杆城市之一。
 
    4.上海市松江区:上海市松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质量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决策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进博会上关于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要论述,深入贯彻落实国家有关长三角区域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战略要求,积极构筑以“质量标准新高地”为首的六大高地,开辟贯穿长三角三省一市九城市的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引领带动G60科创走廊上升为长三角一体化国家战略重要平台,搭建涵盖G60科创走廊九城市市场监管系统的质量发展协作平台。坚持质量工作“五个纳入”: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纳入政府年度工作报告、纳入财政预算、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评价。加大质量发展经费保障力度,2020年拨付资金2473万,用于质量发展、质量提升工作。在上海市率先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坚持每年新增一个区级质量提升重点行业,设立面向中小企业的质量创新奖,轮流举办质量标准论坛,联合开展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推动多地出台跨省市“一网通办”标准,加强跨城市间质量标杆学习,以质量标准新高地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松江区在上海市对区级政府质量工作考核中已连续六年获得优秀。“十三五”以来,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4%,连续60个月正增长;制造业税收占总税收比重从35.9%上升到48.5%,房地产税收比重从最高48.9%下降到24.9%,各项核心经济指标均跃居上海各区前列。
 
    5.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南通市海门区委区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积极探索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之路。针对1.4万多家中小微家纺企业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的现状,实施家纺“质量合作社”管理模式,由政府部门、品牌企业、检验机构、行业协会发起,吸纳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社员,制定出台《海门区家纺“质量合作社”管理模式实施方案》《质量合作社公约》等一整套制度流程,实施统一产品标准、统一产品检验检测、统一建立首席质量官、统一品牌培育、统一质量信用、统一执法监督等“六统一”管理方法。2020年全区共投入质量发展专项资金3620万元,其中“家纺合作社”检验检测和质量奖励经费350万元,融合标准、检验检测、质量管理、品牌发展、知识产权保护、质量人才培养等要素资源,为社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助力中小微企业质量提升,促进家纺产业转型升级。目前,家纺“质量合作社”成员达532家,产品质量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成立了“中家纺团标委海门家纺合作社床品面料标准化工作组”,主导发布3个行业标准、5个团体标准;通过ISO9001体系认证81家;实现个转企72家、小上规30家。2020年,家纺专利授权量306件,家纺产品全国市场占有率超过50%,远销150多个国家,年产值超2000亿元,市场交易额1280亿元,带动20万人创业就业,家纺产业已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富民产业。
 
    6.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南浔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一个一个行业抓质量提升”的重要指示,实施“一年一产业”质量提升计划,大力推进电梯、木地板等优势产业质量提升,形成“创新驱动、标准引领、品牌创优、精准帮扶、多维监管”五位一体质量提升“南浔模式”。成立区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出台《质量提升三年行动计划》,形成“一部门一人一责”格局,设立千万专项资金;并列入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评价。2020年兑现质量奖励1140多万元。标准引领造就高质量发展新优势,制定全国首个加装电梯地方标准规范,出台《加装电梯“一件事”实施方案》,形成可复制的“南浔经验”,2020年辖区企业售出加装电梯同比增长370%。践行“两山理论”精神,率先开展木地板绿色产品认证,31个产品通过认证,单一产业认证量居全国第一,2020年获证企业订单量提升约8%。精准帮扶跑出高质量发展新速度,成立“木业产业”“电梯产业”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创新“专员驻点+专班指导+专项服务”帮扶模式,连续2年获评省政府“三服务”典型案例。品牌影响力明显增强,2020年新增“品字标”企业25家,比上年增长67%,品牌企业销售额占全区规上企业占比达到51%。先行先试树立标杆,先后被批准为木地板产品国家质量提升示范、国家高端装备制造业标准化试点。电梯产业获准第一批长三角质量提升示范试点。
 
    7.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黄岛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树立质量第一强烈意识,下最大气力抓全面提高质量”重要指示精神,区党委、政府“一把手”主抓质量提升,注重优化质量治理政策供给,出台《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关于促进知识产权创造、保护和运用的若干政策》,每年设置奖励资金2700万元用于企业质量提升、技术创新和品牌创建,引导企业建设“NQI互联网+平台”。创新打造风险预警、“双随机”监管、信用公示“三大平台”,探索形成以质量安全监管促进质量全面提升新路径,有效推动全区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发挥风险预警平台前哨作用。通过内外风险点归集,流转数据61304条,闭环处置质量风险隐患1771次。如通过平台预警叉车事故风险,核实后指导辖区3639台叉车安装限速器和声光报警器,用“小设备”解决“大安全”。二是聚焦发挥“双随机”监管平台枢纽作用。风险预警结果进入双随机重点检查库,进一步提高抽查监管精度,组织全区20个单位对54个行业领域、46个事项开展联合检查,有效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三是聚焦发挥信用公示平台辐射作用。建成全国首家县区级信用公示平台,横向归集34个执法部门信用数据,纵向连接国家企业信用公示系统,实现互联网公示和失信联合惩戒横纵贯通。信用公示平台同时为风险预警提供数据,总访问量达1170万次。
 
    8.湖北省武汉市:武汉市秉承“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深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真抓实干,克难奋进,为打赢抗疫保卫战和疫后复苏保卫战奠定了坚实的质量基础。一是聚焦企业强化质量基础支撑。创新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模式,率先发布地方标准——《一站式质量服务站建设服务规范》。市级财政投入1千万元,在汽车零部件等6大行业1122家企业开展一对一质量服务,创造直接经济效益约1亿元,规避企业质量损失3亿元,拉动经济增长10亿以上,投入产出比例达到了1:10。二是聚焦群众改善消费环境。市财政投入资金2亿元,撬动社会资金近12亿元,全面完成全市318家农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升级,其中对照2.0和3.0标准进行现代商超化改造162家,占总数的50.94%,为市民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三是聚焦疫情推动复工复产。响应党中央、国务院“六稳、六保”工作号召,2020年为企业减免计量收费、产品质量和特种设备检验检测费2.77亿元,减税降费513.7亿元,数字经济占比超过40%,净增高新技术企业1842户,稳住了经济基本盘。四是聚焦战略实施整体推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抓,将质量工作纳入绩效考核。市、区协同,部门齐抓,在中部地区省会城市中首家成功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全国首批成功创建国家标准化改革创新先行区,市民质量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9.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银川市深入推进质量强市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企业后劲、保障质量安全,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2020年在全区质量考核中名列第一,且连续多年名列第一。一是强化质量监管方式创新。逐步推广“2+N”跨领域联合抽查新模式,构建“双随机、一公开”新型监管机制,提高监管的精准性和靶向性。实现企业管理全覆盖、二维码管理全覆盖、实时预警全覆盖,构建全过程、多方位、可追溯的大数据监管体系。二是优化质量发展环境。加强标准引领,完成《高层建筑悬吊清洗作业安全设施规范》等5项团体标准编制,推动《胶轮有轨电车交通系统设计规范》等地方标准发布,助力经济发展。创新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与服务24项举措,强力推动知识产权工作,全市有效发明专利2375件,占全区的66%。“12315”投诉动态办结率98.7%。企业年报公示率92.88%。创建27家自治区级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单位,共有管理体系认证获证组织1532家,证书4168张。三是打造银川品牌。培育西夏王、共享集团、百瑞源等政府质量奖获奖企业,葡萄酒、3D打印、枸杞等行业企业的品牌知名度、技术创新走在全国前列。打造出适合银川发展的拳头产品、优势产品、成长型产品立体模式,扩大银川品牌影响力。四是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区标杆示范。着力补短板强弱项,投资1615万元对7家重点农贸市场硬化美化环境,改造公厕、统一增设冷鲜柜、证照公示栏等,着力推进“宁冷链”“宁药品”等智慧监管平台建设,制定明厨亮灶智慧监管领域第一个地方标准《明厨亮灶暨智慧食安建设评定规范》(DB64/T 1763-2020),学校食堂“互联网+名厨亮灶”实现全覆盖。
 
    1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市: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党委政府近年来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加强质量工作组织领导,不断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作为地级行政区首府,昌吉市市委、政府认真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质量工作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以实施质量强市战略作为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高位推动,大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以不断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新动力,挂牌成立全疆首个县市级行政审批局,网上办理事项达97%以上。以标准创新驱动引领品质城市,全市318家企业公示了1183项产品标准,荣获自治区科技进步奖9项,获得专利1300余件。以质量为民作为初心,创新监管,坚守安全底线,构建昌吉食用农产品“一品、一码”追溯体系,打造“透明厨房”,实现食品安全全程监管。以质量惠民生,每年征集包括食品安全、住房质量、教育卫生等群众最关心的10件实事,切实解决突出质量问题,增进民生福祉,被评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