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法规中心
法规中心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 云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云政办发〔2022〕65号)
2022-08-10 17:37  点击:1737
发布单位:云南省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云政办发〔2022〕65号
发布日期:2022-08-09
生效日期:2022-08-09
有效性状态:
废止日期:暂无
属性:
专业属性:
备注: 

各州、市人民政府,省直各委、办、厅、局:

《云南省“十四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2年7月29日

(本文有删减)


云南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是“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交汇点。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是我省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推进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构建大通道大物流大贸易大产业联动发展格局的主要内容,对于支撑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先导性、基础性、战略性作用。为推动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在“十四五”期间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国家“十四五”现代物流有关规划及《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充分衔接云南省“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和昆明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等专项规划,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我省现代物流业取得长足发展,对促进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和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物流业发展实现量质双升。截至“十三五”末,全省物流总收入达5866亿元,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8.4%。2020年,全省货物运输量达13.04亿吨,货物周转量达1551.08亿吨公里,分别较“十二五”末增长14.1%和5.9%。物流运行效率显著提升,2020年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全省GDP的比率降至16.1%,较“十二五”末降低3.3个百分点。

2.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截至“十三五”末,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29.2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里程9006公里;铁路营业里程达4233公里,其中高速铁路营运里程1105公里;内河航道通航总里程达5108公里;运营民用运输机场15个,累计开通国内国际航线666条,其中国际货运航线11条。

3.物流节点体系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昆明、大理、红河(河口)、德宏(瑞丽)、西双版纳(磨憨)5个州市入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7个国家物流枢纽项目启动建设。云南腾俊国际陆港入选国家示范物流园区,8个项目入选省级示范物流园区。截至“十三五”末,全省县级物流网络覆盖117个县,乡镇快递网点覆盖率达99.8%,冷库容积达440余万立方米。

4.多式联运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三五”期间,全省铁路集装化运输比重年均增长20%以上,2020年全省铁路集装箱出入省货物量占铁路出入省货物总量的34.5%。2个项目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中越国际铁路班列、昆明至北部湾港铁海联运集装箱班列运行良好。水富港、关累港等黄金水道货运潜力进一步释放。

5.市场主体培育成效明显。“十三五”期间,国家A级物流企业在“十二五”基础上实现数量倍增,引进京东、顺丰速运、普洛斯、新加坡丰树等多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截至“十三五”末,全省共有国家A级物流企业100家,其中,5A级8家、4A级33家、3A级40家、2A级19家。

6.新技术推广应用不断加快。“十三五”期间,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逐步应用。云南国际“现代物流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云南省道路运输信息平台等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成上线;“云上营家”等一批智慧物流平台加快运营推广;全国首个5G全场景智慧物流新装备孵化基地投入运营。

7.物流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十三五”期间,我省就推动物流重点领域发展系统性出台多个政策措施。研究建立首个物流统计监测制度。建立领导推进机制,基本形成高位推动、部门协作、上下联动、责任清晰、分工明确的现代物流业推进合力。

总体上,我省现代物流业已进入以质量和效益提升为核心的发展新阶段,但面对新形势和新要求,仍存在一些亟需补齐的短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物流基础设施对大通道建设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我省物流枢纽多数处于规划或在建阶段,物流设施群辐射效应尚未充分发挥。全省物流干线运输、支线运输、城乡配送等基础设施网络系统衔接能力有待提升。二是物流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跨境物流服务网络不完善,冷链设施建设布局不均衡,农村物流运营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民生物流品质和物流标准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物流与产业融合发展水平不足。传统运输、仓储、配送等初级物流市场供给过剩,供应链一体化物流服务水平偏低,对我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支撑作用有待进一步提升。四是物流市场主体实力不强结构不优。现有物流龙头企业主要为从事大宗商品物流和贸易的省属国有企业,国家5A级物流企业仅8家,州、市A级物流企业分布不均衡,中小物流企业运作模式传统,信息化服务能力不强。五是物流成本高效率低问题仍较为突出。我省运输结构单一,近90%的货物运输量靠公路承担,多式联运发展滞后,物流资源运作分散、集约化发展不足、信息化水平低等造成物流成本高效率低矛盾突出。全省物流总费用与全省GDP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六是物流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物流行业治理方式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加强,物流用地等要素保障力度不足,信用、统计、标准等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高层次物流人才缺口较大,专业化物流人才队伍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二)面临形势

我省现代物流业发展正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1.多重战略交汇叠加为云南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带来新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等多个国家战略交汇叠加,使云南区位优势和开放潜力加速释放,云南作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大通道和桥头堡、“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发展战略重要交汇点的地位、作用日益凸显。特别是随着《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实施、中老铁路建成通车,必将有力促进我省与南亚东南亚等国家的国际贸易与产能合作,为吸引国内更多发达地区和周边国家物流资源、生产要素在我省高效集聚,加快形成国际物流大通道带来重大历史性机遇。

2.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做大全省物流规模总量注入新动能。“十四五”期间,我省将全力推动产业强省建设,加快形成特色鲜明、技术先进、绿色安全、动态迭代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先进制造业、高原特色现代农业等万亿级支柱产业和绿色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千亿级优势产业作为全省社会物流需求的主要来源,为做大物流规模总量、打造万亿级现代物流业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要加快现代物流业适应产业转型升级趋势,深度嵌入产业链供应链,促进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提高现代物流供应链服务水平,为全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3.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为现代物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新引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5G、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物流业深度融合,为传统物流活动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转型提供新引擎。“十四五”期间,要加快发展创新赋能的智慧物流服务体系,推动传统物流全流程全要素数字化转型升级,推广运用物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实现物流资源配置优化和高效协同,促进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助推“数字云南”和创新型云南建设。

4.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对跨区域物流网络建设提出新要求。加快形成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物流网络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十四五”期间,要充分利用RCEP生效和中老铁路通车等历史性机遇,加快建设出省出境大通道沿线关键物流节点,积极推动境内与境外运输通道贯通衔接,布局畅联国内、通达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陆海国际联运大通道,构建国内国际无缝衔接的跨区域物流网,助推我省成为强大国内市场与南亚东南亚国际市场之间的战略纽带,“大循环、双循环”的重要支撑。

5.国际环境深刻复杂变化对现代物流业发展带来新挑战。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加快重塑,对我省开拓国际物流市场、建立内外联通物流网络、保障国际物流供应链稳定畅通带来挑战。要聚焦大通道大物流建设,加快完善跨境物流与供应链服务体系,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物流企业,增强物流应急服务保障能力,提高物流体系安全性和抗风险能力,积极应对复杂局面中的不确定因素,支撑大贸易大产业发展。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和2022年省“两会”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充分发挥云南省是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开放的大通道和桥头堡、是“一带一路”建设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两大国家发展战略重要交汇点的地位和作用,紧紧抓住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和中老铁路(国内段)沿线建设开发等重要机遇,按照“大通道带动大物流、大物流带动大贸易、大贸易带动大产业、大产业带动大发展”的思路,努力建设畅联国内、通达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陆海国际物流大通道和战略枢纽,为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为现代物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政策支撑,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

2.创新驱动,转型升级。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新型装备在物流体系中的融合应用,推动物流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促进物流技术、管理和运营模式创新;深入推进供应链创新与应用,加快发展数字化、智能化、全球化的现代供应链。

3.集约高效,协调发展。依托物流枢纽建设,有效整合区域物流设施资源,提高现有存量资源集约利用水平;加强现代物流业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业等相关产业高效联动发展,服务产业强省建设;推动物流设施协调匹配、干支有效衔接,加快发展多式联运,提高物流运行效率和一体化组织水平。

4.内外联动,畅通循环。完善内联外通纽带功能,衔接国内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和西部陆海新通道,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构建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跨区域物流网,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形成陆海联动、内外互济的大通道大物流发展格局。

5.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持续推进货物运输结构调整,加强智能化、标准化装备推广应用,推动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绿色化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积极作用,推动全省现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到2025年:

1.陆海联运通道基本形成。以航空为先导、铁路为基础、公路为支撑、水路为辅助,多种联运方式并行发展的陆海国际物流大通道基本形成,与西部陆海新通道形成战略对接和良性互动。

2.产业整体规模持续扩大。现代物流业在全省经济发展中的支撑地位全面确立,全省物流总收入突破1万亿元,年均增长12%左右。现代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省GDP比重达10%左右。

3.物流市场主体实现倍增。国家A级以上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数量达到200家以上。重点培育和发展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其中,5A级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达到15家以上。

4.基础设施网络不断优化。“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基本形成。重点建设7个干支衔接、辐射力强的国家物流枢纽,省级物流枢纽网络初步形成,创建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建成一批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县、乡、村物流网络实现全覆盖。

5.物流服务体系更加完善。跨境物流、冷链物流、智慧物流、航空物流等专业物流领域和现代供应链发展水平显著提升。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实现班列化规模化运营。全省航线数量达到750条,民航货邮吞吐量达50万吨以上。在运输、仓储、配送等领域建成10个智能化、无人化智慧物流试点。

6.物流运行效率大幅提升。现代物流业与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商贸业等产业联动发展水平显著提升。货物运输结构持续优化,大宗货物“公转铁”等成效明显。甩挂运输、多式联运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及集约化配送模式有效推广。

7.社会物流成本明显降低。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全省GDP的比率下降至15%左右,接近西部平均水平,并维持在合理区间范围。

展望2035年,锚定全面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等远景目标,实现区域跨境物流中心向国际物流供应链组织中心转变,现代物流业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产业,全面建成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物流枢纽经济门户,串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多元化国际物流通道和物流枢纽基本形成,畅联国内国际的物流服务网络更加健全,成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支撑点。

三、空间布局

(一)物流通道布局

依托综合立体交通基础设施网络,构建以航空为先导、铁路为基础、公路为支撑、水路为辅助,铁海、公铁海、公铁水、陆空等多种联运方式并行发展,衔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畅联国内、通达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陆海国际物流大通道,支撑形成衔接内外、通江达海、陆海联动的大通道发展格局。

1.“四出境”国际物流通道

(1)中老泰马新国际物流通道。依托昆曼公路、中老铁路、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及昆明、西双版纳等机场国际航线,充分发挥磨憨公路与铁路口岸、景洪航空口岸等门户优势,打造连接老挝、泰国,通达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的中国—中南半岛陆上运输主通道,积极扩大和中南半岛开放合作。

(2)中越国际物流通道。依托中越通道高速公路、滇越铁路、红河国际航道及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国际航线,充分发挥天保、河口公路口岸与河口铁路口岸等门户优势,打造连接越南河内、海防的国际联运大通道,促进“一带一路”和“两廊一圈”对接。

(3)中缅陆海新通道。依托中缅通道高速公路、大瑞铁路、大临铁路、中缅伊洛瓦底江陆水联运及昆明、芒市等机场国际航线,充分发挥瑞丽、清水河、章凤等公路口岸和芒市航空口岸等门户优势,打造经缅甸腊戍、曼德勒、八莫,连接缅甸皎漂、仰光等陆海国际联运大通道,全面提升面向环印度洋地区开放能力,支撑形成陆海联动大格局。

(4)中缅印国际物流通道。依托中缅印通道高速公路、大瑞铁路(大保段)、沿边铁路及昆明长水国际机场国际航线,充分发挥猴桥、片马公路口岸等门户优势,形成连接缅甸密支那、通达印度、辐射南亚的国际联运大通道,服务孟中印缅经济走廊。

2.“四出省”国内物流通道

(1)连接京津冀地区的国内物流通道。依托京(蓉)昆、京(渝)昆两大通道交通基础设施及国内航线网络,打造自昆明经成都、重庆对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通达关中地区、中原地区、京津冀地区的公铁空联运通道,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

(2)连接长三角地区的国内物流通道。依托沪昆通道交通基础设施、金沙江—长江干线航道及国内航线网络,打造自昆明经曲靖(富源)连接安顺、贵阳、凯里、怀化、长沙、南昌、杭州、上海等节点城市的公铁空联运通道,自昆明经昭通(水富)连接宜宾、重庆、武汉、南京、上海等沿线主要港口的公铁水联运通道,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

(3)连接粤港澳地区的国内物流通道。依托广昆通道交通基础设施、右江—珠江航道及国内航线网络,打造自昆明经文山(富宁)、曲靖(罗平)连接百色、南宁、贵港、钦州、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等节点城市及地区的公铁水联运通道,自临沧经普洱、红河、文山连接百色(那坡、靖西)对接广西北部湾的公铁联运通道,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4)连接西藏自治区的国内物流通道。依托滇藏通道交通基础设施及国内航线网络,打造自昆明、楚雄、大理向北经丽江、迪庆(德钦),及保山向北经怒江(泸水)连接西藏自治区的公铁空联运通道,促进与西藏自治区联动发展。

(二)物流节点布局

衔接《国家物流枢纽布局和建设规划》,立足我省城镇空间发展和重点产业布局、重大交通物流基础设施、区位条件、市场需求等,构建以省会城市为核心、重大交通物流设施与重点产业布局承载城市为骨干、州市域中心城市为支撑、口岸城市为辅助的四级物流节点体系。

1.核心物流节点(1个):昆明。

2.骨干物流节点(8个):大理(祥云)、德宏(瑞丽)、红河(河口)、西双版纳(磨憨)、曲靖(麒麟—沾益—马龙)、昭通(水富)、文山(文山—砚山)、临沧(清水河)。

3.支撑物流节点(12个):楚雄(楚雄—禄丰)、红河(蒙自—个旧—开远)、文山(富宁)、普洱(宁洱)、保山(隆阳—猴桥)、昭通(昭阳—镇雄)、丽江(古城)、临沧(临翔—云县)、西双版纳(景洪)、德宏(芒市)、玉溪(红塔)、迪庆(香格里拉)。

4.辅助物流节点(11个):泸水市(片马)、陇川县(章凤)、镇康县(南伞)、沧源县(永和)、孟连县(勐阿)、江城县(勐康)、勐海县(打洛)、金平县(金水河)、麻栗坡县(天保)、马关县(都龙)、勐腊县(关累)。

(三)物流网络布局

依托物流通道布局,围绕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对外在深化与周边设施联通合作、深度参与境外陆海联运节点建设、深耕南亚东南亚物流市场的同时,前瞻性布局和拓展面向环印度洋地区的国际物流服务网络,建立高效安全的跨境物流网;对内在推进出省出境大通道沿线关键物流节点建设的同时,布局建立覆盖我国中西部地区主要城市协同发展的国内物流服务网,构建以云南为战略支点,外接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内连长江经济带、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双城经济圈,深度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跨区域物流网。

(四)物流产业布局

围绕“滇中崛起、沿边开放、滇东北开发、滇西一体化”区域发展新格局,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交通规划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布局,依托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物流通道、物流节点布局,构建“一核一带两区”物流产业发展格局。

1.一核:以昆明为中心、以滇中城市群为依托的物流产业发展核。依托昆明国家物流枢纽和滇中城市群,重点发展航空物流、保税物流、智慧物流、冷链物流、应急物流、物流总部经济及现代供应链等,形成服务全省、连接国内、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物流产业核心区。

2.一带:以沿边州、市为重点、以口岸城市及开放型平台为支撑的跨境物流产业发展带。依托主要沿边州市,以中国(云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级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保税区、边境经济合作区等开放合作平台体系为支撑,重点布局大宗商品物流、冷链物流、跨境物流、智慧物流、应急物流,形成错位互补、协同联动、服务沿边、联动全省、衔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沿线地区的跨境物流产业发展带。

3.两区:滇西、滇东北物流产业集聚区。滇西物流产业集聚区,布局商贸物流、冷链物流、航空物流、智慧物流、应急物流等,推动滇西沿边联动开发开放,与物流产业发展核、跨境物流产业发展带实现联动发展与优势互补,形成滇西一体化物流产业集聚区。滇东北物流产业集聚区,布局大宗物资多式联运、冷链物流、商贸物流、应急物流等,支撑全省战略性产业发展并承接周边地区产业转移,与物流产业发展核、跨境物流产业发展带实现联动发展与优势互补,形成滇东北物流产业集聚区。

(五)重大项目布局

综合考虑资源分布、区位条件和实际物流需求,依托全省主要产业集聚区、重点口岸与铁路货运枢纽、公路货运枢纽、机场、港口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十四五”期间重点推进100项重大标志性项目,总投资约2523.32亿元。其中,在建项目37个,总投资约824.49亿元;新开工项目24个,总投资约403.86亿元;拟开工项目39个,总投资约1294.97亿元。

四、主要任务

(一)提升现代物流业服务高原特色现代农业能力

围绕服务全省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结合生鲜农产品主产区和生产基地布局,构建从生产端到消费端的全程冷链物流体系,保障生鲜农产品质量和安全,助推“云品出滇”。

1.完善冷链物流设施网络。围绕全省“一县一业”布局,以整合产地型冷库等存量设施为重点,在全省高原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统筹规划建设一批骨干冷链物流基地,鼓励运营主体延伸生鲜农产品精深加工、生鲜农产品要素交易、智慧冷链配送等业务,打造服务全国、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冷链物流枢纽。推动在农产品主产区、集散地新建或改扩建一批农产品冷藏初加工设施、综合冷链物流集配设施,完善与农产品流通相适应的产地型冷链物流设施。

2.构建冷链物流服务体系。聚焦花卉、蔬菜、水果、肉牛等优势产品,推进要素交易市场建设,培育发展骨干冷链物流企业,整合生鲜农产品生产、流通、销售等全过程供应链,打造冷链物流一体化综合服务平台。鼓励冷链物流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企业及头部电商平台合作,建立面向国内一线城市及主要消费市场的冷链物流服务网络,提升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能力,拓展中高端农产品供给市场。

3.提高冷链物流标准化水平。推广使用标准化冷藏运输、蓄冷板(棒)、全程温湿度监控等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冷链物流智能监控与追溯平台。在季节性蔬菜和水果产区推广新型移动式冷链物流设施。推进冷链流通技术及运输模式创新,鼓励冷链物流企业应用标准化、单元化载器具,提升标准化运营能力。

(二)推动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围绕全省制造业生产力布局与集疏运物流需求,推动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完善制造业供应链物流服务体系,促进物流降本增效提质和制造业转型升级。

1.打造生产服务型物流设施集群。结合全省工业生产力布局、产业园区建设、重大产业项目建设需求,加强物流业与制造业有机衔接、融合联动,统筹大型工业园区等生产制造设施与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布局及建设,支持新建或改扩建铁路专用线、集疏运等专业化物流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建设,发挥生产服务型物流枢纽对接干线运力、促进资源集聚优势,支撑全省制造业高质量集群化发展。

2.促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协同。构建深度嵌入先进装备制造、有色金属及深加工、食品与消费品制造、石化等产业链全过程物流服务网络。引导物流企业、快递企业为制造企业量身定制供应链管理库存、线边物流、供应链一体化服务等物流解决方案,为制造企业提供生产物流、绿色物流、国际物流等专业化和定制化物流服务。完善云南省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物流服务功能,实现采购、生产、流通等上下游环节信息实时采集、互联共享,促进大宗商品物流降本增效。

3.完善大宗商品物流服务体系。鼓励铁路企业与港口、园区、大型制造企业、物流企业等开展合资合作,完善铁路专用线等基础设施,按需开行货物列车,更好地发挥铁路在大宗物资运输和长距离运输中的骨干作用。围绕铝材、光伏、煤炭、食糖等全省重点大宗商品,依托具备条件的国家物流枢纽,统筹布局建设一批省级大宗工业品交易集散中心。鼓励支持省内大型制造企业剥离物流环节,由企业物流转变为第三方专业物流企业。

(三)发挥现代物流业对商贸业支撑提升带动作用

围绕扩大内需和促进消费,结合城市和县域商业体系建设,构建层级合理、需求匹配、集约高效、覆盖面广的城乡双向配送网络,提升商贸流通覆盖广度与深度,助力乡村振兴。

1.推动电商物流提质增效。引导电商快递企业集中布局,推进快递物流干线运输、区域分拨、城乡配送网络协同和资源整合共享。发展航空快递、高铁快运,推动邮件快件多式联运,探索开行“点对点”高速铁路货运专列,助力“云品”出滇,打造高速铁路物流服务“云南品牌”。鼓励电商、快递等企业参与高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电商快递分拨与配送中心,建立完善与高速铁路物流有机衔接的分拨、配送服务网络。

2.优化城市配送设施网络。加强城市配送设施规划布局,合理设置主城区专用临时停车位等停靠作业区域。推动公用型城市配送节点建设,鼓励中心城区铁路货场转型发展为城市配送中心。加快布局城市末端智能冷链配送设施,建立覆盖社区、院校、机关、商圈的城市末端配送网络。在具备条件的大型社区、工业园区、高校、医院发展无人前置仓、机器人配送。发展多种形式的集约化配送,推进城市快递共配。

3.促进农村物流集约共享。结合县域商业体系建设,优化提升县级物流集散网络服务能力,以整合县域物流配送资源为重点,搭载日用消费品、农资下乡和农产品进城双向配送服务,推动物流快递统仓共配。支持邮政、快递、物流、商贸流通等企业开展市场化合作,发展基于智慧物流信息平台的县乡村共同配送业务,实现统一仓储、分拣、运输、配送。推动县域交通、邮政、商贸、供销等物流资源、网点和设施衔接共享,升级“邮政在乡”、“快递下乡”工程,推动“快递进村”,逐步扩大村级寄递网络覆盖面。

(四)着力构建国内国际无缝衔接的跨区域物流网

围绕推进大通道大物流建设,加快构建国内国际无缝衔接的跨区域物流网,引导资源要素规模化流动,做大做强跨境物流规模,打造高质量跨境物流服务体系,带动大贸易大产业发展。

1.聚焦中老铁路,深化和中南半岛跨境物流合作。主动把握中老铁路通车和RCEP生效实施等重大机遇,加强中老铁路沿线重要物流枢纽和节点网络布局建设,加快昆明王家营集装箱中心站、磨憨铁路口岸等海关监管设施建设,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对接京津冀、长三角地区,依托中老泰马新通道,积极拓展与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际联运合作,提升中老铁路物流服务和辐射能力。加强境内外货源市场开发合作,推动中老国际货运列车班列化规模化运营,打造区域性国际货运班列集结中心。

2.依托中缅通道,建立陆海国际联运物流网络。依托大临铁路、大瑞铁路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深化互联互通和开放合作,推动中缅陆海新通道海公铁联运常态化运行,加强与西部陆海新通道战略对接和良性互动,建立连接中西部地区和长三角、粤港澳等内陆主要经济区、面向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陆海联运物流网络,主动服务和融入“大循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3.立足中越通道,推动中越跨境物流提质增效。挖掘中越铁路货运潜力,稳定开行云南至越南国际铁路班列。探索中越铁路与中欧班列跨区域国际联运新模式,深化与成渝地区开放合作。改造和升级重点口岸监管查验设施和口岸货场,提升货物通关便利化水平。加快推动河口—老街准轨铁路对接和老街—河内准轨铁路建设。


(五)推进全省重大物流基础设施高质量布局建设

衔接全省综合交通运输发展相关规划,以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多式联运物流网等基础设施重大工程为引领,统筹推进全省重大物流基础设施布局建设,促进物流要素规模集聚和集成运作。

1.培育发展物流枢纽经济。发挥昆明在全国和南亚东南亚物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和组织中枢作用,建设服务内陆经济腹地、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中国·昆明国际陆港。统筹全省国家物流枢纽申报与建设,推动昆明陆港型—西双版纳(磨憨)国家物流枢纽联动发展。鼓励昆明、大理、德宏(瑞丽)、红河(河口)、西双版纳(磨憨)等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产城融合,发展枢纽经济。培育创建10个功能完善、特色鲜明的省级示范物流园区。

2.推进多式联运体系建设。加快完善出境出省多式联运基础设施和集疏运体系。重点在临沧发展海公铁联运,在昆明、曲靖、玉溪、楚雄、红河、普洱、大理等地发展公铁、公铁水联运,在昭通水富港发展公铁水联运,依托澜沧江—湄公河国际航道发展公水联运。大力发展集装箱对流运输,加强铁路运输企业与港口、物流园区、大型工矿企业、物流企业等合作,发展门到门全程物流服务。依托省内枢纽机场、支线机场及通用机场和国际、国内、省内3级航线网络,培育发展陆空联运。

3.构建干支衔接网络体系。推进沿边铁路重点段(临沧—普洱—蒙自—文山—广西靖西)建设,充分发挥南昆铁路通道作用,扩大与北部湾各港口联动发展能力。重点推进水富港、富宁港、关累港等港口物流设施和集疏运体系建设,打造畅通高效的干线航道网。综合考虑大宗货物运量和铁路建设时序等因素,推动具备条件的大型工矿企业、工业园区、物流园区接入铁路专用线。

(六)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物流企业

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提升中小物流企业专业化能力,培育壮大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物流企业,推动物流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活起来、强起来,加快实现市场主体数量倍增。

1.培育发展物流龙头企业。建立重点培育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名录库,按照“一企一策”精准化培育。鼓励并引导物流龙头企业全方位参与国家与省级物流枢纽设施建设与运营,与物流枢纽承载城市政府平台公司开展市场化合作,培育一批资源整合能力强、运营模式先进的物流枢纽运营主体。

2.优化物流市场主体结构。支持我省中小物流企业专注跨境物流、冷链物流、城乡物流、智慧物流、航空物流等市场细分领域,重点发展一批组织化程度高、专业服务能力强、具有品牌优势和创新型科技型的“专精特新”物流企业。开展省级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持续创建国家供应链创新与应用示范。

3.提升行业集中度和影响力。推动有条件的州、市成立物流或供应链服务行业协会,促进行业健康有序发展。鼓励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参与国家A级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星级冷链物流企业评级,推动国家A级物流(供应链服务)企业实现数量倍增。聚焦现代物流全产业链招商,精准对接一批合作意向度高的大企业,引进一批强链补链延链的国内外物流领军企业。

(七)加快传统物流全要素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升级

大力发展数字物流,推动建立贯穿生产、分配、流通、消费等各环节的智慧物流体系,全面提升现代物流业对创新型云南和数字云南建设的支撑服务能力。

1.提升智慧物流公共服务水平。提升云南省现代物流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公益性、开放性和共享性,推动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平台之间可靠、安全、高效、顺畅的物流信息交互共享。培育发展一批智慧物流信息平台,全面提高物流全过程透明、可视、可追踪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2.加快物流全要素数字化转型。重点布局建设一批新型物流基础设施,在仓储、运输、配送、装卸搬运等环节推动物流新技术的应用。支持企业充分利用自动化、智能化的传输、装卸、分拣、包装等技术装备,加快传统仓储设施智能化改造,推动无人仓等智慧物流项目建设。支持有条件的物流园区和企业,引进多层穿梭车、高密度存储穿梭板等设备,开发建设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仓储设施。

3.培育现代物流科技研发能力。支持我省龙头物流企业联合高校等科研机构,加强物流行业科技研发与科技成果转化,打造具有公共服务能力与示范效应的物流创新服务平台,开展物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八)聚力打造面向南亚东南亚国际航空物流枢纽

衔接云南省民航“十四五”发展规划、昆明国际航空枢纽战略规划,统筹航空物流网络建设,促进航空物流与特色优势产业融合发展,打造连接国内、通达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国际航空物流枢纽。

1.构建广覆盖航空物流网络。依托昆明国际航空枢纽,优化完善国际国内航空物流网络,推进与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全货机航空货运航线建设,发展经南亚延伸至西亚和非洲、经东南亚延伸至澳新地区的货运网络,逐步拓展至欧美的洲际货运航线。加强与北京、上海、广州大型枢纽机场及国内主要经济区联系,提升昆明作为国内至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中转枢纽地位,打造南亚东南亚航空物流集散中心和跨境物流转运中心。

2.建设多层级航空货运设施。构建以昆明国际航空枢纽为核心,丽江、西双版纳、芒市为区域次枢纽,其他支线机场为补充的运输机场体系。推动昆明、丽江、西双版纳、芒市等重点机场完善货运配套设施,服务临空产业发展,打造空港型物流枢纽。建设以口岸机场为主导的陆空联运集疏运网络,促进航空物流通道与干支配物流网络无缝衔接。盘活支线机场资源,探索在有条件的通用机场建立小型货物转运中心。支持具备条件的州、市建设无人机物流枢纽,探索发展无人机配送等新模式。

3.培育特色化临空物流产业。结合昆明空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鼓励鲜花、野生菌、生物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在昆明长水机场周边布局,推动航空物流与跨境电商、冷链物流、医药物流等特色物流产业联动发展。依托昆明空港经济区,积极承接电子信息、智能设备制造、出口加工业等产业转移。发挥昆明国际航空枢纽优势,吸引南亚东南亚水果、鲜活水产品等经昆明转运至国内城市。加强航空偏好型货源开发,大力提升航空货邮吞吐量,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九)推广绿色低碳可持续现代物流业发展新模式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推动物流全链条、各领域绿色化发展,营造绿色物流发展环境,增强现代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发挥积极作用。

1.推广绿色物流设施设备。在昆明、大理、玉溪等重点州市,深入推进城市绿色货运配送,推广节能和清洁能源运输工具与物流装备,鼓励企业使用符合标准的低碳环保配送车型。发展绿色仓储,鼓励节能环保型仓储设施建设。在冷链物流领域推广使用具有绿色环保、耐腐蚀、无虫害、无细菌等特性的铝制托盘,提升生鲜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障水平。鼓励各州、市布局建设充电桩、加氢站,提高新能源或清洁能源货运车辆适用设施占比。

2.提升绿色物流发展水平。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环保包材,扩大绿色包装试点示范领域,推动货物包装和物流器具绿色化、减量化。推广1200mm×1000mm标准托盘,推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GS1)在托盘租赁领域应用,促进托盘等单元化装载器具循环共用。支持具备条件的制造、商贸企业发展逆向物流,优化供应链逆向物流网点布局,促进产品回收和再制造发展。结合我省交通物流领域“双碳”行动方案,开展绿色物流企业示范创建活动。

3.营造绿色物流发展环境。在曲靖、文山、昭通、红河、楚雄等运输结构调整重点区域,加强铁路、港口资源整合,鼓励工矿企业、粮食企业等将货物“散改集”,推进全省“公转铁”、“公转水”。鼓励州市研究制定新能源货车差别化通行管理政策。探索建立物流领域碳排放监测体系,推动物流企业完善绿色节能低碳运营管理流程和机制,培育集节能减排技术、管理、运营等于一体的物流服务企业。支持省内高校与科研机构开展物流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研究,推动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十)着力提升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物流应急能力

加强应急物流体系建设,构建布局合理、衔接顺畅、平急结合、安全高效的物流设施和服务网络,增强应对各类突发情况的应急物流供应链弹性水平,提高物流应急响应能力。

1.强化应急物流功能建设。统筹建立一批特色鲜明、平时服务、急时应急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项目,鼓励省内龙头物流企业在建设现代物流与流通设施时,兼顾布局重要物资应急储备功能。充分依托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骨干冷链物流基地等,强化专用仓储、隔离区、快速中转换装等功能,形成辐射全省的应急物流网络体系。

2.提升应急物流装备水平。重点在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丽江三义国际机场、西双版纳嘎洒国际机场、德宏芒市国际机场,探索航空运输能力社会化储备机制,依托具有物流投送能力的全货机、直升机、无人机等专业设备,实现应急物资快速运输、快速抵达。推广“无接触”应急物流装备水平,在具备条件的州、市开展无人车(机)配送、城市地下配送等新模式。

3.健全应急物流保障机制。引导各州、市全面梳理生活必需品、医疗物资供应、物流中转等重要仓储、配送设施,建立省级重点保供企业、单位名录库,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形成平急结合的应急物流能力储备。加强应急物流调度、能力储备、监测评估等相关机制研究,在突发事件交通管控下,通过分区分级、大数据跟踪等精细化管理方式,保障应急物流车辆通行。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行业治理能力

健全完善高位统筹、部门协作、上下联动的领导推进机制,加强对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重大举措、重大问题、重大政策的统筹协调,形成强有力的工作推进合力。探索创新物流行业治理新模式,理顺现代物流业管理体制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州、市成立现代物流业发展服务和促进机构。鼓励国家和省级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创新管理体制机制,借鉴省外经验做法,按照精简高效,企业化、专业化运作和与国际接轨的原则,进一步优化多种用人方式并存的用人机制和与绩效目标相适应的薪酬管理制度。

(二)提升要素保障水平

加大物流用地政策保障,鼓励州、市政府利用有效载体和多种渠道整合盘活存量土地资源,用于物流用途。鼓励政府负责土地平整并建设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企业负责建设经营性物流基础设施,约定土地物流用途并长期租赁的新型物流用地供应保障模式。各州、市应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对提高自有工业用地或仓储用地利用率、容积率并用于仓储、分拨转运等物流设施建设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发挥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对现代物流业的投资引导和产业结构调整作用。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多渠道统筹各类专项资金,优先支持重大公共物流基础设施、集疏运体系、物流信息化和标准化建设等项目。加大对物流企业“走出去”、国际货运班列、冷链物流、智慧物流、航空物流、城乡配送、供应链创新等细分领域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存货质押、仓单质押等业务,探索电子仓单质押融资服务。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规范发展供应链金融、普惠金融,加大对中小微物流企业的信贷支持。鼓励保险公司为入选省级重点物流企业名录库的企业获取信贷融资提供保证保险增信支持,加大政策性担保对入库企业的信贷担保支持力度。

(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政府围着企业转,企业有事马上办”,以更大力度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各州、市在物流领域开展“一照多址”改革,精简快递分支机构办理手续,全面实施快递末端网点备案管理。在RCEP合作框架下,探索海关监管结果互认。全面推进“两步申报”、“提前申报”等便利化措施,提高通关效率,打造新时代平安、效能、智慧、法治、绿色“五型”口岸。加强物流领域收费行为监管,清理规范各类涉企收费。深入推进治超联合执法常态化、制度化,细化执法流程,严格执行全国统一的治超执法标准。提高城市配送车辆通行管理精细化水平,对新能源城市配送车辆给予更多通行便利。深入落实物流领域税费优惠政策。

(五)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组织建立促进现代物流业创新驱动发展的共性技术研发体系,统筹开展全省现代物流业科技研发平台培育工作,在智慧物流、国际多式联运等领域支持龙头物流企业与高校联合成立研发机构,建立智能化、大数据、综合性物流信息平台。聚焦国际多式联运、跨境物流、智慧物流、冷链物流、物流降本增效等领域,开展现代物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应用示范。重点补齐物流科技成果转化短板,促进先进运输和仓储技术、智能物流装备等科技成果切实向现实生产力转移转化。

(六)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制定物流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物流人才培养,打通人才政策“最后一公里”。推动省级和各州、市人才支持政策相互衔接、人才工作体系相互配套、人才发展平台相互支撑,构建与国际接轨的物流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构筑国际化物流人才高地。在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产业领军人才”等专项中,倾斜培育一批全省物流产业领军人才和科技骨干。依托省内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开展在职人员物流专业技能培训,提升从业人员整体水平。

六、环境影响评价

(一)环境影响分析依据

本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对规划实施中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

(二)环境影响现状调查

“十三五”时期,全省现代物流业发展始终贯彻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围绕打赢蓝天保卫战,扎实推进柴油货车污染治理攻坚战行动,积极推广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运输工具和节能型绿色物流基础设施,大力发展多式联运、甩挂运输等先进运输组织方式,鼓励包装物重复使用和回收再利用,提高托盘等标准化器具和包装物循环利用水平,推动绿色物流发展。但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对环境带来一定影响。比如,物流园区类项目建设、渣土运输等对周边环境影响和产生噪声、扬尘污染;因加工技术水平和加工方式现代化程度低造成包装物资源浪费或过度消耗,以及物流配送中包装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运输车辆尾气排放及非尾气排放物对大气的污染等。

从“十三五”时期全省现代物流业的建设、发展和实践来看,物流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活动对环境所产生的影响,可通过发展绿色物流,采取有效措施、应用先进技术等加以预防和控制,大幅降低现代物流业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影响。比如,通过发展物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安装必要防护装置、改进装备技术水平,能有效降低对周边区域的环境影响,减少噪声污染;通过促进形成环境负荷低、循环利用高效的物流运行服务体系,有助于降低污染排放;通过减少冗余运输环节,提高货物运输效率,推动区域内产业结构和污染控制体系的优化升级,能够有效降低对大气环境的影响等。

(三)环境影响预测评价

现代物流业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先导性产业,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与其他产业相辅相成。社会物流需求越旺盛、物流业越发达,市场越繁荣,经济社会发展就越有活力。同时,现代物流业中运输、仓储、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信息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物流活动所产生的土地资源消耗、燃油消耗、尾气排放、噪声污染、扬尘污染、固体废物等,不可避免的对环境带来影响。因此,本规划指导思想中专门提出,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布局合理、技术先进、便捷高效、绿色环保、安全有序的现代物流体系;主要原则中提出坚持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推动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绿色化,降低总体能耗和排放水平。同时,将推广绿色低碳可持续的现代物流业发展模式作为规划的主要任务之一,提出要推广绿色物流设施设备,提升绿色物流发展水平,营造绿色物流发展环境。

(四)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本规划实施过程中将督促各州、市人民政府和各类市场主体,强化绿色发展理念,严格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规划实施组织领导和工作督促,采取有力有效措施预防和减缓可能会对生态环境带来的不良影响。

1.提升集约绿色发展水平。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严格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云南省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等要求,加强行业部门间的交流与沟通,综合考虑产业基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比较优势进行物流产业布局。在碳中和、碳达峰战略导向下,深入贯彻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各类物流设施设备使用清洁能源比例,倡导和鼓励企业加强智能化、绿色化装备应用,推动物流作业环节和物流管理全过程绿色化发展,降低总体能耗和排放水平。

2.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在充分征集全省16个州、市发展需求基础上,按照“实施一批、推进一批、储备一批”的原则,规划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全省重点推进的100项重大标志性项目,包含在建、新开工和拟开工3类。项目实施前均需要履行项目立项(审批、核准或备案)、用地、规划、环保、施工许可等合法手续。项目建设过程中,由项目所在地有关政府部门督促项目实施主体依法严格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维护生态安全的责任,建立健全不良环境影响的监测和预防减缓措施,采取有效措施和先进技术加以控制,强化项目建设全过程环境管理,使其降低至可承受范围之内,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3.加大环境影响监管力度。加强对物流企业的环境监管力度,鼓励企业建立环境风险应急机制,针对可能发生的重大环境风险事故制定详细的环境风险应急预案和处置措施。鼓励和倡导企业推广使用节能环保设施设备,积极采用清洁能源车辆,发展绿色仓储设施,提高可循环利用包装物比例,搭建逆向物流体系。督促指导各州市,针对工业物流、大宗物流等重点物流园区项目,严格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各项法律法规规定,把好项目规划关、选址关、建设关。

附图:云南省现代物流业空间布局图

附图
企业微信截图_16601241342712

将全文内容保存为word文档
下一篇: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推进深圳市合同示范文本工作的实施意见
上一篇:日本修改《食品、添加剂等的规格基准》(8月10日更新) (生食发0810第1号)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