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的意见》(豫政办〔2011〕110号)(以下简《意见》),实现全省奶业跨越式发展,确保到2020年完成千万吨奶业发展目标,特研究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提高认识,坚定推进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的信心和决心
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是省委、省政府推动畜牧业再上新台阶的重大战略举措,为全省未来10年奶业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指明了方向,对提升我省奶业大省、奶业强省地位,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推动中原经济区建设,促进我省社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是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有利于提升全省奶业大省和奶业强省地位。近年来,全省奶业持续快速发展,形成了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豫东奶业示范区和豫西南奶业示范区等“一带两片”优势区和21个存栏超万头的奶牛大县。2010年全省奶牛存栏98.5万头,奶产量307.9万吨,分别居全国第六位和第五位,是全国重要的奶源主产省。但我省奶业发展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不高,还存在着奶牛存栏头数较少、发展基础较薄弱,科技应用水平较低、奶牛单产水平不高,乳制品加工能力较弱、产业带动能力明显不足等问题。《意见》的出台,为我省奶业发展理清了思路,确立了目标,对解决深层次问题制定了政策措施和办法,为破解奶业发展难题、推动全省奶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二是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有利于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奶业是畜牧业发展的朝阳产业,链条长、效益高、带动能力强。同时,奶牛作为食草动物,能够直接利用转化秸秆等粗饲料资源,因而受到世界畜牧业发达国家的推崇,成为衡量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但是目前我省奶业在畜牧业中比重低、贡献小,仅占畜牧业产值的5%,与生猪、家禽等优势产业的发展相比极不协调,也与我省饲草饲料资源优势不相匹配。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对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奶业比重,优化畜牧业产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三是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有利于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目前我省人均奶类占有量32.7公斤,居全国第十四位,与奶业发展先进地区和省份相比差距较大,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而且现有奶类消费主要集中在城市,农村市场人均消费不足3公斤。牛奶营养全、易吸收、价值高,被誉为人类健康的“白色黄金”,有“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之说,是国家未来重点发展的营养食品,市场前景广阔,潜力巨大。通过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到2020年全省奶类产量可达到1000万吨,人均占有量100公斤,基本能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消费水平。
四是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有利于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步伐。“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核心内容。奶业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奶业有利于充分利用丰富的秸秆等粗饲料资源,走以草代粮、农牧结合的发展路子,既节约粮食,又减少因秸秆焚烧造成的环境污染,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符合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同时,奶业具有承工启农的重要作用,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有利于拉动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三化”协调发展的目标早日实现。到2020年,预期可增加奶牛养殖场户收入72亿元,奶类产值达到350亿元,拉动乳品加工、饲草饲料、兽药、物流等相关产业实现产值2100亿元。
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是形势所需,大势所趋。各地要充分认识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的重大意义,切实增强加快奶业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思想统一到省政府发展奶业的重要决策上来,提振精神,坚定信心,强力推进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的实施。
二、突出重点,强力实施奶业“八大重点工程”
(一)奶牛大县建设工程。集中“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区)建设项目”、“ 河南省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专项资金”、“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和“畜牧业发展资金”等,重点向奶牛存栏超过5000头的大县聚集,迅速扩张奶牛大县的养殖规模和数量。省级财政重点扶持200头以上规模奶牛场,市级财政重点扶持100-199头规模奶牛场,县财政重点扶持50-99头规模奶牛场。鼓励发展存栏3-6万头的奶牛大县,对奶牛存栏超过10万头的大市、3万头的大县、一年内发展200头以上标准化规模奶牛养殖场超过10个的县、一年内扩张规模在20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建议省政府分别给予表彰,并优先安排相关项目资金。鼓励乳品加工企业加大奶牛规模养殖场建设力度,不断扩大自有奶源基地比例。实施奶牛倍增计划,2011--2020年,全省计划新建200头以上奶牛场3100个,其中200-499头规模场2000个,500-999头1000个,1000头以上100个。三年内奶牛存栏2万头的大县要向5万头迈进,1万头的大县要向3万头迈进,迅速提升奶牛大县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水平。力争到2015年全省奶牛存栏万头以上的县达到45个,到2020年全省奶牛大县达到80个,其中3万头以上的40个,5万头以上的25个,10万头以上特大县3-5个,奶牛大县奶牛存栏占全省总量的80%以上。
(二)奶牛良种繁育工程。一是大力推广高产奶牛冻精,提升奶牛品质。各地要广泛宣传高产奶牛冻精对提高奶牛生产水平、改善奶牛遗传性能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农业部奶牛良种补贴资金和河南省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专项资金,做好高产奶牛冻精招标采购、计划分配、发放配送及选种选配工作,利用3-5年时间,进一步提升我省奶牛遗传性能,使良种高产奶牛比例由目前的50%达到95%以上,使50%的规模奶牛场平均单产提高到7吨以上,其余6吨以上。二是大力推广性控冻精繁殖技术,迅速扩张全省基础母牛种群数量。河南鼎元和洛阳洛瑞要创新技术,改善设施,迅速增加性控冻精生产能力。各地要利用国家支持中原经济区建设有关政策,积极争取资金,加大性控冻精补贴力度,力争2012年-2014年每年推广5-10万剂,2015年推广20万剂,使全省奶牛养殖优势区域内适繁青年母牛性控冻精普及率达到30%以上,迅速扩群22万头。同时各地也要鼓励规模养殖企业积极从国外引进优质良种奶牛,给予财政补贴,提高养殖企业进口优质奶牛的积极性。三是扩大生产性能测定覆盖面,加快群体改良步伐。河南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HI)中心要搞好规划,改善技术装备,提高服务质量,扩大测定能力,由目前覆盖94个规模奶牛场扩大到所有规模奶牛场,测定奶牛数量由目前的3万头扩大到2015年的20万头,2020年达到50万头。四搞好规模奶牛场良种登记,科学指导选种选育。由河南省奶业协会和河南省畜禽改良站牵头,河南省生产性能测定中心和各市县畜禽改良站、规模饲养场(区)配合,通过制定河南省“荷斯坦奶牛良种登记规范”,推广应用“奶牛线性外貌评定”、“奶牛场信息管理”、“荷斯坦奶牛良种登记”和“奶牛生产综合管理系统”等软件,实现全省牛群记录、外貌鉴定和性能分析的制度化、科学化和现代化,并力争实现育种数据互联互通,构建全方位立体选种选育体系。五是加强奶牛良种供种体系建设。计划2012年到2015年在河南花花牛、河南鼎元、洛阳巨尔、洛阳生生、河南源源乳业、焦作多尔克斯、河南科迪、中原农牧、南阳三色鸽和周口金丝猴等养殖场分别建立规模1000头以上的奶牛育种核心场,核心群单产水平要达到10吨以上,既为全省提供优质母牛种质资源,又发挥核心场的辐射示范带动作用。河南鼎元、洛阳洛瑞和南阳昌盛等种公牛站要采取措施,加快升级改造,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提高冻精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奶牛优势区省辖市要建立健全奶牛冻精中转站,奶业大县要建立和完善人工授精中心站,从而形成完善的供种服务体系。
(三)养殖技术培训工程。一是组建河南省奶业产业体系专家组。组织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重点瞄准奶牛养殖环节关键技术,包括奶牛营养、繁殖育种、疫病防控、牧草种植和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领域,开展联合攻关,解决重大关键技术难题。培养市、县两级奶业技术师资力量,不断增强科技支撑能力。二是组建省市两级奶业专家服务团。主要对奶牛养殖企业进行技术培训、生产指导和咨询服务等,为奶牛养殖场提供智力支持,解决当前奶牛平均单产水平偏低的突出问题。重点要对单产低于6吨的奶牛养殖企业不同岗位、不同工种从业人员进行培训,每年至少全覆盖轮训一遍。鼓励专家采取技术承包和技术托管等方式对养殖企业开展技术服务,对平均单产连续三年每年增幅超过300公斤的奶牛场承包专家,建议省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三是建立高产奶牛科技示范培训基地。省、市两级要集中资金和项目优先扶持,筛选培育一批设计合理、管理规范、技术精湛、生产水平高、综合效益好的规模养殖场,作为培训基地,推广其在良种繁育、疫病防控、牧草种植、标准化生产、粪污治理、生态环保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四)质量安全保障工程。一是建立河南省生鲜乳生产和安全信息监管网络服务平台。加快生鲜乳信息监管网络服务平台建设,实现省市县三级对奶牛养殖场、生鲜乳收购站和生鲜乳运输车辆监管监测全覆盖。建设内容包括“数据资源库”、“监控系统”、“决策分析平台”、“分级、分权限信息查询及追溯系统”、“综合服务系统”、“综合管理系统”软件开发应用及相关硬件配备等。二是加强生鲜乳收购站标准化建设。到2015年,完成所有生鲜乳收购站的标准化升级改造,重点改造化验室、可视化监控系统、消毒防疫设施等。三是完善生鲜乳监测监管体系。重点加强市县两级监测能力建设。各地要积极申请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专项经费,省辖市要具备监测三聚氰胺、皮革水解蛋白、碱性物质、β-内酰胺酶、硫氰酸钠等违禁添加物的能力,县级要初步具备快速监测违禁物质添加与否的判定能力。四是搞好奶牛疫病防控及重点疫病疾病监测。坚持“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按照国家强制免疫计划,对奶牛A型口蹄疫进行强制免疫,强化免疫效果监测,对免疫抗体合格率低的奶牛及时进行补免,确保免疫密度和质量。加强乳房炎、繁殖障碍、肢蹄病和代谢病等常见病的防治,降低常见病发病率,加大对A型口蹄疫、布病、结核病和流行热的监测力度,扩大监测范围,增加检测数量和频次,对病原学检测阳性的按规定处理,及时消除隐患。加强奶牛流通环节的检疫监管,防止流通环节传播疫情。强化奶牛场综合防疫管理,严格养殖场动物防疫条件审查,指导奶牛场建立健全卫生防疫制度,规范免疫档案,对病死奶牛严格按照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落实奶牛疫病扑杀补贴政策。
(五)奶牛营养升级工程。一是搞好千万吨全株玉米青贮。积极引导奶牛养殖企业种植饲料玉米专用品种。采取自种或订单种植等方式推广全株玉米青贮,重点保障产奶母牛优质粗饲料供给。鼓励奶牛生产大县(市、区)建立玉米青贮专业服务公司,开展青贮玉米种植、加工服务和青贮玉米饲料的专业生产经营。鼓励新建500立方米以上大型青贮池,积极与农机部门沟通,将青贮收割机、运输车辆、铡草机、取料机、TMR机等纳入农机补贴范围。力争到2020年,全省完成全株玉米青贮由2011年的330万吨增加到1000万吨以上。二是搞好百万亩紫花苜蓿种植。三门峡、洛阳、南阳、信阳、新乡、平顶山和焦作等市所辖16个“南方易灾地区生态治理草地保护建设项目”县,要依托项目建设,认真规划,科学实施,每县连片种植紫花苜蓿2万亩以上;各地要充分依靠国家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计划,做好项目规划贮备,3000亩一个单元,组织紫花苜蓿生产,全省计划完成36万亩;鼓励养殖企业大力推广紫花苜蓿种植和应用技术,特别是连片种植300亩以上。按照1头母牛1亩地的标准,采用自种或订单契约式在周边发展紫花苜蓿种植。对发展连片种植较多的县,要积极鼓励成立专业化紫花苜蓿收割服务队,为各个奶牛场提供服务,到2020年,力争全省一半以上的规模奶牛养殖场配套种植紫花苜蓿,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三是推广六百万吨奶牛专用饲料。积极支持饲料企业研发奶牛专用饲料,迅速扩大企业的生产能力,逐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场认知度。2015年前,实现所有规模奶牛场户全部普及奶牛专用饲料,到2020年,力争全省奶牛专用饲料生产量达到600万吨。
(六)乳企龙头培育工程。一是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鼓励乳品加工企业进行组织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通过企业兼并、重组、联盟等形式,扩大生产规模,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力争到2020年,全省年销售额超10亿元的大型乳品企业达到10个以上,其中100亿元以上超大型企业1-2个;在扶持现有企业的基础上,继续引进国内外知名乳品企业,尤其是世界奶业20强企业1-3家到我省安家落户;筛选基础好、潜力大龙头企业,做好发展规划,制定特殊政策,帮助企业解决难题,促进企业早日上市,力争到2020年,全省奶业上市企业达到2-5家,扩大企业融资规模。二是实施高端乳品产业链培育工程。要把紫花苜蓿种植、全株玉米青贮、TMR技术应用、优质高产奶牛群培育、DHI测定、疫病防控等作为培育优质奶源基地的核心技术措施落实到位,确保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奶源。鼓励龙头企业瞄准国内国际高端市场,加大研发力度,创新技术、改进工艺,生产出脱脂奶粉、乳清粉、乳蛋白、乳糖、有机奶、功能牛奶、奶酪、黄油等适合不同消费群体的新产品,力争到2020年我省高端乳制品比例达到20%以上。三是实施品牌带动战略。鼓励企业走自主创新和规模效益发展之路,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加强企业品牌宣传,特别是加强本土企业公益性广告宣传,逐步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公众认知度。四是推进现代奶业产业化经营。鼓励乳品加工企业建立自有奶源基地和生鲜乳收购站,提高奶源自有化比例,同时通过农民合作社、奶业协会及产业联盟等形式,构建完善奶牛养殖场和养殖小区与乳品加工企业的对接机制,真正实现奶业产业链各环节的一体化经营。
(七)消费市场开发工程。一是加强奶业文化宣传。要通过各类媒体、奶业专栏、公益广告等形式和渠道,大力宣传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的重要意义,特别是宣传牛奶的营养和饮用牛奶好处。同时借助现有奶业加工龙头企业、奶牛养殖场、生鲜乳收购站等平台,建立奶业文化宣传基地、学生科普教育基地、奶业文化博物馆、奶业观光旅游基地等,提高社会对奶业的认知度,增强公众消费信心。二是推广“学生饮用奶计划”。借助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申请财政资金对学生饮用奶进行补贴,加大学生饮用奶推广力度,重点在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推广学生饮用奶。同时,要鼓励大型乳制品企业,如蒙牛、伊利、巨尔等积极推广学生奶。三是开发农村和老年人乳品消费市场。积极开展乳品知识宣传及乳品促销下乡活动,利用交通要道、十字路口、村镇集市、中小学校、养老院等场所,设置永久性墙体标语、宣传条幅,奶业宣传专栏,鼓励农村超市设立奶品专柜,逐步培养农民和老年人牛奶消费习惯,扩大乳品消费份额。四是实施奶业推广年和宣传月活动。将2012年作为河南省奶业推广年,每年5月份作为牛奶消费宣传月。各地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卓有成效的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奶业消费氛围。
(八)生态环境保护工程。计划重点对存栏2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工程。通过建立沼气池,生产沼气能源,沼液发酵等净化处理作为肥料灌溉农田,固态牛粪经坑式堆肥发酵,生产有机肥,从而实现奶牛粪便的资源化利用,为建设全国农牧工混合循环经济示范省探索一条新途径。一是各地要积极鼓励奶牛规模养殖企业申报国家资源化利用项目,建立沼气池和有机肥生产线,走“养殖-有机肥加工-牧草种植-养殖”,“养殖-有机肥加工-农业种植-秸秆粗饲料加工-养殖”和“种植-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循环发展的路子。二是依托 “河南省畜牧养殖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解决环境保护、农牧业资源化利用的工艺技术和推广问题。借助“河南省田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覆盖全省的专业化销售网络,组建产业联盟,解决养殖企业有机肥销售问题。三是借助国家农业部启动的沼液服务体系建设和沼液有机肥工程,与县乡级能源站搞好衔接,利用国家配给县乡能源站的沼液车,收集发酵沼液供给种植基地,解决沼液出路问题。
三、加强领导,重点落实好奶业发展“五项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建立组织,健全机制。各地,特别是奶牛优势产区省辖市和奶业生产大县要健全奶业管理机构,进一步加强对奶业发展的领导,把奶业发展作为本区域未来十年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畜牧业综合效益的关键举措,强力组织,强力实施,强力推进。认真研究推动奶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和机制,时刻关注奶业发展中遇到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凝聚社会发展奶业的合力,搞好协调,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当好政府的参谋和助手。二是建立激励机制。各地要按照《意见》的要求,把奶业发展纳入各级畜牧部门年度考核体系,建立目标责任制。省局将于每年年底对各地奶业发展情况排序,参照省政府表彰内容与标准给予表彰和奖励,并作为项目资金安排的重要依据。三是制定实施方案。各地要结合本地实际,按照《意见》要求,突出项目,制定奶业发展实施方案。
(二)强化扶持政策。一是认真落实好现有奶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如利用国家和省财政近年来正在实施的奶牛良种补贴、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奶站标准化建设补助、标准化奶牛场示范创建补助、奶牛保险补贴、生产性能测定补贴、牧草种植补贴、畜牧业机械补贴、现代农业发展资金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世行项目、扶贫开发项目等,撬动奶业发展。二是制定奶业发展扶持政策。省政府设立了河南省实施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专项资金,2012年安排3000万元。各级畜牧业发展资金要向奶业倾斜。奶业优势区省辖市和奶牛大县要设立奶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用于奶业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体系建设、招商引资、企业贷款贴息等。三是各地要将奶业用地纳入乡镇土地利用规划,做好奶业发展用地储备,按设施农业用地管理。奶业生产用水、用电执行农业生产水电价。
(三)创新运作机制。一是创新奶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继续创办好农民合作社,使全省现有奶牛养殖小区全部加入农民合作社;加快奶业专业协会建设,完善机制,充分发挥协会的服务功能,使所有规模养殖企业和农民合作社都自愿加入协会;积极探索产业链合作联盟、研发合作联盟、技术标准联盟、废弃物治理产业联盟、上市联盟、品牌联盟等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和运作机制,提高奶业组织化程度。二是创新种养结合、可持续发展生产经营模式。标准化养殖场要通过土地流转、承包、租赁等方式获得与其养殖规模相配套的土地,探讨“种植-养牛-有机肥”,“种植-养牛-生物循环利用”,“种植-养牛-沼气-发电”等种养循环生态发展模式,实现资源化循环利用。三是创新奶业产业一体化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奶业龙头企业-生鲜乳收购站-奶牛养殖场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拉动作用和奶牛养殖场户的支撑作用,实现产业链的有机融合。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合作、承包、租赁、独资等形式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和生鲜乳收购站,扩大加工企业奶源自有基地比重,提高产业一体化程度。四是创新奶牛养殖小区向规模养殖场转型机制。采用出租、转让、收购、租赁、合作、股份等形式,引导养殖小区向规模场集约经营发展转型,逐步实现奶牛养殖一体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在机制转型过程中,各地要积极探索循环经济型、质量效益型、集约经营型、自主创新型、文化导向型、产业一体型等现代规模化奶牛场饲养模式及运作机制。五是构建生鲜乳收购价格调控机制。各地要建立由发改、畜牧、奶业协会、加工企业、养殖企业、合作组织等部门组成的价格协调委员会,核定生鲜乳生产成本,制定定价办法,定期召开生鲜乳价格协调会,出台最低保护价和指导价,形成“价格监测、价格协调、价格形成、价格浮动、按质计价、价格确定、价格发布”的机制,促进全省奶业持续健康发展。
(四)增强科技支撑。紧紧围绕奶牛遗传育种、奶牛繁殖生物技术、高效饲养管理、优质饲草生产、奶牛疫病防控、乳品加工技术等领域,积极开展与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省农科院、河南科技大学、河南科技学院、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河南花花牛集团、河南鼎元公司、河南DHI中心等产学研单位以及国家奶牛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和奶牛产业体系试验站等的合作,重点抓好“奶牛不同养殖模式及营养高效调控技术集成”, “奶牛高效繁殖生物技术组装与集成”,“奶牛性能测定在奶牛选育和饲养管理中的应用”, “紫花苜蓿优质高产栽培及干草收获加工贮藏利用技术集成”,“奶牛乳房炎、慢性子宫内膜炎、肢蹄病和代谢病综合防治集成”,“奶牛清洁生产与生鲜乳质量安全技术集成”,“不同规模奶牛场种养一体化循环模式研究”等7大科技攻关项目,为我省奶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完善融资机制。一是整合申请财政扶持资金。积极整合现有的发改、财政、科技、农业、环保、畜牧、扶贫等部门的财政扶持资金,申请新的奶业项目扶持资金,加大奶业财政投入。二是加大信贷投入。依托畜牧业担保公司,开展奶牛保险,推广多户联保、龙头企业担保和银行等级授信贷款等,创新抵押担保形式,扩大银行信贷,破解奶业发展资金不足的难题。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坚持大开放、大发展的理念,结合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发展战略,建立奶业招商引资项目库,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围绕奶业发展重点,开展多种形式的招商活动。四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通过宣传发动,政策激励,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工商行业资本向奶业转移,充分发挥社会资本在实现“千万吨奶业跨越工程”中的主渠道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