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法规草案? 地方法规草案?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呉/a>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呉/h1>
扫描二维 分享好友和朋友圈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2022-03-28 11:22:42 来源9a href="http://www.szrd.gov.cn/rdyw/fgcayjzj/content/post_777099.htm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深圳人大罐/a> 浏览次数9span id="hits">771
核心提示: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成果,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保护人民健康,推进健康深圳建设,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div>
发布单位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 2022-03-25 截止日期 2022-04-08
有效性状?/th> 地区 深圳币/td>
备注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传承和创新发展,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对市政府提交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了审议。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根据常委会审议意见对法规进行了修改,形成了《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为深入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根据《深圳市制定法规条例》规定,现将征求意见稿和有关说明?ldquo;深圳人大?rdquo;?ldquo;深圳政府在线?ldquo;深圳新闻?rdquo;公布,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p>

有关意见建议可通过寄送、电邮或者传真等方式反馈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室。征求意见截止日期为2022??日、/p>

地址:深圳市福田区市民中心A?11室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办公宣/p>

邮编?18035

传真?8101041

电子邮箱:fzwyh@szrd.gov.cn

深圳人大网:www.szrd.gov.cn

深圳政府在线:www.sz.gov.cn

附件1 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doc

附件2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的说明.doc

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厄/p>

2022??5?/p>

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侊/p>

(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p>

?nbsp; 彔/p>

第一 总则

第二 中医药服加/p>

第一 中医药服务机枃/p>

第二 中医药服务人呗/p>

第三 中医药服务规茂/p>

第三 中药保护与发屔/p>

第一 中药产业

第二 中药制剂

第四 人才培养与科研支?/p>

第一 中医药人才培兺/p>

第二 中医药人才评件/p>

第三 中医药科研支?/p>

第五 中医药传承与传播

第一 中医药传找/p>

第二 中医药传?/p>

第三 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第六 保障与监箠/p>

第一 保障措施

第二 监督管理

第七 法律责任

第八 附则

第一 总则

第一条【立法目的】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优秀传统成果,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传承创新发展,保护人民健康,推进健康深圳建设,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条例、/p>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条例适用于深圳经济特区内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与发展、中医药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及其保障与监督管理等相关活动、/p>

第三条【基本原则】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利用现代科技等人类文明成果,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推进中医医疗、预防、保健、健康管理、科研教育、产业、文化全面协调发展、/p>

第四条【政府责任】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完善中医药管理和服务体系,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传承、创新、发展机制,保护、引导、支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p>

第五条【联席会议制度】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由相关部门组成的中医药发展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主要履行下列职责9/p>

统筹、协调、指导辖区中医药工作:/p>

研究促进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的方针政策:/p>

指导、督促、检查有关中医药政策措施的落实;

协调解决中医药事业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p>

市、区中医药发展工作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由市、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承担、/p>

第六条【部门职责】市、区卫生健康主管部门(以下称中医药主管部门)是本行政区域内中医药管理工作的主管部门、/p>

市、区发展改革、教育、科技创新、工业和信息化、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保障、规划和自然资源、商务、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市场监管、医保、金融监管、城管和综合执法、外事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保障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p>

第七条【专家委员会职责】市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成立中医药改革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中医药改革重大项目、重大决策、重点事项等提供咨询、论证、指导和实施情况评估等服务、/p>

第八条【社会组织】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充分发挥中医药学会、协会等社会组织的作用,支持其依法开展行业自律管理、学术交流、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宣传教育等活动、/p>

第九条【社会参与】鼓励社会力量通过捐赠、投资、设立基金等方式参与中医药事业建设,提供帮助和支持、/p>

第十条【中医药宣传】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和知识普及,提高公众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p>

每年10?2日为本市中医药文化宣传日。每?0月,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教育、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市场监管等有关部门组织开展中医药健康公益宣传、知识讲堂、学术交流、产品展览、服务体验等中医药文化活动、/p>

第二 中医药服加/p>

第一 中医药服务机枃/p>

第十一条【中医药服务体系】市人民政府应当将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建设纳入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完善由中医医疗机构、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科室、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组成的中医药服务体系、/p>

第十二条【公立中医医院建设】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至少在本市每个行政区举办一家公立中医综合医院或者中西医结合医院、/p>

合并、撤销公立中医医疗机构或者改变其中医医疗性质的,应当征得上一级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的同意,并报省中医药主管部门备案、/p>

第十三条【社会办中医医疗机构】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以及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康复医院、护理院、社区健康服务机构等医疗机构、/p>

鼓励社会力量举办连锁中医医疗机构、/p>

第十四条【非中医类医院建设】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和其他有条件的专科医院应当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床位数应当不少于五十张或者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的百分之五、/p>

第十五条【社康机构】社区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应当配备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以下简称中医师)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中医药服务、/p>

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社区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的具体标准、/p>

社区健康服务站应当提供中医药服务,鼓励配备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p>

第十六条【中医护理门诊】鼓励医疗机构开设中医护理门诊,提供中医护理、康复指导、养生保健、中药药膳和中医适宜技术等服务、/p>

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中医适宜技术目录,并动态调整、/p>

第十七条【中医医疗联合体】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建立中医医疗联合体,通过临床带教、业务指导、科研和项目协作、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以下简称中药制剂)共享、学术活动和培训共享等多种方式,共享优质资源,带动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同质化均衡发展,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p>

鼓励中医医疗机构根据需要与有关医疗机构开展远程医疗协作。支持医疗机构根据需要参与中医医疗联合体、/p>

第十八条【中西医协作】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以及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和设有中医科室的专科医院应当建立中西医协作机制,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开展多学科会诊时应当根据病情需要邀请中医师参加、/p>

鼓励非中医医疗机构在医疗卫生服务中坚持中西医结合,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诊疗、康复、养生保健等方面的特色优势作用、/p>

第十九条【养老服务】鼓励养老机构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开展中医药健康养老服务,形成融医疗、照护、康复、养老等为一体的中医药特色健康养老服务模式、/p>

第二十条【中医养生保健机构】支持社会力量依法规范举办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中医养生保健机构主体登记的经营范围应当注明非医疗类、/p>

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和提供养生保健服务的个人不得开展医疗活动,不得以中医药名义进行宣传或者进行带有医疗性质的宣传、/p>

第二 中医药服务人呗/p>

第二十一条【中医从业人员】中医医疗机构配备医疗卫生人员应当以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中医药科室负责人应当由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担任、/p>

第二十二条【加注中医专业】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经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可以申请增加注册中医类别的相关专业作为执业范围、/p>

第二十三条【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非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符合下列条件可以依法开展相应的中医药服务:

(一)参加省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举办或者认可的西医学习中医的培训并考核合格,可以依法开具中医药处方、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等中医药服务;

(二)参加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经区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可以开展经培训考核合格的中医适宜技术;

(三)参加所在医疗机构举办或者认可的中成药知识培训,可以开具中成药处方、/p>

第二十四条【医学毕业生】具有医学专业学历但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或者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员,可以在中医师指导下非独立开展中医药服务、/p>

第二十五条【中医护理人员】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护士,可以开展限制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以外的中医适宜技术:

(一)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护士,经所在医疗机构授权;

(二)非中医护理专业毕业的护士,参加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经区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可以开展经培训考核合格的中医适宜技术、/p>

第二十六条【中医专科护理执业活动】取得深圳市中医专科护士证书或者参加省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举办的中医护理骨干人才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士,经所在医疗机构授权,可以在医疗机构中医护理门诊或者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开展下列执业活动:

(一)开具限制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以外的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单并实施治疗;

(二)开具中医养生保健、中医传统功法、食疗药膳、中医健康教育等非药物处方;

深圳市中医专科护士还可以按照专科护士执业活动的有关规定开展其他执业活动、/p>

第二十七条【中药师】中药师可以在医疗机构从事中药调剂、加工,中药质量控制和指导合理用药等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工作、/p>

中药士、中医师参加中药调剂技术培训,经区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从事中药调剂工作、/p>

第三 中医药服务规茂/p>

第二十八条【中医医疗机构】中医医疗机构和非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科室应当主要运用中医药理论、技术和方法提供中医药服务,推广和应用中医适宜技术、/p>

第二十九条【纯中医诊疗】纯中医治疗医院、中医馆、中医诊所等纯中医治疗医疗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配置检验、检测等现代科学技术设备,满足辅助诊断、疗效判断和科学研究、临床教学等需要、/p>

除紧急救治和麻醉外,纯中医治疗医疗机构应当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和针灸、拔罐、推拿等非药物疗法开展诊疗服务,以及中药调剂、汤剂煎煮等中药药事服务、/p>

第三十条【中医健康管理服务】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应当按照与居民签订的居民健康管理服务协议,为居民提供中医健康监测、健康状态辨识评估与干预、咨询指导、养生保健、疾病诊疗和康复等中医药健康服务、/p>

第三十一条【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可以提供中医健康状态辨识与评估、咨询指导、健康干预等中医养生保健服务,但不得开展疾病诊疗活动、/p>

鼓励中医医疗机构开展治未病工作,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p>

第三十二条【互联网+中医药】中医医疗机构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依法开展中医远程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p>

取得开展互联网诊疗活动资质的中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提供中医互联网诊疗服务,并遵守网络安全规定,确保患者信息安全、/p>

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按照有关规定提供中医诊疗、中医护理、中医药咨询以及中医药知识宣传、推广等服务、/p>

第三十三条【药事管理】医疗机构提供中药服务,应当建立健全中药药事管理制度,遵守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以及中药处方与调剂规范等要求,建立中药处方点评制度,保障安全、合理用药、/p>

第三十四条【药事管理】基层医疗联合体或者连锁中医医疗机构,可以实行中药统一审核、调剂、配送等、/p>

鼓励医疗机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智慧中药房,开展中药拾方、包装、代煎、配送等服务,也可以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提供中药饮片和代煎配送等服务、/p>

第三十五条【中医药上门服务】符合规定条件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上门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中医医疗服务、养生保健指导、中药用药指导、中医居家护理等中医药服务。具体管理办法由市中医药主管部门会同医疗保障部门另行制定、/p>

第三 中药保护与发屔/p>

第一 中药产业

第三十六条【中药产业规划】市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和完善中药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加快中药产业发展、/p>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推动中药产业集群发展,支持中药企业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推动中药生产工艺标准化、现代化、/p>

第三十七条【产业发展】鼓励利用符合规定的山地、林地开展中药材规范化、现代化种植。支持企业建设道地中药材种植基地、专业市场和交易中心,发展与完善中药材现代商贸相关的仓储物流、加工、检验检测、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等配套服务、/p>

支持建设濒危中药用动植物保护区、动植物园,依法保护和利用药用动植物资源,开展濒危动植物、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p>

第三十八条【中药质量】中药生产、经营企业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加强中药管理,确保中药质量安全、/p>

加工和生产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不得使用掺杂使假、染色增重、霉烂变质等质量不合格的中药材,不得采用违反规定的加工方式、/p>

中药质量检验检测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中药质量检验检测,确保检验结果合法、真实、准确、/p>

第三十九条【中药新药】鼓励研制中药新药和生产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支持药品生产企业运用现代技术和工艺研究开发传统中成药,鼓励进行二次开发研究,提升药品质量和疗效、/p>

第四十条【验方和中药研发】鼓励企业、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医疗机构,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开展中医药理论、中医药研发和中医药技术方式方法研究,开发经方、验方、秘方,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中药品牌、/p>

第四十一条【产品研发】鼓励企业研发、生产、推广以岭南道地中药材、特色中药材为原料的药膳、药饮、化妆品、药浴等产品、/p>

鼓励医疗机构、养生保健机构、餐饮机构提供药食同源的中药药膳服务、/p>

第二 中药制剂

第四十二条【区域中药制剂中心】市、区人民政府应当支持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区域中药制剂中心、/p>

区域中药制剂中心应当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推动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科研、生产、教学协调发展、/p>

区域中药制剂中心可以依法委托第三方制剂室、药品生产企业加工配制中药制剂、/p>

第四十三条【中药制剂应急使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期间,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中医药专家研究确定中医药防治方案和中药协定处方,指定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或者中药企业集中代煎,在本市调剂使用、/p>

第四十四条【中药加工】医疗机构可以根据临床需要对中药材或者中药饮片进行下列加工,不纳入中药制剂管理:

加工成细粉,临用时加水、酒、醋、蜜、麻油或者其他中药传统基质调配后外用:/p>

鲜药捣碎、榨汁、煎煮;

受患者委托,应用传统工艺,以一人一方的方式对医师处方用药进行加工处理、/p>

医疗机构邀请其他医疗机构的中医师为患者会诊的,经患者同意,可以使用会诊中医师所在医疗机构依法加工的中药材或者中药饮片、/p>

第四十五条【中药炮制】符合下列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在本医疗机构内炮制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并向市市场监管部门备案9/p>

(一)具备符合炮制中药饮片的条件、设施;

(二)具有三年以上炮制经验的中药学专业技术人员;

(三)具有炮制相关中药饮片的质检制度、/p>

医疗机构炮制的中药饮片应当符合有关药品标准,确保质量安全、/p>

医疗机构不得炮制应当按照麻醉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和毒性中药饮片、/p>

第四 人才培养与科研支?/p>

第一 中医药人才培兺/p>

第四十六条【人才培养体系】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完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规范化培训、继续教育、业务考核、能力评价等职业全周期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医药人才培养与使用激励机制、/p>

鼓励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健康管理以及高层次复合型等中医药人才、/p>

第四十七条【中医师承制度】市、区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建立完善中医师承学员(含中药、中医护理)遴选、培训管理、考核评价等制度,推进中医师承制度与职称评审、专业技术能力评价、医务人员绩效考核和工资分配等制度衔接、/p>

第四十八条【中医药教育】支持知名中医药院校来本市合作共建中医药院校或者学科、举办中医医疗机构,推进本市高等院校开设中医药专业,大力发展中医药职业教育、/p>

中医药院校应当强化中医思维培养和中医临床技能培训,并作为学生学业评价的主要内容。高等院校开展临床医学教育,应当将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中医基本技能纳入学生专业课程、/p>

第四十九条【继续教育】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教育、人力资源保障、市场监管等部门完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p>

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应当按照规定参加继续教育,所在机构应当为其接受继续教育创造条件、/p>

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完善西医学习中医制度,将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应用等内容纳入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继续教育和全科医师转岗培训内容、/p>

第五十条【中医全科医师】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中医全科医师培训,提高社区健康服务机构中医全科医师比例,定期选派基层中医全科医师到三级甲等中医综合医院或者中西医结合医院进修学习、/p>

鼓励中医师参加中医全科医师转岗培训,考核合格的,可以申请增加全科医学专业作为执业范围、/p>

第二 中医药人才评件/p>

第五十一条【人才评价】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建立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评价制度、/p>

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评价标准由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制定,评价要素应当包括工作实绩、医德医风考核、患者满意度测评和不良执业行为记分等、/p>

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评价结果应当作为人员聘用、薪酬待遇核定、人才等级评定和选拔任用等的主要参考依据、/p>

第五十二条【绩效考核】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完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考核办法,考核结果与其岗位聘任、个人薪酬等挂钩、/p>

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考核指标应当综合考虑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行为规范、技术能力、医德医风和患者满意度等因素,体现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技术、劳务、管理等要素的价值、/p>

医疗卫生机构应当对承担带徒任务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在绩效工资分配时予以适当倾斜、/p>

第五十三条【职称晋升】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建立鼓励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到基层医疗机构工作的激励政策、/p>

在基层医疗联合体内取得副高以上职称且在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工作满5年以上的中医全科医师,其岗位聘任在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工作期间不受所在单位高级专业技术岗位数量的限制、/p>

参加市级以上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工作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符合职称晋升有关规定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评审高一级职称、/p>

第五十四条【名优中医】建立名优中医(含中医师、中药师)评选制度,定期开展名优中医评选,发挥名优中医在学术传承、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p>

名优中医具体管理办法由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另行制定、/p>

第三 中医药科研支?/p>

第五十五条【科研投入保障】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医药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将其纳入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加大中医药科研投入,扶持以临床疗效为核心的中医药科研创新、/p>

支持中医药基础理论、诊疗技术、疗效评价的系统研究,支持开展中医优势病种和重大疑难疾病的联合研究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支持利用现代科技前沿技术开展传统中医学机理、中药有效成分、中医药疗效等中医药研究,并采取资金扶助、政府采购等措施推广、应用中医药科学技术成果、/p>

第五十六条【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部门应当建立符合中医药规律和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对中医药科研项目评审、立项实行单列、/p>

第五十七条【医教研企协同】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发展改革、科技创新等部门建立协调联动的中医药科研规划和管理机制,搭建中医药医教研企协同创新平台,支持建设中医药创新研究、国际交流、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科技创新平台、/p>

支持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医疗机构、企业等协同创新,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p>

第五十八条【科技创新协作】支持中医医疗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加强协作、共享资源,建设中医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医药实验室,为中药新药、新剂型、新工艺研发提供便利;支持建设中医药创新研究机构和成果转化中心,推动中医药临床服务与中医药产业协同、/p>

第五十九条【鼓励成果转化】鼓励中医师向医疗机构提供临床疗效确切且使用五年以上的验方、秘方、/p>

医疗机构可以对提供验方、秘方的中医师和获得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技术发明人和专利人,给予科技成果转化奖励。公立医疗机构支付的科技成果转化奖酬不受工资总额和绩效工资总量限制、不纳入工资总额基数、/p>

第五 中医药传承与传播

第一 中医药传找/p>

第六十条【经典传承】支持开展民间中医资源普查工作,抢救濒临失传的珍稀和珍贵古籍文献,搜集整理中医药经典名方、民间验方、秘方和传统疗法,做好传统制药、鉴定、炮制技术及老药工经验的挖掘整理利用、/p>

第六十一条【人才传承】市、区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制定中医药人才专项计划,支持国医大师、岐黄学者、名中医和学术流派等传承工作室建设,支持名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传承指导工作,加强民间中医药人才的挖掘、扶持和保护,发掘中医药专长人员、/p>

第六十二条【学术传承】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组织开展历代名老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思想、临床经验的凝练总结和继承宣传工作,推进中医药学术流派的挖掘、保护和传承,发挥地方中医药学术流派在临床应用、科学研究、学术推广、人才培养、文化建设和对外交流等方面的作用、/p>

第六十三条【非遗保护】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采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地理标志等方式保护中医药文化及其文化生态,推进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p>

市、区文化宣传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开展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申报、保护和传承工作,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医药项目予以扶持,并纳入文化强市建设项目、/p>

第二 中医药传?/p>

第六十四条【文化传播】市、区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通过多种途径弘扬中医药文化,培育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向公众宣传普及中医药文化、/p>

第六十五条【中医药健康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文化广电旅游体育等有关部门推动建设中医药博物馆、中药植物园等中医药健康文化宣传教育基地、/p>

鼓励研发中医药文化创意产品,创作中医药文化和科普作品、/p>

第六十六条【知识普及】市、区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向公众宣传、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易于掌握的理疗、推拿等中医养生保健技术与方法。将中医药基础知识纳入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在全社会普及中医药知识、/p>

第三 中医药交流与合作

第六十七条【对外交流】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和对外交流合作,推动建设国际中医药对外交流与技术培训基地,支持举办中医药健康产业博览会、开展国际中医药培训和科研合作等、/p>

第六十八条【对外交流】鼓励有关组织和个人依法在境外举办和开展以中医药为主题的文化推广、参访交流、产品展示等活动,促进中医药文化境外传播、/p>

第六十九条【国际贸易】市、区人民政府应当促进中医药国际贸易便利化,鼓励和支持发展中医药服务与贸易,支持参与国际中医药合作与竞争、/p>

鼓励社会力量建设高质量中医药海外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和服务出口基地、/p>

第七十条【大湾区中医药合作】支持与港澳开展中医药产学研合作,探索与港澳在人才培养、中医药科学研究、产业发展方面重点合作。支持粤港澳大湾区的中医医疗机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在本市合作建设中医名医诊疗中心、中医药研究机构、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p>

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服务提供者设立的医疗机构和其他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可以按照有关规定申请使用已在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上市的中药、/p>

第七十一条【大湾区中医药合作】取得香港、澳门永久居民身份具有中国国籍的香港、澳门中医师、中医护理人员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到本市医疗机构执业的,按照《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有关规定执行、/p>

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会同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建立香港、澳门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认定制度、/p>

第六 保障与监箠/p>

第一 保障措施

第七十二条【财政保障】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支持中医药事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财政投入机制,通过设立中医药发展专项经费等方式,支持中医医疗机构的建设和中医药特色服务、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传承创新和文化传播等工作、/p>

市、区中医药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有利于医疗机构提供中医基本医疗服务和中医特色医疗服务等中医药服务的财政补助政策、/p>

第七十三条【学科建设】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推动中医药学科体系建设,加快高水平中医类医院、国家区域中医诊疗中心、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和粤港澳中医临床传承创新中心、中医质量控制中心等建设,发挥其对其他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和学术辐射作用、/p>

第七十四条【中医药优势病种】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遴选中医优势病种,制定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建立中西医同病同效评估机制、/p>

第七十五条【平等政策】有关部门在确定社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治的定点医疗机构时,应当平等对待中医医疗机构、/p>

第七十六条【公共卫生服务】市人民政府在增补本市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时,应当坚持中西医结合,支持在疾病预防控制、居民健康管理服务中积极运用中医药方法和技术、/p>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及其主管部门在制定重大疾病防治规划、严重危害公众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干预措施、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拟订并组织实施传染病等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时,应当纳入中医药服务,并组织协调开展传染性疾病的中医药防治、健康教育和科研工作、/p>

第七十七条【公共卫生应急】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西医协同防治机制,加强中医药应急药品、物资、设备、设施、技术与人才资源战略储备、/p>

市、区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急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院中医药科室建设,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优势和作用,确保中医药全程深度参与预防、医疗救治和康复服务、/p>

第七十八条【服务价格】市医疗保障部门应当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根据中医药服务特点,制定本市中医药服务价格标准,并实行动态调整、/p>

医疗机构炮制使用的中药饮片、中药制剂实行自主定价、/p>

第七十九条【医保付费】市医疗保障部门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将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服务项目和中药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疗保险支付方式、/p>

市医疗保障部门应当对中医优势病种实施按病种付费,合理确定付费标准、/p>

第八十条【商业保险】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推出中医药特色健康保险产品。支持商业保险公司和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开展健康管理服务、/p>

第八十一条【专家评审】开展主要与中医药有关的下列活动时,应当成立中医药评审、评估、鉴定专家组,或者以中医药专家为主开展:

(一)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药品和诊疗项目目录的中药药品、中医诊疗技术等评选;

(二)中医药服务收费项目和价格标准的制定、调整;

(三)中医药医疗、教学、科研机构评审评估;

(四)中医药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

(五)科研项目立项、评审、成果鉴定;

(六)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医疗损害鉴定;

(七)其他与中医药评审、评估、鉴定有关的活动、/p>

第八十二条【标准化体系】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等部门应当制定本市中医药服务及产品质量标准。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中药企业和中医药协会等编制和实施严于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的相关企业标准、团体标准、/p>

支持中医药标准国际化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打造深圳中医药标准化国际化示范基地、/p>

支持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研究机构、中药企业承接中医药有关标准编制工作,积极参与国际传统医学相关规则、标准制定、/p>

第二 监督管理

第八十三条【绩效考核】市、区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和完善符合中医药服务特点的考核评估机制,将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质量和中医药服务量、中医药诊疗费用占比情况等纳入中医医疗机构评审评价和绩效考核内容、/p>

对公立非中医医疗机构和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开展评审评价和绩效考核时,应当包含中医药服务内容、/p>

有关评审评价和绩效考核结果应当与财政补助以及公立医疗机构管理团队薪酬支付、续聘、解聘等挂钩、/p>

第八十四条【中医药服务监管】中医药主管部门和市场监管、医疗保障等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药服务的监督管理,加强中医药行业信用体系建设、/p>

第八十五条【中医服务质量管理】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中医医疗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制定完善中医医疗质量管理制度和标准,加强全行业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p>

第八十六条【中药追溯管理】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市市场监管部门编制和推广使用统一的中药编码体系,促进中药管理标准化和信息化,形成中药生产、流通和使用全过程闭环监管和溯源、/p>

市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加强中药质量管理,根据监管需求制定中药相关监管措施,定期对中药生产、流通和使用领域的中药质量和实施追溯制度进行监督检查、/p>

第八十七条【质量检测】市市场监管部门应当加强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监测,建立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加强对中药材、中药饮片质量的抽查检验、/p>

第八十八条【行业自律】中医药相关社会组织应当加强中医药行业自律,建立诚信档案和诚信风险预警公告制度,对违反有关法律、法规和章程的会员,可以给予训诫、业内通报或者公开谴责等惩戒措施、/p>

第七 法律责任

第八十九条【政府及部门法律责任】市、区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未依照本条例规定履行相关职责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予以通报;造成不良后果或者影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p>

第九十条【违反医疗机构设置要求】违反本条例第十四条规定,医疗机构未按照规定设置中医科、中药房或者中医科床位数的,由中医药主管部门给予警告并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并对公立医疗机构负责人依法给予处分、/p>

第九十一条【医疗卫生人员不符合规定开展中医药服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五条规定,医疗卫生人员不符合规定条件开展有关中医药服务的,依照医疗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等规定处理、/p>

第九十二条【医学毕业生违规开展中医适宜技术】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具有医学专业学历但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或者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员,独立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按照非医师行医处理、/p>

医疗机构使用具有医学专业学历但未取得医师资格证书或者医师执业证书的人员,独立开展中医药服务的,对医疗机构按照使用非医疗卫生人员开展医疗卫生技术活动处理、/p>

第九十三条【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开展诊疗活动】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一条规定,中医养生保健机构开展疾病诊疗活动的,中医药主管部门按照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开展执业活动处理、/p>

第九十四条【违规炮制使用中药饮片】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医疗机构不具备规定的条件、设施或者人员,炮制、使用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的,由中医药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处三万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并责令医疗机构停业整顿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p>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医疗机构未经市市场监管部门备案,炮制、使用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的,由市场监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有关规定处理、/p>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医疗机构炮制的中药饮片不符合药品标准的,由市场监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有关规定处理、/p>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三款规定,医疗机构炮制应当按照麻醉药品管理的中药饮片或者毒性中药饮片,由市场监管部门按照未取得药品生产许可证生产药品处理、/p>

第八 附则

第九十五条【名词解释】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是9/p>

(一)中医药,是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医药在内的我国各民族医药的统称,是反映中华民族对生命、健康和疾病的认识,具有悠久历史传统和独特理论及技术方法的医药学体系、/p>

(二)中医医疗机构,是指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中医综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纯中医治疗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门诊部、中西医结合门诊部民族医门诊部、中医馆、中医诊所、中医(综合)诊所、中西医结合诊所、盲人医疗按摩所、/p>

(三)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是指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执业范围增加注册中医类专业的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从事中医护理工作的护士、从事中医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的药师(士)等医疗卫生人员、/p>

(四)中医适宜技术,是指中医特色突出,疗效确切,经济简便,可操作性强,且经过长期临床验证,安全可靠的中医诊疗技术、/p>

限制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包括:针刺、瘢痕灸、发泡灸、牵引、扳法、中医微创类技术、中药灌洗肠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侵入性或者高危险性的技术方法、/p>

(五)中医类医院,是指依法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中医综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纯中医治疗医院、中西医结合医院和民族医医院、/p>

第九十六 【实施日期】本条例 日起施行、/p>

关于《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修订草桇/p>

征求意见稿)》的说明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促进中医药事业高质量传承和创新发展,保护人民健康,人大常委会依法对市政府提交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修订草案)》进行了审议。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会同市司法局、市卫生健康委等部门对常委会审议意见进行了研究,修改形成了《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现将有关情况说明如下:

一、必要?/p>

(一)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中医药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要求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019?0月,国务院召开建国以来首次全国中医药大会,《中共中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印发?02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推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作为我省唯一的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试验区,深圳应率先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发挥改革创新作用,探索解决我市中医药事业传承不足、创新不够、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010年制定并?019年修正的《深圳经济特区中医药条例》(以下简称原《条例》)进行修订,为中医药事业传承创新发展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措施、/p>

(二)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需要?020?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广东省人民政府印发《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方案?020-2025年)》,明确构建粤港澳中医药共商共建共享体制机制,加快形成中医药高地建设新格局,为深入推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我市在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探索实施了多项改革举措,如出台纯中医治疗医院标准,建成全国首家纯中医治疗医院,打造国家中医治未病升级版示范点,推广使用统一中药编码体系,以及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协同作用等,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因此,有必要修订原《条例》,将我市的经验做法以立法形式确立下来,加快实现先行示范?ldquo;病有良医,努力打?ldquo;健康中国深圳样板、粤港澳大湾区中医医疗高地、/p>

(三)突破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瓶颈的需要。原《条例》是新医改实施后我国的第一部地方性中医药法规,对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保障和促进作用。随着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市民对中医药服务提出了更高、更多元化的需求,我市中医药事业发展也出现了诸多新问题,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足,现行医师管理、诊所管理和药品管理制度不能完全适应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要,以及中医药传承和科学研究能力不足等问题?01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从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和规律的制度规范出发,在多个方面对现有的管理制度进行了改革创新?021?月公布的《广东省中医药条例》增加了中药资源保护和中药产业发展、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传播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有必要修订原《条例》,使之与时俱进并与后续出台的法律法规做好衔接、/p>

二、《征求意见稿》主要内宸/p>

(一)关于立法框枵/p>

本次修订,借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的章节设计,对原《条例》的章节进行了修改调整,特别是增加了关于中医药服务、中药保护与发展、中医药传承与传播等内容。原《条例》分为七章五十四条,调整后的《征求意见稿》分为八章九十六条,分别为:第一章总则、第二章中医药服务、第三章中药保护与发展、第四章人才培养与科研支持、第五章中医药传承与传播、第六章保障与监管、第七章法律责任、第八章附则、/p>

(二)关于加强和完善中医医疗资源配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举办规模适宜的中医医疗机构,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有条件的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设置中医药科室。同时,国务院《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016-2030)》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和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或提供中医药服务提出了要求。为进一步明确政府举办中医医疗机构责任和扩大中医药服务供给,有效提高中医药服务可及性,本次修订,进一步明确规定本市应当至少在每个行政区举办一家公立中医综合医院或者中西医结合医院,公立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传染病医院和其他有条件的专科医院应当设置中医科和中药房,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的中医科床位数应当不少于五十张或者不低于医院总床位数的百分之五,社区医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应当提供中医药服务等。(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

(三)关于保障和规范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合法执丙/p>

1.取消临床类别执业医师增加注册中医专业的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202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并将?022??日起施行,同时废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保留《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的该项规定,下同)规定医师必须在注册的执业类别、执业范围内开展执业活动。目前医师的执业类别分为临床、口腔、公共卫生和中医类别。按照原卫生部、中医药局《关于医师执业注册中执业范围的暂行规定》规定,医师依法取得两个或两个类别以上医师资格的,除特殊情况外,只能选择注册一个执业类别从事执业活动,并不得从事执业注册范围以外其他专业的执业活动。目前,我市有一批临床类别医师已通过中医类别医师资格考试,但鉴于国家不允许临床类别医师同时注册中医类别,导致这些临床类别医师如果想要从事中医执业活动,必须放弃原执业注册类别,重新注册中医类别医师执业证书,导致实际上他们无法发挥其自身中西医结合的能力和优势。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次修订,对国家上述规定作出变通规定,明确临床类别的执业医师经医师资格考试取得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资格的,可以申请增加注册中医类别的相关专业。(第二十二条)

2.明确非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开展中医药服务的条件及服务范围。《中共中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药服务。为保障中医药服务的安全和质量,本次修订,明确非中医类别的执业医师符合规定条件并经培训考核合格后,可以开展依法开具中医药处方、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等部分中医药服务。(第二十三条)

3.扩大符合条件的中医护士的执业权限。实践中,医疗机构开展中医适宜技术由护士进行操作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但中医适宜技术是否必须由医师操作,护士能否操作,一直无明确规定。此外,国家和广东省鼓励医疗机构开设专科护理门诊,为公众提供更便利、更有效的护理服务。但根据原卫生部《处方管理办法》,只有医师才可以开具处方,致使目前医疗机构开设的专科护理门诊需由医师开具处方后,护士才可以提供相应的护理服务,无法实际发挥专科护理门诊的作用。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次修订,借鉴目前欧美等主要发达国家均赋予护士一定的处方权限的做法,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处方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作出变通规定,授予具备一定条件的护士可以开展限制开展的中医适宜技术以外的中医适宜技术和开具中医适宜技术治疗单、中医非药物处方等执业活动的权限,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更好地为公众提供中医护理服务。同时,关于适当扩大护士执业权限的规定在正在修订的《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也予以了规定,该内容与《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相衔接。(第二十五条、第二十六条(/p>

4.适当放宽可以从事中药调剂的人员范围。《处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均规定只有中药师可以开展中药调剂等药事管理和药学服务。但目前我市中药师严重紧缺,难以满足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需要。为解决目前基层医疗机构的中药师紧缺的情况,且考虑到自古中医有医药不分?rdquo;的传统,本次修订,对上述规定作出变通规定,明确中药士、中医师参加中药调剂技术培训,经区级以上中医药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从事中药调剂工作。(第二十七条)

5.允许符合条件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上门中医药服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规定执业医师只能在注册或者备案的医疗机构内执业。实践中,大量行动不便的市民希望能足不出户即可获得中医医疗和中医推拿、按摩等康复服务,为满足行动不便等有上门服务需求的市民就医需要,《深圳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5)》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医医护人员上门为有需要的人员提供预防、治疗、康复等中医药服务。为使该项政策落地实施,本次修订,明确符合规定条件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可以上门为有需要的居民提供中医医疗服务、养生保健指导、中药用药指导、中医居家护理等中医药服务。(第三十五条)

(四)关于促进中药产业发展和提升中药质量

1.推动中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中药是我国独具特色优势的医药卫生资源,也是潜力巨大的经济资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中药产业的发展,大力推进光明区创建光明国际中医药港和在宝安、龙华、坪山等区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中医药产业集群。本次修订,对促进中药产业发展提出了鼓励中药材规范化、现代化种植,鼓励研制中药新药和生产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鼓励研发推广以岭南道地中药材和特色中药材为原料的药膳、药饮、化妆品、药浴产品等具体支持政策措施。(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一条)

2.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管理。中药的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中医药服务效果和公众生命健康,有必要规范中药质量检验检测、推广使用统一的中药编码体系(深圳市卫生健康委牵头起草的中药编码体系系列标准已?015年?016年分别发布成为国家推荐性标准和ISO国际标准)。本次修订,进一步加强中药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与追溯管理,推广使用统一的中药编码体系进行中药全过程闭环监管和溯源。(第八十六条、第八十七条(/p>

(五)关于加大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研扶持力?/p>

人才是第一生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建设和培养。本次修订,明确建立健全中医药人才培养、评价与激励机制,加强中医药的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完善中医师承、中医全科医师和西医学习中医等制度,建立以能力提升为导向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技术能力评价制度,完善科研评价体系和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等。(第四章)

(六)关于促进和鼓励中医药传承和传播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进步也产生了积极影响。为继承、发展、传播中医药这一中华优秀传统知识和文化,本次修订,明确将培育中医药文化科普队伍,推动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推动建设中医药健康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将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中医药项目纳入文化强市建设项目,加强大湾区中医药合作和服务便利化以及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等。(第五章)

(七)关于建立和完善中西医协同防治机刵/p>

2020??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本次修订,吸收中医药在抗击非典和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有益经验,以立法形式确立下来,明确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期间,市中医药主管部门可以组织中医药专家研究确定中医药防治方案和中药协定处方,指定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或者中药企业集中代煎,并在本市调剂使用。同时,建立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中西医协同防治机制,加强中医药应急物资、技术与人才等资源战略储备,充分发挥中医药在疾病预防控制和居民健康管理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等方面也作了规定。(第四十三条、第七十七条(/p>

(八)关于中西医同病同效评估机制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中医药特色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鼓励实行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广东省医保局《关于促进中医药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对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实行同病同效同支付标准。为贯彻落实国家、省、市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重大决策部署,本次修订,明确由市中医药主管部门遴选中医优势病种,制定中医优势病种诊疗规范,建立中西医同病同效评估机制,更好地发挥中医药在防病治病方面的特色特长。(第七十四条)

《征求意见稿》和以上说明,请予审议、/p>

地区9/font>深圳?nbsp;
标签9/font> 草案
食品伙伴网提供标准法规解读、舆情监控、合规咨询、申报注册等服务、br/>电询?535-2129301
QQ?891238009
食品标法? border=
实时把握 食品标法动?/span>
请扫码关?span class="color2">食品标法圇/span>

声明9/p>

凡本网所有原?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br>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br> 邮箱:law#www.sqrdapp.com(发邮件时请?换成@ QQ?39307733

[ 法规草案搜索] [ 加入收藏] [ 告诉好友] [ 打印本文] [ 关闭窗口]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