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市民李先生向本报反映的情况,记者专程对成都市区多处老年食堂进行了走访,却发现曾经颇受欢迎的老年食堂发展并不顺利。
老年食堂“改行”惠民服务陷困境
中午12点,小关庙社区老年食堂的就餐区一个吃饭的人也没有,而门口员工们正在“装车”,忙得不亦乐乎。一问才知道,原来老年食堂“改卖”盒饭了,这些员工准备将饭菜拉到太升路售卖。
去年6月,小关庙社区的老年食堂正式开张,当天就迎来了40位老人就餐,但火爆的生意并没有维持多久。纯粹的老年食堂让经营变得艰难,为节约成本,食堂不得不取消晚餐供应,菜品的种类也大打折扣。今年4月,小关庙老年食堂决定将对外经营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把一部分的饭菜拉到太升路售卖,收入用以维持食堂的运行。
每月补贴千余元长久下去“扛不住”
小关庙社区书记焦雁琦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每顿爱心午餐以两荤一素一汤为标准,社区需补贴2块钱,以30人为例,每天就要补贴60块,一个月就1800元,这对社区来说也是不小的负担。而在另一家老年食堂,水电气费和劳工费已成了压在社区肩头的“两座大山”,在这里工作的胡大姐介绍,这里每天的开销约400块,与收入基本持平,“但不包括工资在内。”
借力社会组织减轻社区负担
目前,由武侯区各街道办与一箪食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联合创立的“长寿食坊”正在辖区试点。这里,两荤一素一汤的价格为15元,除开2元的补贴,老年人需要支付13块,这远高于社区爱心食堂的8元餐价。自10月31日开张以来,每天到小天南街“长寿食坊”吃饭的老人仅20来人,近百人的就餐区空空荡荡。
对此,焦雁琦认为,纯粹的老年食堂不可能长久,只有给老人提供就餐的同时对外经营,将赚取的收入用于日常开 销,“公益与市场相结合才能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