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9a href="//www.sqrdapp.com/info/">主页>> 标法舆情动?/a> >> 标准法规动?/a> >> 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侊/div>

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侊/h1>
放大字体缩小字体发布日期?020-12-10 来源9a href="http://agri.jl.gov.cn/zwgk/zcfg/fg/202012/t20201207_7812934.html" target="_blank">吉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核心提示: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公众健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吉林省实际,制定吉林省生态环境保护条例、/div>
?020?1?7日吉林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div>
第一 总则
第一 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维护生态环境安全,保障公众健康,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div>
第二 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生态环境保护及其监督管理活动、/div>
第三?nbsp; 坚持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贯彻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遵循预防为主、统筹规划、空间管控、系统治理、全民共治、损害担责的原则、/div>
第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对涉及生态环境的重大政策措施,应当实行科学民主决策,依法履行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公平竞争审查、合法性审查、集体讨论决定等程序,落实各类主体责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div>
第五 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对本行政区域的生态环境质量负责。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职责,确定承担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机构和人员。村(居)民委员会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督促和引导村(居)民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或派出机构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防止、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所造成的损害依法承担责任、/div>
第六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施监督管理。自然保护地相关管理机构在职责范围内对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监督管理、/div>
第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落实国家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的要求,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生态环境保护财政投入和多元化投融资机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发、推广和应用、/div>
第八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组织动员各类社会组织和公民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div>
第九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做出显着成绩的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div>
第二 空间管控
第十 省人民政府应当构建以东部森林区、中部黑土区、西部草原湿地区和松花江、辽河、图们江、鸭绿江、绥芬河水系为生态基础,以自然保护地体系为支撑的生态安全屏障、/div>
第十一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综合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等因素,优化国土空间结构和布局,提升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的质量和效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统筹各类涉及空间利用的专项规划,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加强规划衔接,实行多规合一、/div>
第十二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落实国土空间规划的约束性指标要求,实行统一的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依法禁止不符合管控要求的各类开发活动和任意改变国土空间用途的行为、/div>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科学划定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合理布局生态空间、生产空间、生活空间、/div>
第十四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分区域、流域、阶段确定环境质量目标,划定环境质量底线,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环境准入和环境质量底线管控要求、/div>
第十五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分区域、分阶段确定资源开发利用总量、强度、效率等目标,划定资源利用上线,落实管控要求、/div>
第十六条 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要求,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div>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国土空间和生态环境功能定位,优化区域、流域产业布局、产业规模和产业结构,科学规划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合理建设工业集聚区,鼓励培育发展生态产业和绿色服务业、/div>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严格落实有关产业政策,推动传统产业清洁化改造,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禁止核准产能严重过剩行业新增产能项目,禁止落后产能转移、/div>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推动传统能源绿色开发和清洁低碳利用,优化煤炭使用方式,发展和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提高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div>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生产、销售、使用新能源机动车,完善新能源机动车使用配套设施,提高城市公共汽车、出租汽车等新能源汽车的比例。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报废老旧机动车、/div>
第二十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发展绿色节能建筑,从标准、设计、建设等方面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div>
第二十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快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发展节水农业,科学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调整农业结构,发展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按照有关规定,划定畜禽养殖禁养区。加强畜禽粪便的无害化处理及综合利用、/div>
第二十三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发展绿色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境服务等节能环保产业、/div>
第二十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统筹规划建设城乡污水收集处理、固体废物收集处置等环境基础设施,并监督保障其正常运行、/div>
第三 生态恢夌/div>
第二十五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对重要生态系统和物种资源实施强制性保?防止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自然文化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的破坏、/div>
第二十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坚持自然资源节约优先,改善资源利用结构,推进能源、水资源、矿产资源按质量分级、梯级利用,大幅降低资源消耗强度。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自然恢复为主、与人工修复相结合的原则,推进生态环境恢复、/div>
第二十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开发利用水资源,落实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的红线控制指标,严格地下水管理与保护,统筹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保障生态基流。加大重点流域、饮用水水源涵养和保护,保证饮用水水源安全。依法实施退耕还河、还林、还草、还湿,严格控制水土流失,加快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严格水域岸线等水生态空间管控,落实规划岸线分区管理要求,强化岸线保护和节约集约利用、/div>
第二十八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国土空间的规划管控、市场调节、标准控制和考核监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组织开展土壤修复、/div>
第二十九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促进矿产资源高效利用,鼓励发展绿色矿业。实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工程,推进露天矿山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div>
第三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结合防护林体系建设,推进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抚育,严格管理森林采伐和林地征用占用,保护、培育和恢复森林资源、/div>
第三十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严格落实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科学利用草原资源,发展生态畜牧业,加强退化草原的综合治理,逐步恢复草原生态服务功能。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湿地实行全面保护和分级管理,落实湿地封育措施,加强对湿地的保护与修复、/div>
第三十二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防范外来有害物种入侵,防止对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保障生态安全、/div>
第四 污染防治
第三十三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采取防治措施,防治在生产建设或者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医疗废物、粉尘、恶臭气体、温室气体、放射性物质以及噪声、振动、光辐射、电磁辐射等对环境的污染和危害、/div>
第三十四 重点排污单位的主要负责人负责本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明确相关人员责任,并履行下列职责:(一)组织建立健全本单位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责任制度;(二)定期研究解决生态环境保护有关问题;(三)保障污染防治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四)配合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的检查和调查,落实整改措施;(五)负责组织编制、实施本单位的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事故应急处置工作;(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职责。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主要负责人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建立相应制度,明确单位负责人和相关人员的责任、/div>
第三十五 建设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项目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设单位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组织编制环境影响评价文件,报有审批权的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应当避免与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相重复。已经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的规划包含具体建设项目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应当根据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审查意见予以简化、/div>
第三十六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应当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审批决定的要求建设防治污染设施、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防治污染设施应当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报告表的建设项目,其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经验收合格,方可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生产或者使用。排污单位应当保障防治污染设施、设备正常运行,不得擅自拆除、闲置、停运污染防治设施、设备、/div>
第三十七 实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依照法律规定实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实行排污许可管理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排污许可证的要求排放污染物;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不得排放污染物。污染物排放不得超过排放标准和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禁止通过暗管、渗井、渗坑、灌注或者篡改、伪造监测数据,或者不正常运行防治污染设施等逃避监管的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div>
第三十八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设置排污口和标志牌、/div>
第三十九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规定安装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保障其正常运行和数据传输,不得擅自拆除、停用、改变或者损毁,并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自动监测设备应当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自动监测设备出现故障,重点排污单位应当于故障发生后十二小时内向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书面报告。自动监测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期间,重点排污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采取人工监测的方式进行监测,并向当地生态环境主管部门报送监测数据。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依法应当实行人工监测的,应当保存原始监测记录,并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div>
第四十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环境管理台账,并对台账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负责、/div>
第四十一 重点排污单位应当如实向社会公开其主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排放情况,以及防治污染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并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公开其他信息,接受社会监督、/div>
第四十二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并报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备案。加强环境风险隐患排查,定期开展应急演练。在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突发生态环境事件时,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立即启动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预案,采取措施处理,及时通报可能受到危害的单位和居民,并向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报告、/div>
第四十三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可以委托环境服务机构运营其污染治理设施或者实施污染治理。委托环境服务机构治理的,不免除其自身的污染防治责任。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技术规范提供环境服务、/div>
第四十四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按照法律法规规定采取防治措施,防止以下行为产生的环境污染:(一)生产、储存、运输、销售、使用、处置化学物品、含有放射性物质的;(二)城市建筑、道路、景观及户外广告等设置照明光源的和建筑物外墙使用反光材料的;(三)处置农用薄膜、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的;(四)处置畜禽粪便、尸体和污水等废弃物的;(五)其他造成环境污染的。施用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及进行灌溉的,应当防止重金属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环境。禁止将不符合农用标准和环境标准的固体废物、废水施入农田、/div>
第五 监督管理
第四十五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权责一致的原则,明确各部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完善信息化监管手段,加强信息共享,建立多方联动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机制、/div>
第四十六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严格落实和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相关规划,不得擅自调整、修改。确需调整、修改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div>
第四十七 省人民政府应当严格落实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根据改善环境质量需要,科学分解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建立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台账、/div>
第四十八 省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制定地方环境质量标准和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并报国务院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备案。省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改善生态环境质量需要,在接近或超过环境容量上限的重点区域和流域,确定执行行业特别排放限值、/div>
第四十九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对其组织编制的国土空间规划和区域、流域的建设、开发利用规划等综合性规划,以及工业、农业、畜牧业、林业、能源、水利、交通、城市建设、旅游、自然资源开发的有关专项规划,应当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未依法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机关不予审批、/div>
第五十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省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暂停审批该区域新增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报告表:(一)未完成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二)重点污染物排放量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三)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div>
第五十一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落实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加强监督检查,及时纠正排污许可制实施中的违法行为、/div>
第五十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和环境污染公共监测预警机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及平台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div>
第五十三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建立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做好突发生态环境事件的监测预警、风险控制、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环境社会风险预防与化解机制、/div>
第五十四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生态保护补偿制度,落实生态保护补偿资金,鼓励和推动建立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div>
第五十五 鼓励和支持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div>
第五十六 省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落实自然资源产权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推行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制度、/div>
第五十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职责明确、边界清晰、行为规范、保障有力、运转高效、充满活力的生态环境综合执法监管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公信力。省、市(州)人民政府可以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组织有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跨区域执法、交叉执法、/div>
第五十八 本省应当加强与周边相邻省区区域联防联控和信息共享,对跨区域环境污染和生态损害行为及突发环境事件进行联合排查、联合执法、协同处置。建立跨省区域生态补偿和科研合作机制,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协同保护水平、/div>
第五十九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他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将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环境违法信息记入社会诚信档案,并按照有关规定向社会公布。建立跨部门联合奖惩机制,依照法律法规规定实施联合惩戒、/div>
第六十条 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及其他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应当依法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建立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div>
第六十一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落实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作为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负责人考核评价内容。考核结果应当向社会公开、/div>
第六十二 省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履行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依法建立约谈制度,并将约谈情况向社会公开、/div>
第六十三 省人民政府应当建立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建立领导干部任期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的实行终身追责、/div>
第六十四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或者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和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对发生的重大生态环境事件应当及时向本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依法接受监督、/div>
第六十五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开展重点区域、重点领域、重点行业专项督察,并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追究责任、/div>
第六十六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法公开生态环境保护相关信息,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及时主动公开,接受社会监督、/div>
第六 社会行动
第六十七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构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行动体系,以城乡居民喜闻乐见形式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宣传和普及,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鼓励社会各界开展地球日、环境日、湿地日、生物多样性日、黑土地保护日以及全国节能、节水宣传周等主题活动、/div>
第六十八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生态文化建设,鼓励和引导生态文化研究、生态文化作品创作,建设生态文化传播教育平台,提高全民生态文化素养、/div>
第六十九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当将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纳入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div>
第七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倡导绿色、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倡导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环保产品。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医院、学校等公共机构应当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率先使用节能环保产品。公民应当自觉履行生态环境保护义务。鼓励采取简约适度、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活方式、/div>
第七十一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支持各类社会组织、志愿者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活动,鼓励符合法律规定的社会组织依法开展环境公益诉讼、/div>
第七十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建立生态环境新闻发布机制,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新闻媒体应当开展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生态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进行舆论监督、/div>
第七十三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健全公众投诉举报机制,依法保障公众获取生态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生态环境保护的权利、/div>
第七 法律责任
第七十四 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已规定行政处罚的,从其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div>
第七十五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建设单位未依法报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告表,擅自开工建设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停止建设,根据违法情节和危害后果,处建设项目总投资额百分之一以上百分之五以下的罚款,并可以责令恢复原状;对建设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div>
第七十六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需要配套建设的环境保护设施未建成、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建设项目即投入生产或者使用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处二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不改正的,处一百万元以上二百万元以下的罚款;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处五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重大环境污染或者生态破坏的,责令停止生产或者使用,或者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关闭、/div>
第七十七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责令停产整治:(一)未按照规定安装、使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或者未按照规定与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联网,并保障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的;(二)未按照规定进行人工监测并保存原始监测记录的、/div>
第七十八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重点排污单位未依法公开或者不如实公开环境信息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公开,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并予以公告、/div>
第七十九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未依法编制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或者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发生后,未及时启动突发生态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由生态环境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的罚款、/div>
第八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受委托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以及从事环境监测设备和防治污染设施维护、运营的机构,在有关环境服务活动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其他责任者承担连带责任、/div>
第八十一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规划编制机关未组织环境影响评价,或者组织环境影响评价时弄虚作假或者有失职行为,造成环境影响评价严重失实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由上级机关或者监察机关依法给予处分、/div>
第八十二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可以自责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div>
第八十三 上级人民政府及其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生态环境工作的监督。发现有关工作人员有违法行为,依法应当给予处分的,应当向其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提出处分建议。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而有关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不给予行政处罚的,上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可以直接作出行政处罚的决定、/div>
第八十四 各级人民政府、生态环境主管部门和其他负有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记大过或者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的,给予撤职或者开除处分,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引咎辞职:(一)不符合行政许可条件准予行政许可的;(二)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包庇的;(三)依法应当作出责令停业、关闭的决定而未作出的;(四)对超标排放污染物、采用逃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环境事故以及不落实生态保护措施造成生态破坏等行为,发现或者接到举报未及时查处的;(五)违法查封、扣押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的设施、设备的;(六)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七)应当依法公开环境信息而未公开的;(八)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div>
第八十五 违反国家规定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依法承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责任、/div>
第八 附则
第八十六 本条例自2021??日起施行。《吉林省环境保护条例》同时废止、br />







关键词: 环境保护
推荐产品&服务 MORE>>

食品标准法规管理系统

食品标准法规管理系统以法律法规、标准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行业、地域、专业等多维度属性,实现基础数据的细化管理。建立了以发布公告、废止公告、相关标法为维度的横向关联以及以标准制修订、标法替代关系为维度的纵向关联,以实现系统数据网格化连结、/a>

  • 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服务

    进口食品境外生产企业注册服务

    食品伙伴网可针对2种注册方式提供对应的代理注册和咨询服务,并包含后续的注册变更、延续和注销等内容、/a>

  • 化妆品原料数据库服务

    化妆品原料数据库服务

    食品伙伴网基于自身强大的标准法规数据支持,依靠自主研发的数据拆解模型,开发了一套从准用到禁用、从国内到国外的化妆品原料数据库查询系统。系统会随标准法规要求的变化而实时更新,简化人工操作,降低合规成本,服务于企业研发创新和全球进出口业务、/a>

  • 保健食品延续/变更/转让注册代理服务

    保健食品延续/变更/转让注册代理服务

    保健食品装让注册服务 保健食品变更注册服务 保健食品代理延续注册服务

  • 食品标签评审管理系统

    食品标签评审管理系统

    食品标签评审管理系统建立了完整的标签项目管理流程,汇总了标签评审问题,集成丰富的标签评审工具,能满足企业标签评审工作需求、/a>

  • 食品产品指标管理系统

    食品产品指标管理系统

    产品指标管理系统包含前台和后台两个子系统。后台包括包材信息、原辅料信息、产品信息、产品标准(指标体系)信息、竞争产品、竞品监测的管理;前台依据后台数据的关联进行各个维度产品标准的比对统计、/a>

  • 危害物基础信息限量查询数据?></a></h1>         <span class=危害物基础信息限量查询数据庒/a>

    危害物基础信息限量查询数据库包含两部分数据:一是危害物限量数据,二是危害物基础信息、/a>

  • 产品指标查询系统

    产品指标查询系统

    产品指标查询系统涵盖了中国、CAC、美国、加拿大、新加坡、日本等二十余个国家、组织和地区的产品标准数据,依靠食品伙伴网对法规标准的综合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产品指标体系和指标管理系统、/a>

  • 食品进出口合规报?></a></h1>         <span class=食品进出口合规报呉/a>

    进出口合规服务是为帮助企业顺利完成进出口贸易、熟悉目标国家进出口相关的法律法规,同时对食品的进出口进行可行性分析,在企业进出口过程中为其提供技术指导,降低企业的风险、/a>

  • 食品合规监管体系分析服务

    食品合规监管体系分析服务

    通过系统研究全球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梳理目标国家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组织机构、职责及监管政策、发展趋势等,深度剖析目标国家与当地企业所在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异同,助力企业把握目标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主体脉络,开拓海外市场、持续推进全球化发展、/a>

  • 食品合规培训会议服务

    食品合规培训会议服务

    根据食品行业企事业单位标准法规等食品安全方面学习交流的需求,邀请相关专家老师,策划组织线上线下培训、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为行业从业者提供学习交流、技能提升等的机会、/a>

  • 食品合规培训课程/会议定制服务

    食品合规培训课程/会议定制服务

    针对客户需求,定制食品安全相关的学习课程,包括细化领域的标准法规培训课程、管理者食品安全培训课程等,也可邀请相关专家老师,设置针对性课程内容,量身打造专属于客户的定制化会议培训活动、/a>

  • 食品安全合规课程体系

    食品安全合规课程体系

    通过研究各国食品安全相关标准法规,形成系统全面的食品安全课程体系,以直观、清晰的培训课程形式呈现,并配有配套试题,有效辅助企业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实现快速提升国内外标准法规认知及应用能力、/a>

  • 产品指标合规分析服务

    产品指标合规分析服务

    产品指标合规是以配料合规为基础,以目标国家标准法规为依据,判定终产品的质量、安全性指标是否符合目标国家标准法规的要求,主要涉及产品理化指标、污染物、微生物、农兽药残留等、/a>

  • 食品配方合规分析服务

    食品配方合规分析服务

    分析产品在目标国家的产品类别,并以此为基础,对食品配方、食品配料、食品技术指标进行合规性判定分析、/a>

  • 食品安全风险因子研究报告

    食品安全风险因子研究报告

    食品安全风险因子研究报告提供风险预警及前置性应对措施解决方案,在企业受到相关负面挑战时,第一时间作出专业而有效的回应,帮助企业第一时间做出舆情应对、及时扭转舆情走向、/a>

  • 食品安全判例分析报告

    食品安全判例分析报告

    通过对法院以往同类型的食品安全案例进行分析,包含起诉原因、判决依据以及不同法院的判罚偏向性等,从法律层面解析不同环节的潜在风险,帮助企业提前研判风险并进行有效控制和预防。根据不同地区的案例判罚情况及时调整市场发展策略,规避风险、/a>

  • 食品抽检/预警数据分析

    食品抽检/预警数据分析

    通过对国家及省级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发布的食品抽检数据进行分析,形成食品抽检分析报告,对各个国家对华预警(召回、退运)信息进行分析,形成对华预警分析报告,为企业识别风险、及时预警提供支持、/a>

  • 食品安全舆情监控服务

    食品安全舆情监控服务

    食品安全舆情监控服务,实时监控中国大?港澳台地区、欧盟、美国、澳新(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英国、日本、韩国、俄罗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发布的标准法规、食品安全舆情、政府监管、抽检信息等、/a>

  • 食品标准法规动态监控跟踪服?></a></h1>         <span class=食品标准法规动态监控跟踪服加/a>

    通过监控系统及食品标准法规专业人员对于海量数据实时监控、持续跟踪,详尽、系统地将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涉及的食品标准法规进行梳理,定期更新,并对状态变更进行标注,使企业各部门清晰、及时掌握,帮助企业规避法规风险、/a>

  • 食品标准制修订服?></a></h1>         <span class=食品标准制修订服加/a>

    食品伙伴网提供食品标准制修订服务,服务内容包括食品企业标准编写与备案,食品团体标准编写、制定与发布,行业标准编写与制定,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参与等服务、/a>

  • 食品标准法规管理咨询服务

    食品标准法规管理咨询服务

    国内外标法数据库;国内外标法咨询

  • 团体标准制修订服?></a></h1>         <span class=团体标准制修订服加/a>

    团体标准制修订服加/a>

  • 食品标签审核及分析服?></a></h1>         <span class=食品标签审核及分析服加/a>

    配料合规审核;标签合规审核;进口标签设计

  • 食品标准法规查新服务

    食品标准法规查新服务

    国内外食品相关标准监控、查新服加/a>

  • 出口食品合规咨询服务

    出口食品合规咨询服务

    出口食品合规分析报告、配料合规审核、标签合规审核、出口合规专项咨询等服务

  • 食品配料合规判定系统

    食品配料合规判定系统

    实现产品配料的合规性定性、定量判断,产品检测结果的合规判定,配料表及营养成分表的自动生成等功能

  • 出口欧盟合规咨询

    出口欧盟合规咨询

    出口欧盟合规咨询

  •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