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开始,有关油炸土豆中发现高水平的致癌物丙烯酰胺被报道,其后有关食物经高温处理或烹煮形成丙烯酰胺造成食品污染引起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动物试验表明丙烯酰胺具有潜在的神经毒性、遗传毒性和致癌性,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委员会(JECFA)在64次、72次会议上两次对丙烯酰胺的安全问题进行评估(WHO Technical Report Series, No. 959, 2011和No. 930, 2006):
http://whqlibdoc.who.int/trs/WHO_TRS_959_eng.pdf
http://whqlibdoc.who.int/trs/WHO_TRS_930_eng.pdf
重点实验室分别利用第3、4次中国总膳食研究(2000和2007年)的样品进行丙烯酰胺污染水平和膳食暴露量研究,并评估其不同的食物来源。有关数据分别提交JECFA64次、72次会议被JECFA报告所引用(WHO Food Additives Series 55/FAO Foodand Nutrition Paper 82, 2006; WHO Food Additives Series 63/FAO JECFA Monography 8, 2011):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06/9241660554_ACR_eng.pdf
http://whqlibdoc.who.int/publications/2011/9789241660631_eng.pdf
特别是重点实验室主任吴永宁研究员作为JECFA专家负责第72次会议的丙烯酰胺风险评估。
Mueller U., Agudo A., Carrington C., Doerge D., HellenasK.-E., Leblanc J.-C., Rao M., Renwick A., Slob W., & Wu Y. (2011). Acrylamide. WHO FOOD ADDITIVES SERIES: 63/ FAO JECFA MONOGRAPHS 8: Safety evaluation of certain contaminants in food, Prepared by the Seventy-second meeting of the Joint FAO/ WHO Expert Committee on Food Additives (JECFA) . Rome: FAO (ISBN 978-92-5-106736-9) and Geneva: WHO (ISBN 978 92 4166063 1). pp1-152
另外,第3次中国总膳食研究有关丙烯酰胺膳食暴露量及其来源的工作也作为原卫生部《关于减少丙烯酰胺可能导致的健康危害的公告(卫生部公告2005年第4号)》及其《丙烯酰胺危险性评估报告》的科学依据。
http://www.moh.gov.cn/sps/s7891/200804/4e977ac096354aacb777f169b05caa65.shtml
http://www.cfsa.net.cn/Article/News.aspx?id=17A52A7320B33FBD9E43894CFB89B7D91B8FAB82336415E487D226792ABB6E1A365F8A2D46F94D3E
本论文是首次运用总膳食研究(TDS)的方法研究了2000年和2007年中国居民摄入的食品中丙烯酰胺的含量水平,并在其基础上进行了风险评估,以了解我国居民一般人群和高消费人群的膳食暴露情况。该文指出,在12个食物类别中糖类的丙烯酰胺平均含量最高,达每公斤72.1 微克。其次是薯类及其制品(平均含量为每公斤31.0微克)和蔬菜及其制品(平均含量为每公斤22.3微克)。在蛋类、奶类、水果、水及饮料和酒精饮料类食物中均没有检测到丙烯酰胺。在随后的溯源分析中糖类的丙烯酰胺污染主要来自红糖,而白糖中的丙烯酰胺含量很低。该文指出,我国居民一般人群平均每日从膳食中摄入丙烯酰胺的量为每公斤体重0.28微克,高消费人群(P95)的摄入量为0.49微克,低于JECFA评估的一般人群的摄入水平。以诱发雄性小鼠哈氏腺肿瘤和雌性大鼠乳腺肿瘤发病率增加10%为基准反应,计算丙烯酰胺的基准剂量可信限下限,分别为每日每公斤体重0.18毫克和0.31毫克。以此得出我国居民膳食丙烯酰胺的暴露限值(MOE):一般消费人群的暴露限值分别为621和1069,高端消费人群为367和633 (低于JECFA评估的一般消费人群的暴露限值为 310和180,高端消费人群为78和45 )。考虑到暴露限值的公共卫生学意义,该文指出,我国居民膳食中丙烯酰胺的健康影响值得关注。研究结果还显示,我国居民从膳食摄入丙烯酰胺的主要来源是蔬菜及其制品,其次是谷类及其制品和薯类及其制品。烹调蔬菜及其制品中丙烯酰胺的产生受多个因素影响,例如食物中天门冬酰胺和还原糖的含量,以及烹煮食物的温度和时间,对于其产生丙烯酰胺的确切条件尚需进一步研究。该文也指出,消费者应保持食物均衡和多样化的的原则,多摄入蔬菜,避免过度烹调。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于2013年7月29日公布的丙烯酰胺总膳食研究表明香港人的暴露水平及主要来源与本研究结果极为相似,在其新闻发布会及风险评估报告中均引用了该研究的结果。
香港首个总膳食研究:丙烯酰胺(暂只供英文版本)
http://www.cfs.gov.hk/sc_chi/programme/programme_firm/programme_tds_1st_HKTDS_report6_Acrylamide.html
香港首个总膳食研究:丙烯酰胺(简报)
http://www.cfs.gov.hk/sc_chi/programme/programme_firm/files/TDS_results_on_acrylamide.pdf
重点实验室发表在《Biomedical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的全文免费下载地址:
http://www.besjournal.com/Articles/Archive/2013/No6/201306/t20130628_820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