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var(--weui-FG-HALF)]
调味品定义及分类
根据《调味品分类》国家标准(GB/T20903-2007),调味品指在饮食﹑烹饪和食品加工中广泛应用的,用于调和滋味和气味并具有去腥、除膻、解腻、增香、增鲜等作用的产品。按照终端产品分类可分为:食用盐、食糖、酱油、食醋、味精、芝麻油、酱类、豆豉、腐乳、鱼露、蚝油、虾油、橄榄油、调味料酒、香辛料和香辛料调味品、复合调味料和火锅调料共17类。调味品行业主要产品分析
中国调味品产业发展历程分析
调味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5000年前,就有了制盐的生产;大约在3600年前,开始用盐加工调味品;酱油、食醋、酱、腐乳、辣椒及八角等传统调味品自古以来就十分盛行。
总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调味品行业的发展可分为初级发展、快速发展、成熟化发展和战略提升四个阶段。现阶段调味品行业正朝着品种多样化、复合方便化、营养健康化方向迈进。
中国调味品产业发展历程
我国调味品的市场现状分析
我国饮食文化深厚,调味品种类众多,产量位居全球前列,且随着社会经济增长和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不同品类调味品的需求逐渐趋于广泛,2021年我国调味品产量和消费量均实现了增长。2021年,我国调味品产量为6345万吨,同比增长4.76%;消费量为6276.5万吨,同比增长4.66%。
我国是调味品生产大国,出口量远远高于进口量,不过我国调味品出口量占国内消费总量的比重相对较低,国际出口也是以华人市场和餐馆为主。2021年,我国调味品进口量为9.87万吨,出口量为78.35万吨;2022年1-9月,我国调味品进口量为7.00万吨,出口量为61.43万吨。
从进口来源来看,我国调味品主要从韩国、泰国、日本等地进口。2022年1-9月,我国从韩国进口调味品1.76万吨,占总进口量比重为25.14%;从泰国进口调味品1.21万吨,占总进口量比重为17.34%;从日本进口调味品0.83万吨,占总进口量比重为11.83%。
从出口流向来看,我国调味品主要出口至美国、中国香港、韩国等地。2022年1-9月,我国调味品出口至美国8.48万吨,占总出口量比重为13.81%;出口至中国香港7.56万吨,占总出口量比重为12.31%;出口至韩国6.19万吨,占总出口量比重为10.07%。
我国调味品的产品及产业链结构分析
我国调味品行业主要产品有酱油、食醋、味精、调味料酒等,其中酱油因其有独特酱香,滋味鲜美,有助于促进食欲,产量规模最大。2021年,我国酱油产量为778万吨,食醋产量为444万吨,味精产量为212万吨,调味料酒产量为318万吨。 调味品产业上游主要包括大豆、小麦、玉米、肉类等原材料,以及包装、食品添加剂等行业;中游是调味品生产企业;下游流通渠道包括线下和线上两种渠道,终端需求包括B端和C端,其中B端主要为餐饮和食品加工业,C端主要为个人及家庭消费。
我国调味品的发展趋势分析
1.复调是产业高端化和细分化的必然趋势
调味品向着高端化、细分化大步迈进。在“民以食为天”的中国,人们对食物风味的要求极高,从而各种调味品出现。调味品是能增加食品菜肴的色、香、味,促进食欲的辅助产品,不仅是消费者一日三餐的必需品,同时也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领域,在食品产业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的调味品行业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当前正处于产业升级期:一方面,消费者对调味品的购买力增强,关注重点逐渐从价格转移到口味与雷竞技百科 ,行业高端化大势所趋;另一方面,餐饮业菜系日渐丰富,消费者和厨师们不再满足万金油式的调味品,对调味品专用化,细分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端化、细分化成为当前调味品行业发展的重要趋势。复合调味品味道丰富,产品极具个性化。根据产品成分的不同,调味品可分为基础调味品和复合调味品,复合调味品通常是由两种及以上的基础调味品按一定比例调配制成,在原料种类、用量、产品类别数、单品产量、使用方式上与基础调味品均有一定差异。复合调味品可实现多种风味的调配,使用便捷且味道丰富,引领了很多饮食方面的潮流。随着行业的发展,我国调味品正向着“基础调味品-复合调味品”的路径演变,复合化趋势持续加强。
产业链参与者较多,应用场景丰富。复合调味品产业链参与者较多,上游包括原材料和包装材料,其中原材料主要为食盐、味精等基础调味料及肉类、豆类、蔬菜、油类等辅料;中游为复合调味料生产供应,产品涵盖火锅底料、中式复合调味品、西式复合调味品等众多品类;下游可通过电商平台、商超、便利店等线上线下渠道直接触达个人消费者,或进入餐饮、酒店、食品加工等场景,应用方式多样。产品针对市场不断丰富,美味选择多样。复合调味品中的呈味成分多,口感复杂,各种呈味成分的性能特点及其之间的配合比例决定了复合调味品的调味效果,按照不同的复合配方可以制作出独特的风味。从市场应用来看,目前我国的复合调味品形成了五大产品群,分别是汤料、风味酱料、渍裹涂调料、复合增鲜料、复合香辛料,每一个产品群又拥有丰富的产品矩阵,在口味上不断推陈出新,可以满足消费者对不同口味的差异化需求。家庭端,为“烹饪小白”提供便捷美味。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消费观念的改变以及对生活品质的追求,消费者已不满足于过去的油、盐、酱、醋等单一调味品,复合调味品成为不擅长烹饪或不愿意在烹饪上花费过多时间和精力、追求制作简单化、快捷化且对食品口味有一定追求的家庭的最佳选择。
餐饮端,第一,复调生产标准化,口味稳定性有保证。由于我国中餐细分菜系种类较多,制作过程复杂且较为依赖厨师的烹饪手艺,产品被标准化存在一定的难度。传统的完全依靠厨师烹饪和调味的模式中,厨师的烹饪方法和水平千差万别,无法保证口感的统一,且调配流程冗繁,而使用搭配好的复合调味品使餐厅层面仅需有限的烹饪工作,菜品口感的稳定性就能得到极大地提升。第二,简化门店程序,提升运营效率。对于餐饮行业,门店可通过研发定制,或采购市场中现有的复合调味料将复杂的调味转移至前道工序,从而简化后厨烹饪流程,提高出餐速度,提升门店整体的运营效率。以火锅为例,底料的炒制包含选料、配料、初加工、炼油、投料、长火、固色、升香多个过程,在过程中原料的选择、用料的比例、炒制的火候等都会影响火锅的风味,因此现炒锅底对厨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操作难度较大,且耗时较长,标准化制作的火锅底料可以很好地解决口味稳定性及效率问题。
第三,使用复调有利于降低成本。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我国的人力成 本越来越高,优秀的厨师资源愈加稀缺,大量连锁餐厅及小微餐厅越来越难用较高的成本雇佣一整套后厨班底。据艾媒咨询数据,中国餐饮占比最高的三项成本中,人力成本以 21.3%的比例位列第二,且近几年餐饮成本变化中增速较快的是人力成本和房租,这也成为了当前餐饮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切入点。运用复合调味品可以将部分专业性强的厨师替换成机动性强的一般服务人员,一方面可以直接降低餐饮商户的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后厨班底精简有利于缩小后厨面积,提升抵抗房租上涨压力的能力,降低餐饮商户整体的经营成本,提升餐厅坪效。
2.需求端:餐饮恢复式增长,家庭消费持续升级
疫情期间逆势增长,行业增速可观。据艾媒咨询数据,我国调味品市场规模2021年达到 4594亿元,2022年预计为5133亿元。其中,复合调味品市场规模 2021年达到1588亿元,2022年为1786亿元。2020-2022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消费整体疲软,2020年及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出现负增长,但该阶段调味品市场规模仍保持增长,展现出其“必选”属性,复合调味品受益于“宅经济”的快速发展增速稳定。未来复合调味品市场预计仍将保持每年约 13%的增长,至2027年市场规模可达3367亿元。当前品类份额均衡,中式复调增长最快。从细分品类来看,当前我国的复合调味料主要有鸡精、火锅底料、中式复合、西式复合几大类,其中鸡精占比最多,约为 30%;火锅底料及西式调味料各占 20%,中式复合调味料占比为 17%,中式、西式及火锅底料市场较为均衡。根据 Frost&Sullivan 统计,中式、西式复调及火锅底料均保持较快增长,2016 至 2021 年增长最快的为中式复合调味料,年复合增速约为 16.5%,西式复合调味料及火锅底料约为 14%和 13.8%。家庭消费渠道丰富,餐饮占据半壁江山。从渠道来看,我国调味品主要有餐饮业、家庭消费和食品工业三种消费渠道,家庭消费在零售终端又可以细分为现代流通渠道与传统流通渠道。据中国调味品协会统计,餐饮消费和家庭消费是我国调味品最主要的消费渠道,其中餐饮渠道占比 60%,家庭消费约为 30%。对于复合调味品,由于相比于普通家庭消费,餐饮及食品加工等领域会更多使用滋味丰富、独特的复合调味品来吸引消费者,因此 B 端渠道占比更大,随着近年来外卖餐饮及预制菜等行业的兴起,我国的食品加工产业链不断丰富,食品加工渠道在复合调味品的地位相较基础调味品更加凸显。短期波动不改长期增势,餐饮实现“开门红”。当前我国餐饮行业已进入成熟阶段,增长势头强劲,整体水平快速提升。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 年以来我国餐饮行业年收入增长迅速,至 2019 年已达 4.67 万亿元。虽近三年受新冠疫情影响行业整体遇冷,全国多个地区的餐饮堂食遭遇阶段性停摆,餐饮行业年收入出现较大波动,但随着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2023 年开年以来国内消费复苏脚步加快,餐饮市场逐步回暖。据中国烹饪协会调研,2023 年春节期间(1 月 21 日至 1 月 27 日),全国受访餐饮企业营业收入与 2022 年春节相比上涨 24.7%,与 2019 年春节相比上涨 1.9%;客流量与 2022 年春节相比上涨 26%,与 2019 年春节基本持平。我国线下消费场景加快恢复,餐饮实现“开门红”。餐饮连锁化率加速提升,打开复调天花板。我国餐饮行业扩张过程中伴随着连锁化率的提升,在餐饮连锁化进程加快,人力成本提高的情况下,B 端餐厅亟待降低运营成本,但同时,消费者对餐饮多元化及口味稳定性的需求也不可忽视。复合调味品厂商往往具备成本优势,标准化程度更高,因此餐饮端使用复合调味品的动机不断加强。近年来,我国餐饮行业的连锁化程度持续提升,且增速较快,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美团研究院数据,2018 至 2021 年,我国餐饮连锁化率从 12%提升至 18%,但对比发达国家,我国餐饮行业的连锁化水平仍然较低,未来提升空间仍然较大,未来有望进一步拉高复合调味品的天花板。中小连锁品牌高增,降本增效需求大。近年来我国中小规模连锁品牌增长迅速,一方面一些地方的中小餐饮经营者在数字化管理工具的赋能下开始探索连锁模式和扩张门店,另一方面,大量自主小本创业的人选择通过加盟连锁餐饮品牌的方式进入餐饮行业。2021 年门店数涨幅最大的是规模在 3-10 家店的连锁品牌,其次是在 11-100 家店的连锁品牌。通常,中小规模连锁餐饮的成本优势尚不显著,对降本增效需求更大,使用复合调味品的优势更加凸显。从类型来看,中餐连锁门店比重稳步上涨,品牌连锁加速发展。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和美团数据,2019-2021 年小吃快餐的门店数高居榜首,占比近 50%。其次是饮品店、面包甜点、八大菜系、火锅和烧烤店,其中八大菜系和烧烤连锁门店数量占比连续三年持续提升。从门店数同比增长的情况看,特色菜、烧烤、其他地方菜是 2021 年增长比例最高的三个品类,同比增速分别达 33.2%、27.6%和 22.1%。烧烤是餐饮市场中增长速度最快的品类之一,也是疫情期间恢复最快的品类,目前烧烤行业的市场规模每年还在以 10%左右的速度扩展。中餐连锁门店的快速发展与中式复合调味品的高增速趋势相符,未来随着中式餐饮连锁的进一步扩张,中式复合调味品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外卖行业如火如荼,开辟餐饮复调第二主场。我国外卖市场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增加,2020 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在餐饮堂食阶段性受阻的背景下,线上化成为众多餐饮企业服务消费者的重要方式,一些原本仅做堂食的餐饮企业也加入其中,外卖行业快速增长。据中商情报网及美团研究院数据,中国外卖餐饮市场规模从 2016 年的 1663 亿元增长至 2021 年的 8117 亿元,2022年预计可达 9417.4 亿元;2020 和 2021 年外卖收入在全国餐饮收入中的占比分别达到 16.9%和 21.4%。从量上看,一方面,我国城镇化率持续提升,“生人社会”程度加深。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 年末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 65.22%,自 2010 年以来,约 1.8 亿人离开乡村和小城镇的“熟人社会”,进入基于陌生人关系的城市,“生人社会”现象愈发明显。据社科院测算,2035 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将达到 74.39%,新增 2-3 亿城镇人口,“生人社会”程度进一步加深。另一方面,我国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为 2.62 人,与 10 年前相比已跌破“三口之家”的数量底线。在这两个趋势下,我国的社会单元逐渐缩小,居民在家做饭的人均成本,包括时间成本、食材成本、机会成本、心理启动成本越来越高,但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我国居民做饭场景仍在,超过 80%的消费者每周仍至少做 1-2 次饭,约50%的消费者每天至少做一次饭。居民做饭需求与人均成本提升之间的矛盾推动我国居家餐饮像日韩一样向轻便化、快捷化的方向发展,复合调味品、半成品、预制菜市场也随之扩大。从价上看,行业正向多样化、高端化方向发展。随着我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提升,消费升级势不可挡,在饮食消费的观念逐渐从“吃饱”向“吃好”演变的过程中,人们对口味的种类及品质需求也原来越高。同时,[color=var(--weui-LINK)][url=]Z 世代[/url]逐渐成为中国新的消费增长引擎,对于厨艺不佳但又有做饭意愿的 Z 世代,复合调味品成为最佳辅助品。然而在追求品质生活的当下,单一普通的口味已经不足以满足追求独特性的 Z 世代的需求,各地风味、特色美食调料、以及以东南亚、韩式、日式为代表的异国美味也受到年轻人的青睐。据美团研究院及艾媒咨询数据,在 Z 世代对各类家庭支出的影响力分布中,食品饮料位列第一,达 77%;而在 2022 年对中国调味品消费者的偏好调查中,复合调味品消费品类较多且分布较为均衡。复合调味品在 C 端已进入量价齐升的快速发展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