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9194
在线时间3024 小时
金币28747
最后登录2024-1-26
注册时间2007-12-5
帖子44061
精华0
积分104579
阅读权限100
UID109018
签到天数: 261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
版主
|
本帖最后由 王中泰 于 2023-11-23 15:00 编辑
气相色谱仪检定方法
气相色谱仪检定方法要点和注意事项
1、检定前准备工作
1.1 确定标准物质和检定项目
仪器检定前,检定员需与客户沟通了解仪器的检测器类型和仪器日常使用情况,判断仪器属于首次检定还是后续检定,确定相应检定用标准物质和检定项目。检测器有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浓度型检测器,如热导检测器(TCD)、电子捕获检测器(ECD);另一种是雷竞技百科
型检测器,如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火焰光度检测器(FPD)、氮磷检测器(NPD)等。根据检定规程,不同类型检测器气相色谱仪使用不同的标准物质进行检定,相应地设置不同的检定条件。常用气相色谱检测器的特点、检定条件和检定合格技术指标见表1。气相色谱仪检定需选用国家有证标准物质,要求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要符合检定规程对标准物质不确定度要求,即相对扩展不确定度U ≤ 3%(k=2)并在有效期内妥善保管。
1.2 确定选用的气相色谱柱
检定气相色谱仪时要选择合适的色谱柱,需要综合考虑检定所用标准物质的性质和分析需求、色谱柱的规格参数、检定时长和效率等因素。JJG700— 2016《 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规定色谱柱的选择为5% OV–101,80~100 目白色硅烷化载体(或其它能分离的固定液和载体)填充柱或毛细柱。一般检测现场使用毛细柱的情况更多。
选择合适的用于检定的色谱柱要综合考虑柱子的极性、长度、内径、膜厚等参数,这就要求检定员或实验操作人员能理解读懂毛细管柱规格参数的标注信息。一般情况下,柱子的包装盒上和柱子的标签处都清晰地标注柱子的参数。毛细管柱的规格参数是由固定相种类、长度、内径和膜厚等要素组成的。例如毛细管柱标注为“DB–5 型,30 m×0.25mm,0.25 μm”,DB–5 型表示固定相种类,固定相为5% 苯基和95% 二甲基聚硅氧烷,“30 m×0.25mm,0.25 μm”分别表示为柱长为30 m,内径为0.25 mm,膜厚为0.25 μm。标注为“DB–1 型,20m×0.18 mm,0.14 μm”的毛细管柱,表示此毛细管柱的固定相为DB–1 型,即固定相为100% 二甲基聚硅氧烷,“20 m×0.18 mm,0.14 μm”分别表示柱长为20 m,内径为0.18 mm,膜厚为0.14 μm。
选择色谱柱首先要考虑柱子的极性。色谱柱根据固定相的极性来分类,主要可分为非极性、弱极性、中等极性和强极性色谱柱。固定相极性由取代基团的极性及其相对量确定。选择柱子的极性的一般原则是相似相容原则。一般气相色谱检定用的毛细柱常选型号为DB–5、HP–5、RTX–5 、BP–5、CP–Sil 8 CB、SPB–5、国产SE–54 等弱极性柱子和DB–1、HP–1、RTX–1、BP–1、SPB–1、国产OV–1、国产SE–30 等非极性柱子。
商品化气相色谱毛细管柱的长度从5 m 至100m 不等,柱长会影响溶质的保留时间、柱头压力、柱流失及成本。一般在内径和膜厚相同的情况下,增加柱子长度可以提高分离度,但分析时间也会增长,柱流失也会增加。检定时选用太长的柱子一般会增加检定时间,导致检定效率降低。最常见的毛细管色谱柱长度规格是30 m,也是检定中最常使用柱长。
商品化毛细管柱柱子内径规格有0.1、0.15、0.18、0.2、0.25、0.32、0.45、0.5、0.8 mm 等尺寸。色谱柱的液膜薄厚会影响柱容量、柱流失、惰性、温度上限和保留时间。实验室最常用的规格是0.25 mm内径色谱柱。此外,不同商品化毛细管柱有0.1~20μm 等不同规格膜厚,常见的色谱柱膜厚是0.25、0.5、1.0 μm,其中应用最广泛的膜厚规格是0.25μm。气相色谱仪检定中最常用的毛细管柱的参数为“DB–5 型,30 m×0.25 mm,0.25 μm”毛细管柱以及类似性质的毛细管柱。
1.3 检定前仪器和色谱柱的准备
检定前要沟通了解仪器日常使用情况、使用频率和状态。如果待检定的气相色谱仪通过热解吸装置或顶空装置进样,需要将连接的管路拆卸下来,通过进样口直接进样。NPD 检测器在新的铷珠开始使用前,为获得高稳定性还需要进行铷珠老化处理。
在气相色谱仪检定前,如存在以下几种情况需要进行柱子老化:
(1)新色谱柱新启用;
(2)仪器已停用很长一段时间;
(3)仪器使用一段时间后基线波动较大或出现鬼峰等情况。特别是对于高灵敏度检测器,如ECD 检测器等,检定前由于没有做好色谱柱老化和高温烘烤检测器工作,造成基线波动过大,会影响检定结果。
安装毛细管柱的操作要点:
安装色谱柱前,检查毛细管柱的柱头是否堵塞,平整切割柱头,毛细管柱两头插入气化室和检测器达正确的位置和深度,选择合适的密封圈,要保证柱子不超温运行,换好毛细柱之后再开机。
毛细管柱老化方法可参考如下步骤:
将色谱柱进口端连接进样口,连接FID 检测器或TCD 检测器时要将出口端连接在检测器上,对于连接高灵敏度检测器(如ECD、FPD),柱子出口不要连接ECD 或FPD 检测器,而是放置在柱温箱中,同时检测器入口用死堵堵住。安装好柱子后通载气,先用载气吹扫色谱柱15 min 后运行升温程序,将柱温从60 ℃左右以5~10 ℃ /min 升温速率升温到老化温度(老化温度可参照色谱柱说明书,一般低于色谱柱的最高温度30 ℃或者比实际分析操作温度高30 ℃),升至老化温度后恒温30 min 到120 min,直到基线稳定,进样口和检测器的温度一般设置为高于柱箱温度30~50 ℃。
2、检定方法要点和注意事项
2.1 仪器条件设定
检定时气相色谱检定的仪器参数要根据气相色谱仪检定规程中推荐的参数、色谱柱的类型和仪器说明书要求等进行设置,再根据标准物质中溶质和溶剂的分离效果和出峰时间对仪器参数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其中,检定时柱流速和柱温的设定尤其关键,检定规程中给出了各检测器检定时推荐的柱温参数,并要求流速设为适当值或参考仪器说明书要求。
柱流速和柱温设定值合适与否直接影响分离效果、出峰时间和柱效,设定值的选择和检定过程中的调整优化都对检定员的色谱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经验积累提出了要求。一般而言,柱流速越大,柱温越高,分离效果越差。如果标准物质溶剂和溶质色谱峰没有分开或目标色谱峰有拖尾,应适当降低柱流速或柱温。但在保证分离效果的情况下,可增大流速、增高柱温来减小保留时间,提高检定效率。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柱流速、柱温的参数设定还要充分考虑选择的柱子的极性、长度、内径、膜厚等。检定时,一般检定选用30 m 长毛细管柱。如选用60 m 柱子,其它参数不变,目标峰的出峰时间可能是使用30 m 柱子时的两倍,当选用60 m 柱子等长柱子时,可适当增大柱流速和柱温,缩短溶质保留时间,提高检定效率。色谱柱直径会影响柱效、溶质的保留时间、柱头压力和载气流速等因素。需要根据经验综合判断,选择合适的柱流速,一般色谱柱内径越大,流速设置越大。在检定时,0.25 mm 内径的色谱柱一般流速设置为1~2 mL/min,0.32 mm 内径的柱子一般流速设置为1~4 mL/min,0.53 mm 内径的色谱柱一般流速设置为5~20 mL/min,可根据实际应用情况和分离效果适当减少或增加。
色谱柱膜厚也会影响柱效、溶质的保留时间和柱流失等。根据塔板理论,增加膜的厚度相当于增加塔板数,吸附和脱附交换的次数就会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增加分离效果,保留时间也会随之增加。气相色谱检定时,如果选用的柱子液膜较厚,为缩短目标峰保留时间,提高检定效率,在保证分离效果的前提下,应适当增加流速,缩短目标峰的保留时间。如检定一台安捷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配备FID 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使用RTX–5 型柱子(30 m×0.53 mm,0.5 μm),将柱流量增大设为13.5mL/min,柱前压力为83.596 kPa,柱温设为160 ℃,用正十六烷– 异辛烷标准物质进样后,正十六烷与异辛烷分离度良好,于2.74 min 就出现溶质正十六烷的目标峰,提高了检定的效率。
尾吹气流量的设置值与色谱柱类型尺寸和检测器类型有关,一般填充柱不用尾吹气,毛细柱需要设定尾吹气,这是因为检测器一般要求的载气流量为20 mL/min 左右,而毛细柱的柱流速远低于此,不能满足检测器的最佳操作条件,所以需要在柱后增加尾吹气。为保障检测器能在高灵敏度状态下工作,一般FID、NPD、FPD 设置柱内载气和尾吹气的流量总和为30 mL/min 左右,ECD 则需要设置流量总和为40~60 mL/min,可用总流量参考值减去柱内载气流量得到尾吹气流量的参考设置值。
2.2 分流模式设定
气相色谱检定一般采用不分流模式,是因为不分流进样,可保证样品全部进入色谱柱,有助于对分析样品准确定量,消除分流歧视影响,又可以提高分析灵敏度。如果采用分流模式则存在分流歧视,具体是由于不均匀气化,在一定分流比条件下,不同样品组分的实际分流比是不同的,造成进入色谱柱的样品组成不同于原来的样品组成,影响定量分析准确度,对检测限的计算也会存在一定影响。比如分流比为n∶1,一般计算检出限时实际进样量以进样量/(n+1)来计算,但实际上由于分流歧视等因素的影响,导致计算的实际进样量不准确,代入检测限计算公式计算的结果会存在一定偏差。所以,检定时采用分流模式以及引入分流比来计算检测限,这种方法的准确性严格来说是值得商榷的。气相色谱检定推荐采用不分流模式,但由于不分流进样溶剂峰易出现严重拖尾,易掩盖溶质目标峰,易发生柱污染,这就对对检定条件优化和检定人员经验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挑战,检定员可参考本文2.1 的内容进行仪器条件的设定和优化,不断积累经验参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