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定紫外线杀菌灯的杀菌性能是否达标?
紫外线作为一种诱变剂,在特定的波长范围(主要是UVC200–280 nm)以及足够高的剂量下,能够引起细菌和病毒等微生物细胞中的DNA或RNA相邻嘧啶分子间形成异常的化学键,阻碍DNA或RNA的复制,从而造成微生物细胞死亡。
常见的紫外线杀菌消毒属于照射消毒,只需将紫外线杀菌灯照射需要消毒的物品,或在需要杀菌消毒的环境放置紫外线杀菌灯即可。紫外线可集中很高的强度在短时间内杀灭细菌和病毒,属于纯物理消毒方法,无二次污染。那么,与常规的化学消毒和加热消毒相比,紫外线消毒的效果又该如何判定呢?
《消毒技术规范》卫生部(
2002
年版)是紫外线杀菌灯表面杀菌消毒效果评价常用的标准之一,此标准通过测定紫外线灯
(
包括双灯管组合灯具
)
的辐照强度及对微生物的杀灭作用,以验证其杀菌性能是否达到合格标准。
一、辐
照
强
度
普通型或低臭氧型直管紫外线灯
( 30W )
,新灯管的辐照度值应≥
90
μ
W/cm
2。使用中的灯管,辐照度值应≥
70
μ
W/cm
2。多灯管组合灯具的测定方法和合格标准同单支灯管。对异型
(
非直管型
)
、高强度型,或非
30W
功率等灯管的检测距离和辐照度值合格标准,随产品用途和使用方法而定。原则上,应不低于产品使用说明书注明的辐照度值,并按其推荐剂量
[
即辐照度值乘以照射时间
(s)]
进行杀菌试验,证明能满足应用所需效果者可判为实验室测试合格。同时,辐照强度检测每次鉴定抽查
10
支灯管,每支灯管重复测定
3
次。各次数据均达标准才可判辐照强度合格。
二、微生物杀灭效果
评估菌种:金黄色葡萄球菌
(ATCC 6538)
、大肠杆菌
(8099)
、铜绿假单胞菌(
ATCC 15442
)枯草杆菌黑色变种
(ATCC 9372)
芽孢等细菌及其芽孢和真菌。
在进行微生物杀灭效果测定时,按技术规范规定的方法首先制备细菌及其芽孢和真菌菌片,在指定的照射位置上进行照射。照射分为
3
个时间组,各组时间的设置应使能测出将试验细菌及其芽孢和真菌杀灭对数值≥
3.00
所需的最低剂量,完成将照射后样本进行活菌培养计数的测定。
测试中,同时设立阳性对照组
(
菌片对照
)
与阴性对照组
(
培养基对照
)
。阳性对照组,将该批菌片
2
片分别放入含
5.0mL PBS
试管中,电动混匀器震荡
20s
或各振敲
80
次。阴性对照组,以同次实验用培养基或
PBS
接种培养基培养,观察有无细菌生长。
试验重复
3
次。每次试验中的阳性对照菌片,检测回收菌量均应在
5
×
10
?
cfu/
片~
5
×
106cfu/
片,阴性对照组应无菌生长,各次试验对细菌及其芽孢和真菌的杀灭对数值均≥
3.00
。该照射时间可判为消毒合格所需照射的时间。对异型
(
非直管型
)
、高强度型,或非
30W
功率等灯管的照射距离,需随产品的用途和使用方法而定。
除以上两项之外,紫外线灯产生的臭氧量也可影响杀菌效果和使用的安全,故还需测定臭氧浓度进行综合评价。技术规范中指出:臭氧浓度应写明于使用说明书中,低臭氧紫外线灯产生的臭氧浓度,应不超过国家规定的工作场所安全浓度(
0.3mg/m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