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nirvana 于 2023-3-17 17:02 编辑
昨晚观看了央视3.15晚会,再回想这些发生的重要食品安全事件,尽管曝光的对象发生了变化,但实际还是食品行业传统长期存在的超范围使用添加剂、以假充真、虚假宣传的问题,究其本质还是回到一句话,食品安全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
既然是人的问题,那么涉及哪些人呢?我想到的主要是四类人,即:食品从业者、监管者、消费者和“职业打假人”。
首先需要明确,目前我国的食品行业构成主体是中小企业或个体,从业者的受教育程度整体不高,专业技能更多集中在经验和手艺上,对近些年快速出台、完善的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的学习和跟进普遍不足;我的工作长期需与食品从业者打交道,经常能听到的一句话就是“食品行业是良心行业”,但深入探讨时却发现多数从业者对于如何兑现良心、恪守底线的具体方式方法非常模糊,甚至连如何规避非食用物质、如何正确使用食品添加剂、如何合法处置回收食品这些基础性的可能触及行业红线的问题都远不清楚,知道食品从业风险高却不知道具体的风险点在哪里,更不用说如何剖析风险进而防范风险;呈现出的现状就是,对于生产加工和经营售卖的食品能否达到安全标准要求心里没底、标签和广告宣传因为缺陷或瑕疵经常性被投诉举报、对抽检不合格和经营违法不能有效整改......;“土坑酸菜”事件反映的不仅仅是某些从业者对加工卫生习以为常麻木不仁,其实也体现了包括部分从业者在内的为数不少人对于“什么是卫生”、“怎样操作才能卫生”“不卫生会有什么后果”“结果合格和过程卫生是不是一回事”这些基础问题上无知的现实。
2022年市场总局出台60号令其实就是朝着“人”这个核心因素发力,我认为这条治理路径是正确的;但怎样具体执行才能让企业配备管理人员不流于形式?各企业通过内力或借助外力设置专门的食品安全管理人员并不难,难的是这个人能否做到在日常安全管理工作中举足轻重, 对不合格、不安全食品一票否决?难的是如何确保这个岗位的责任与企业实际受益人有效捆绑?难的是这个岗位在具备权利、担负责任的同时如何获得对等的利益以确保平稳管理和积极性?难的是这个岗位的专业能力如何持续跟进日益提高的国家监管和社会倒逼需求?
其次来谈谈监管者,因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涉及市场、卫生、农业、海关等多个部门,我专业和视野有限不便妄加评论,谨在此就谈谈我熟悉的市场监管部门吧!目前对于市场局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构架而言,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万千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最终落实都需要县区级局和监管所来实施完成,而我所见到的县区局和监管所这样关键的“一线部队”却普遍存在较大困难,主要有三条:
1、专业困难;因为机构职能合并,原工商、质监、食药的工作集中,工作专业类型和工作量增加,最为常见的就是县区局尤其是监管所的人员必须是工作多面手,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知识产权、物价、计量、标准化以及检查、抽检、执法、办案、处理投诉举报等诸多工作都要能上手,再加上取消垂管回归地方政府后日常交办的其他诸如“创文”、“创卫”、“创食品安全示范”等工作,监管人员们基本完全处于力不从心、疲于应付的状态,根本没有精力和办法在食品监管所需专业提升上进行投入,什么都懂也就意味着什么都不懂,普遍存在的监管人员专业短板是目前监管无法深入、监管被动的主因之一。
2、岗位困难;食品监管工作是市场监管部门整体工作中占比最大的部分,据一些监管人员说甚至占到日常工作量的60-70%;目前的市场监管部门尽管是三合一的所谓“大部门”,但很多县区局的编制职数却因为各式各样的原因不但没有增加甚至反而减少,造成了目前各县局食品监管岗位人数普遍缺口较大、工作量极其繁重的现实;人数不足、专业不够、繁琐量大的工作同时带来同等的履职责任和风险让很多老食品监管人实在坚持不下去,不少都有了能避则避的心态;人数不够、队伍不稳定、老人不愿学、新人没跟上、权小责大、兜底背锅的监管群体如何能够正常履职进而主动监管呢?
3、工作困局;“职业打假人”是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必然产物,社会各界需要像王海这样的、真正能深入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督人”、“吹哨人”参与共管!但当下社会上活跃的绝大多数所谓职业打假人不过是表面公平正义实则敲诈勒索的唯利之徒而已,他们投诉、举报、信访的绝大多数所谓诸如标签不规范的问题基本上与危害消费者的食品安全问题无关,利用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专业缺陷和恐慌心理,使用诱骗、恐吓甚至造假等手段获得钱财是他们的终极目的!真正保护公众利益同时兼顾私利的“职业打假人”当前几乎不存在!“职业打假人”滋生蔓延的这些年,对食品行业发展造成了害处远大于益处的严重影响,同时把本就捉襟见肘的食品监管队伍深深拖进了泥潭,监管人们需要长年累月占用大量工作时间、挤占正常食品检查和执法工作、耗费大量精力专门解决这个“正义群体”处心积虑、用心挖掘提出的所谓诉求!本该为公共大众安全保驾护航的公器却无奈、无助地沦为了某些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群体获利的私器,这是监管人们不愿意看到的,但是,他们该怎样才能走出困局呢?
再来看看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消费者大众,拿几个典型的想法和做法来举例:
超市、批发市场、专卖店的茶、酒,不少都以显著的名称和图案自诩来源于名山头、名产地,从而获取不错的身价和认同,实际真正“出身名门”又有多少呢?生产经营失去诚信的推手当中,是不是也有所谓物美价廉、要门面、爱虚荣引发的消费在助力呢?
我经常和同行们聊一个现象,很多消费者都对所谓的“垃圾食品”深恶痛绝,但却能经常见到他或她在深夜热闹的路边烧烤摊上大碗喝酒、大口吃肉,这种“问题都是别人造成的”的心态是否需要我们反思?认真地想想,对我们健康危害更大的到底是垃圾吃法还是所谓的垃圾食品?
抖音、快手上有很多人在评论食品安全,在教消费者们什么该吃什么不能吃,声情并茂、“专业”动人,让人在轻松愉悦的过程中印象深刻,让大家觉得,黑心商家怎么这么多啊?国家食品安全监管都在他喵的做什么啊?还是主播说得对!
尽管这个主播也可能只是个道听途说、拼凑软文、对食品专业一窍不通的人,尽管在我们这些从事食品多年的人看来,其中专业客观的内容少,凭感觉想当然甚至胡说八道的要多得多!但目前,食品安全这样关注度高、舆情燃点低的特殊领域,“造谣一张嘴、辟谣跑断腿”现状已非常突出!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有三方面原因:1、任何成熟的基础总是不成熟,消费者安全意识是在反复试错、反思教训的过程中成长的;2、我们食品行业专业人士不少,但缺少凝聚共识、以示正听的食育、科普、辟谣平台和机遇,像雷竞技电竞 、中国食品报融媒体这样的敢发声、会宣传的专业平台相对于靠所谓食品安全问题吸引流量获利的“心机”群体还是明显的势单力孤;3、辛吉飞的“海克斯科技”迅速蹿红还告诉我们,食品安全宣传和教育应当更多采取贴近大家生活、大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总是用照本宣科、一本正经的方式,远不如小视频、综艺节目那样深入人心!
最后,回头再谈“职业打假人”;我国幅员辽阔省份众多,各地食品安全治理都有自己的考虑和特色,对于“职业打假人”存废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其中认为“职业打假人”倒逼食品行业规范具有正面作用的人不在少数!但在我看来,我们的中国目前正在逐渐走出疫情的阴霾,快速恢复经济运转和发展势头,比以往更加需要良好的营商环境,更需要司法部门、政府在当前特殊时期给予食品行业更多的审慎包容,从法律、政策角度遏制、惩戒这个“打假”群体中存在的、大量的“假打人”对经济秩序肆意猖獗地破坏;更需要监管部门宽严相济,对一般违法以教育、引导、服务为主,同时严厉打击恶意突破安全红线的严重违法问题。
习总书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说:“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食品安全不就是这个矛盾当中的一部分吗?我们的中国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的食品安全治理不可能一蹴而就、短时间内达到发达国家那样的水平,那么,我们是否更应该以立足国情、实事求是的姿态理解和执行总书记关于“食品安全四个最严”的指示呢?我们的食品安全治理工作是否在“人”这个核心要素上做了足够的制度尝试和基础工作呢?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是否存在诸多华而不实、难以落地、浪费资源的“形式”工作呢?我想,这些都是非常值得我们深刻反思的问题吧!
至于解决路径,我借用李强总理在新闻记者招待会上说的三句话来回答:
“我国的人口红利并没有消失,人才红利正在逐步形成,发展的动力依旧强劲。”
“坐在办公室碰到的都是问题,深入基层看到的全是办法。高手在民间。我们要推动各级干部多到一线去,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向人民群众学习,真正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
“要坚决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真正做有创造力的执行者”。
2023年3月1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