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一小时内学会(但不精通)一门语言(加上兴趣) 英文原文: http://www.fourhourworkweek.com/blog/2007/11/07/how-to-learn-but-not-master-any-language-in-1-hour-plus-a-favor/ 翻译转自: http://www.yeeyan.com/articles/view/4946/12015?source=feed 教你怎样在一小时内学会一种语言 在45分钟内解构分析阿拉伯语。 在60分钟内可以用俄语交谈? 本帖是应邀而发的。学汉语、日语或者西班牙语、爱尔兰盖尔语需要多长时间?我的看法是不超过一小时。 以下是我的理由…… 在投入(或者说浪费)成百上千个小时来学一门外语之前,你应该先解构它。我曾在普林斯顿作理论研究,主要是关于神经系统科学和非正式日语词汇融入英语口语的现象;另外我曾在贝立兹语言教学机构为其重新设计教学课程。从这些经历中,这个被忽视的解构步骤慢慢凸显出来,它是那些快速语言学习者们明显与众不同的习惯之一。 迄今为止,我解构了日语,汉语普通话,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巴西葡萄牙语,德语,挪威语,爱尔兰盖尔语,朝鲜语,或许还有一堆另外的语言。当然,我离完美掌握这些语言还差得远,其中有些我学得相当糟糕,但也颇有几门我能够毫无问题的用来进行对话——你可以向昨晚来我这儿的那些口操多种外语的麻省学生求证。 怎么可能在2到12个月内就学用某种外语进行流利的对话?这始于将其解构、明智地选择、专注于其中一小部分而忽略其余。 把一门新的外语当作一种新的运动。 运动有一些身体方面的先决条件(对篮球而言身高是个优势),一些规则(棒球的投球手必须触及底线),诸如此类的种种确定了你是否能够熟练掌握这个运动,以及——如果能掌握的话——需要花多长时间。 语言也没什么不同。你有些什么工具?你如何按照规则运用这些工具来达成目标? 如果你的母语是日语,你就很难在自己的语言中运用20个以上的音素(按:日语五个元音和若干辅音搭配成清音,再加上少数几个促音和拨音,实际音素并不多),何况这个数字对某些语言几乎是不可能的。选择一门语音和构词方式与母语相近的语言(例如西班牙语),你可能只需要三个月就能进行有意义的对话了;如果你挑选的语言充斥着你无法辨认的音素(例如汉语),你恐怕需要学习三年才能进行对话。 现在看看我最近使用的一些解构方法,验证我是否能在三个月内用俄语和阿拉伯语进行流利的对话。两者都源自我在飞机上与邻座的母语人士不足一小时的谈话。 六条金科玉律 我使用几个问题作为开始,简化的版本如下: 1. 有没有什么语法结构会阻碍你流畅运用这语言?(比如语序:主-谓-宾和主-宾-谓,名词的形式等) 2. 有没有新的发音会妨碍你快速运用?(特别是元音) 3. 这门语言和我已经掌握的语言有多相似?哪些是有利因素,哪些又是不利因素?(学习这门语言会扰乱之前我掌握的语言吗?我能够照搬语法结构而不会造成大问题,就像在葡萄牙语中照搬西班牙语那样?) 4. 以上所有问题的回答都说明了:学这种语言有多难,需要多长时间才能流利运用。 回答这些问题本身并不很难。你只要把几个句子从英语翻译成你想学的语言。 出于某些原因,我最常用的几个句子如下: The apple is red. It is John’s apple. I give John the apple. We give him the apple. He gives it to John. She gives it to him. 仅仅这六个句子就能揭示这门语言的概貌,而且能够呈现某些潜在的学习障碍。 首先,它们帮我了解动词是否/如何根据说话者的性别和数量而变(译注:某些语言中,主语的阴性和阳性、单数和复数会影响动词形式)。我也能立刻识别出某些语言中让你头痛不已(译注:uber-pain直译似乎是乳房痛,从google的搜索结果中返回的一些句子来看,似乎就是指一种程度剧烈的痛苦,好比中国人有些地方会说“气得肝痛”之类吧。仅是猜测,请高手指正)的东西:间接宾语(John)、直接宾语(apple)和它们相应的发音(him, it)。我会进一步检验否定或者不同的时态是否用单独的词汇来表示(例如汉语中“不”意味着否定),如果真是这样,这门语言就很难剖析了。 其次,我会查看基本的句子结构。是不是像英语和汉语那种主-谓-宾的结构(I eat the apple)?还是日语那种主-宾-谓结构(I the apple eat)?抑或是其他的语序?如果你的母语是英语,主宾谓结构对你而言就比熟悉的主谓宾语序困难多了,但是一旦你掌握了一种这类语言(朝鲜语和日语几乎一样,德语中也有很多句子以动词结尾),你的大脑就会习惯于这种主宾谓语序的新语言了。 再次,头三个句子揭示了该语言是否存在令人生畏的名词的“格”(译注:比如英语中的主格、宾格、所有格等。这里举的例子是说名词的格在德语中会影响冠词的形式)。什么是名词的格?举例而言,德语中的the不是看上去那么简单。它可能变形为der, das, die, dem, den和其他多种形式,取决于“the apple”的语法属性:是宾语、间接宾语还是属于某人等等。令人无比头痛。这方面俄语更甚,这也是我一再略过俄语的原因之一。 以上所有不过源自六到十个句子而已!还有两个: I must give it to him. I want to give it to her. 这两个句子用来检验是否有助动词,或者每个动词的结尾是否形式变化。对一个独立的语言学习者来说,如果你不在需要老师的帮助来提高,一条很好的捷径就是学习动词的变形,例如“to want,” “to need,” “to have to,” “should,”等等。在西班牙语和其他许多语言中,这使你能够以“I need/want/must/should”搭配任意动词的形式来表达自己。学习少量的动词会帮助你领略所有动词。这不能帮助你提高听力,但有助于快速获得自我表达的能力。 如果助动词随着动词的形式变化(日语常常如此)而不是以单独词汇的形式独立出现(例如汉语),你学习之初必定会困难重重。 我请我的临时老师为这些句子写下两种翻译:一种用其母语的书写系统(也成为书写或拼写),另一种用英语的音标,或者我自己来,写出近似的发音或使用国际音标标注。 如果可能,我会请他们教我他们的字母表,每个辅音和元音都给出一个单词示例。估计一下哪些元音比较难,就我的经验而言,学习这些困难的元音比起那些陌生的辅音或连读起码需要多花十倍的时间(日语中的tsu就会带来很多问题)。你以为葡萄牙语就是慢速的西班牙语?再想想。花一个小时练习那些巴西葡萄牙语中的开放式元音。建议你在练习之前先用冰块润润口舌和嗓子。 俄语的语音表,和...... 稍后读古代斯拉夫语的字母20分钟 学习字母表仅仅适用于那些音素不超过50个的语言——西班牙语,俄语,日语都可以。对汉语这个办法可行不通,因为声调和其他简单发音的组合太复杂,而且对其拼音系统而言也不灵。如果你学汉语普通话,尽可能选择使用GR(译注:Gwoyeu Romatzyh的缩写,这是赵元任先生为了用拉丁字母表示汉语发音而创建的符号体系)来标音而非采用拼音。一开始这很难学,但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利用汉语拼音学汉语的人能比利用GR学习的人说得好。长话短说,这是因为在GR体系中,声调是利用拼写来表达的,而不是用那些字母头顶上的小符号。 不管怎么说,把语言当作运动。 先学习规则,确定它是否值得你投入时间(你是不是尽了最大努力也只能说个平平常常?),然后再进行训练。确定目标常常比选择方法更重要。
1、Don’t wish it were easier, wish you were better. 不要寄希望于事情变得简单,还是期待自己能做得更好吧。 2、I walk slowly, but I never walk backward. 我走得很慢,但我从不后退。 3、Don’t change the way you are just to make somebody happy. 别仅仅为了迎合别人而改变自己。 4、Do not dwell in the past, do not dream of the future, concentrate the mind on the present moment. 不要沉溺过去,不要幻想未来,集中精力,过好眼下的每一分每一秒。 5、Among those people that appear in our life, some are to teach us, some to comfort us, some to share and some to love. 在我们生命中出现的人,有的让我们成长,有的让我们痊愈,有的让我们分享,有的让我们去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