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xilinxu 于 2021-10-17 04:25 编辑
陈煜:试茶
来源:联合早报
作者: 陈煜
2021-10-16 05:00
[(图/pixabay)
又一次坐在白新春茶香满溢的店里,面前的茶台上摆着几个白瓷碗,里面满是茶汤。白进火先生说这是在试茶,茶人的日常工作。他让我也试试,用瓷勺舀了些到茶盏里,端起细品,“再试试这个”,他说,又舀了另一个茶碗里的茶汤给我,两份茶滋味不同,一份清淡,一份香郁。他解释道:“这两种茶都是黄金桂,同一等级,但年份不同,相差两年。”第一次真切体会到茶在储藏后带来的口感变化。
茶叶在运输储存过程中难免受到环境影响,特别是受潮后水分增加,烘焙之前须了解其状态,以适当的方法调配烘焙,才能达到预期的香韵,二次烘焙是南洋茶的必修课。究竟什么是南洋茶?南洋茶与原乡的茶有什么不同?如何普及推广南洋茶?我对这类的问题很是着迷,或许也算是一种职业病,总想了解产品的特色,因为在全球化竞争激烈的年代,产品有特色,人材有特长,才是生存之道。
白先生没有直接回答我的问题,或者说这些问题也难以回答,茶事总是说不清道不明。我好奇地问:“作为一家传承近百年的南洋茶品牌,你们是不是有什么秘方?”当然这个问题也没有答案。
他分享道,在当年的困境下,南洋茶人做了原乡茶人不做的事,将不同产地的茶叶调配在一起。有些在原乡不敢为的事,在南洋反而可以做到,例如,在安溪不同产区的铁观音不会掺在一起,茶农都以自家茶叶血统为傲,看不上别家的茶。
这让我想起自己学茶的经历,在中国品茶的确是件高深的事。曾试图了解中国茶,买了不少书来读,光是各种分类名词形容词已经眼花缭乱,茶叶讲究品种、产地、海拔、季节,制茶的工艺技法,泡茶的水质水温时间手法,扩展到茶具茶器茶席,看到最后只能长叹一声,果然是博大精深,自己一介凡夫俗子,真配不上品茶二字。
虽然对茶一知半解,谈到血统论还真的不能不信。不久前获赠几包台湾大禹岭茶,喝了之后惊为天人。与史学同好论及南洋茶,他是茶叶达人,我分享了今日份好茶,他说:“天花板!”我惊问:“什么意思?”答曰:“大禹岭是乌龙茶的顶级配置!”顺便为我科普大禹岭茶,原来这普普通通的名字是血统的象征,能冠以这三个字的茶每年产量有限价格惊人。
话题转回南洋茶,在南洋这样的番外之地,茶品若以血统论,大抵难以胜出,然而,卸下血统的包袱,反而是另一片新天地。在了解茶性之后,能够跨越血统的藩篱,将不同的茶叶融合在一起,岩茶的韵乌龙的香,原本不可能掺和在一起的茶,在南洋能调配出新的香新的韵。这么多年来,喝茶只为一种滋味,却不知喝茶也像做试验,细品不同茶品的香韵,大胆创新调配,人人皆可为茶人,这是南洋茶道的另一番境界。
归根到底,喝茶是极为个人的体验,找到自己喜欢的滋味就好。
|